科技创新:现代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刘诗白经济思想研究之一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21785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奉为“经济学的圣经”;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现代财富论》的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特点,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财富生产模式。其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确立了全面的社会财富观;2.论述了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3.发现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新源泉;4.丰富和发展了内含扩大再生产理论;5,提出了现代知识生产的科学命题。
其他文献
国内有些学者正"热炒"的所谓"转形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转形问题"争论的有关文献不是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本身,而是源于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乃至曲解,抓住马克思的一些"例解",把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转换成了数学模型及其计算问题。问题症结在于方法论,即,对马克思所一贯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体现这一原则的叙述逻辑的无知乃至漠视。倘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叙述逻辑,那么,并不存在所谓的"转形问题"。一些人借助于所谓"转形问题"而指责马克思和劳动价值理论,是缺乏理据的。
2011年4月27日到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振中教授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德勇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通过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来解决建设用地缺口问题。本文研究了三种典型模式下农户愿意腾出建设用地的时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所腾出建设用地的配置途径和建设用地资本化后的收益分配等问题。研究认为,影响农户腾出建设用地的时机主要包括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腾地农户所承担的腾地成本以及农户所能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等因素。建议在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过程中,注意推进试点工作的速度和力度,注重增强政府控制力和自控力,注重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与受益度。
本文首先对1979--2010年间中关两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与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接着对中美双边贸易变动对两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美双边贸易与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之间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表明:不同阶段中美双边贸易变动对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1979--1989年间,由贸易联系导致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波动的可能性很小;而1990--1999、2000--2005以及2006--2010年间,中美两国贸易密度每增加1%,两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指数会分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5次年会于2011年9月24日至25日在辽宁大学召开。辽宁省原政协主席肖作福,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教授,厦门大学原党委书记吴宣恭教授,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程伟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逢锦聚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灿教授,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程伟教授代表辽宁大学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中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两潮两荒”产生的内在联系及演进态势。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反复与要素配置失衡相伴,而要素估价偏误、供求市场扭曲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总量相对过剩与局部区域、业劳动供给不足相伴,且劳动力供求变动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由此,文章建议将人力资本差异作为估价依据并剔除非市场干扰因素,构建要素配置预警机制以及政策的预先推出来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近期,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座谈会”,社科司杨光司长、徐维凡副司长等有关各高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杂志常务副主编丁任重与编辑部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会上,杨光司长宣布了人选第三批名刊工程的期刊名单,《经济学家》名列其中。
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内生的创造性,同时又具有一种内生的“非创造性”,“创造性和非创造性悖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0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需要寻求新的自我拯救之道。“创造性资本主义”试图同时利用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创造性资本主义预示着资本主义终将创造性地消亡,它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过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美国政府迫使人民币升值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不仅用美国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对克鲁格曼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更用克鲁格曼本人曾经阐述过的汇率观点对克鲁格曼进行了驳斥,同时,也从汇率的基本原理、汇率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和货币(纸币)的价值等方面发表了作者对克鲁格曼观点的不同看法。
此轮金融危机的广泛蔓延使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机,其中货币制度的选择、各国货币实力的此消彼长成为全球新货币经济秩序建立的决定性推动力。本文选取货币竞争的视角,在总结英镑、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竞争主导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经济秩序的变革方向和趋势,最终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落脚点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