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将经历战略转型阶段、以城带乡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模式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在城乡公共分配的二元结构制度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短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其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能够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如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关系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流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之间的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两者密不可分。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的突出矛盾。因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所在。也只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其次,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更多的是体现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科技信息等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上。而后者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更为长久、更为重要。只有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过大差距,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
(一)战略转型阶段
这一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战略开始转型,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从政府的政策取向看,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 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对农业实行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此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其主要特征体现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政府的政策取向看,主要是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很小,基本上实现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在此阶段,乡村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均以非农产业为绝对主体,政府政策取向可能是调整原来城乡分治时的乡村治理方式,以管理农业的方式来管理非农业和工业化的农业,以管理农地的方式来管理非农建设用地,以管理农村社会的方式来管理城镇社会。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统筹区域社会治理方式,纠正其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错位。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政府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理应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全部资金。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和成本增加现象。随着公共领域的逐步扩大,政府自身体制存在的弊端和低效,也影响着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市场供给模式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规模化,特别是公共经济的发展,市场供给机制也开始在公共物品领域发挥作用。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是个人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以营利为目的、运用收费方式补偿支出的一种模式。市场供给提供的多是收益与成本相匹配的农村公共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等,对使用者收费来补偿成本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同样,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理性人”不愿去生产公共产品,最终导致公共服务的短缺,市场机制无法避免这种现象,因此,市场供给的作用和服务是有限的。
(三)自我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模式是农村居民个人、组织等以自愿为基础,无偿或部分无偿的以资金、技术、劳务或信息等形式提供服务,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的一种模式。自我供给来自于农民选择、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更能反映农村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在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方力量作用发挥不足的情况下,发挥自我供给的补充作用,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供给实质上是农村村民集体行动的过程,在决策中也存在着组织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的经验表明,农村的一些合作组织如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及其它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从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上看,任何单一的供给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存在失灵问题,都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的所有问题,因此,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应该是政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自我供给模式的相互结合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即三种模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模式,也是较为理想的模式。但是,各种供给模式受到制度、经济、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及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各种模式发挥的作用和结合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同样,在城乡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有着很大差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战略转型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这一阶段,由于长期实行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外供给,造成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特别是在落后的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而无法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从农村公共服务的特性看,政府供给模式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模式。因此,应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优先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同时,积极培育农村公共服务的其他主体,引导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和自我供给适度发展。总之,在此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以政府供给模式为中心,逐步培育市场模式,适度引导自我供给模式。
(二)以城带乡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在以城带乡阶段,农村产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得到了很快发展,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此时,政府首先应将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通盘考虑,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公共服务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促使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向农村渗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合作组织的作用,对部分农村公共服务采取市场供给模式或自我供给模式,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首先,对那些市场能独立供给的公共物品可以交由市场提供,政府的财政收入只应为政府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付费。其次,对那些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明确政府的供给主体地位和责任,但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多种方式,让非政府企业来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参与竞争,会使公共物品的生产更有效率。第三,对于既要政府提供又要政府生产的公共物品,就应该积极探讨对政府企业的有效激励方式,提高政府企业的生产效率,尽量避免X—非效率的产生。最后,加强宣传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激励私人和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①王翠芳. 试探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J].经济问题,2007(5):82-84
②郑国、叶裕民.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90
③常铁威.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06(6)
〔本文系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课题编号09XWS08)阶段性成果〕
(王爱民,1970年生,陕西咸阳人,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模式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在城乡公共分配的二元结构制度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短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其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能够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如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关系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流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之间的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两者密不可分。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的突出矛盾。因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所在。也只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其次,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更多的是体现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科技信息等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上。而后者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更为长久、更为重要。只有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过大差距,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
(一)战略转型阶段
这一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战略开始转型,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从政府的政策取向看,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 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对农业实行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此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其主要特征体现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政府的政策取向看,主要是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很小,基本上实现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在此阶段,乡村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均以非农产业为绝对主体,政府政策取向可能是调整原来城乡分治时的乡村治理方式,以管理农业的方式来管理非农业和工业化的农业,以管理农地的方式来管理非农建设用地,以管理农村社会的方式来管理城镇社会。从战略目标看,主要是统筹区域社会治理方式,纠正其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错位。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政府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理应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全部资金。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和成本增加现象。随着公共领域的逐步扩大,政府自身体制存在的弊端和低效,也影响着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市场供给模式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规模化,特别是公共经济的发展,市场供给机制也开始在公共物品领域发挥作用。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是个人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以营利为目的、运用收费方式补偿支出的一种模式。市场供给提供的多是收益与成本相匹配的农村公共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等,对使用者收费来补偿成本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同样,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理性人”不愿去生产公共产品,最终导致公共服务的短缺,市场机制无法避免这种现象,因此,市场供给的作用和服务是有限的。
(三)自我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模式是农村居民个人、组织等以自愿为基础,无偿或部分无偿的以资金、技术、劳务或信息等形式提供服务,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的一种模式。自我供给来自于农民选择、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更能反映农村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在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方力量作用发挥不足的情况下,发挥自我供给的补充作用,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供给实质上是农村村民集体行动的过程,在决策中也存在着组织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的经验表明,农村的一些合作组织如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及其它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自我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从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上看,任何单一的供给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存在失灵问题,都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的所有问题,因此,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应该是政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自我供给模式的相互结合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即三种模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模式,也是较为理想的模式。但是,各种供给模式受到制度、经济、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及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各种模式发挥的作用和结合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同样,在城乡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有着很大差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战略转型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这一阶段,由于长期实行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外供给,造成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特别是在落后的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而无法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从农村公共服务的特性看,政府供给模式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模式。因此,应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优先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同时,积极培育农村公共服务的其他主体,引导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和自我供给适度发展。总之,在此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以政府供给模式为中心,逐步培育市场模式,适度引导自我供给模式。
(二)以城带乡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在以城带乡阶段,农村产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得到了很快发展,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此时,政府首先应将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通盘考虑,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公共服务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促使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向农村渗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合作组织的作用,对部分农村公共服务采取市场供给模式或自我供给模式,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首先,对那些市场能独立供给的公共物品可以交由市场提供,政府的财政收入只应为政府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付费。其次,对那些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明确政府的供给主体地位和责任,但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多种方式,让非政府企业来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参与竞争,会使公共物品的生产更有效率。第三,对于既要政府提供又要政府生产的公共物品,就应该积极探讨对政府企业的有效激励方式,提高政府企业的生产效率,尽量避免X—非效率的产生。最后,加强宣传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激励私人和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①王翠芳. 试探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J].经济问题,2007(5):82-84
②郑国、叶裕民.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90
③常铁威.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06(6)
〔本文系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课题编号09XWS08)阶段性成果〕
(王爱民,1970年生,陕西咸阳人,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