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把各学科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用大师感语童心,拓展创造思维;用多种评价手法,延续创造思维。
关键词:兴趣 美术教育 创造性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教育研究者认为,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进行美术教育,对其的审美、个性以及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江泽民同志也明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要要有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需通过教育来培养,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需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形式来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它有利于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对美术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者,深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大胆改革,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创造想象的开拓是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只要有了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就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发自学生自身的需要,欲望,是自觉的,更是积极的,甚至有时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
孩子人“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就会对色彩鲜艳、造型美丽的东西用眼睛盯住不放,当他们学会抓住的时候,就开始了所谓的“涂鸦”期,这时候的孩子尽管什么都画不像,但他们还是有一种强烈的绘画、创作欲望,也许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兴趣,这是进行美育的有利条件。老师生动的语言是学生进入绘画思维、创造的桥梁,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恐惧、自卑,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胸,心情地用夸张变形的涂抹表现心中的思想,这是纯粹心灵的流露,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前提。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长期以往这样的学习,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如:让学生临摹一只青蛙,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青蛙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青蛙,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青蛙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其实,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个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画“风”,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表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创造,想创造,更乐意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有遥远的宇宙,有广阔的天空,有深邃的大海,有万化的世界,无所不有,不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都能出现在他们缤纷的画面中。他们正是以内心丰富的感受和亏里的想象惊奇地表现了出来,不管他们是多么离奇,多么荒谬,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用条条框框的理论把它约束,制约他们丰富的想象,伟大创造。
三、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社会本是一个整体,把知识分科,知识为了研究的深入,他们最终还是会融合在一起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那会完善的多。
㈠美术与音乐的完善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画。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柚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㈡美术教学中需要文学的渗入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学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学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有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诗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用大师感悟童心,拓展创造思维
让学生了解、接触艺术大师,学习、感受大师创造的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让孩子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美。其实,儿童与大师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一样大胆的笔墨,一样夸张的色彩和造型,一样奇特的构图,一样朴实稚嫩的线条,一样从心底发出的强烈情感。
有时,大师们也为儿童的大胆创新而倾倒。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内心,展露世界,没有更多合理与不合理的舒服,用心感知自然,创造自然。一幅画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生命。让孩子学习凡高、毕加索、蒙克、伦勃朗、米开朗基罗等各派大师的特点,让孩子扩大事业,为童真的内心注入了更新的火力。儿童画是艺术的火种,潜伏着巨大的艺术潜力和能量,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向日葵》一课,就让学生看凡高的《向日葵》,并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凡高本人,使学生对色彩的运用有了新的体悟。
五、用多种评价手法,延续创造思维
作业的评价反馈要及时,不能拖延创造的有效期。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以前,评价手段以五角星多少定好坏,过于单一。既缺乏新鲜感,又不知道自己的画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就采用多种评价手法。
㈠加上一两句评语,或改进的话
学生最感兴趣的不是五角星的多少,而是老师给我写了句什么悄悄话。学生知道自己的画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美术作业讲究创新思维,儿童画要求有趣,鼓励和肯定学生大胆创造,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学生得到创作的快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延续。
㈡采用展览形式把学生作品分类
把学生作品中最大的优点挖掘出来,如想象能力、创意能手、大胆能手等。然后供学生课余时间观察,并把好的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写在表格中。初步培养学生辩别好坏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学生也可以在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时,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素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余时间得以延续。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總之,通过教育者运用正确的创造教育理论,适宜的美术教育目的,合理的美术创造教育方法和丰富的美术教育内容来全面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全面发展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为基奠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工程,夯实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湖北人民出版社
[4]李时明胡庆雯王锋《怎样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兴趣 美术教育 创造性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教育研究者认为,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进行美术教育,对其的审美、个性以及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江泽民同志也明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要要有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需通过教育来培养,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需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形式来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它有利于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对美术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者,深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大胆改革,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创造想象的开拓是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只要有了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就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发自学生自身的需要,欲望,是自觉的,更是积极的,甚至有时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
孩子人“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就会对色彩鲜艳、造型美丽的东西用眼睛盯住不放,当他们学会抓住的时候,就开始了所谓的“涂鸦”期,这时候的孩子尽管什么都画不像,但他们还是有一种强烈的绘画、创作欲望,也许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兴趣,这是进行美育的有利条件。老师生动的语言是学生进入绘画思维、创造的桥梁,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恐惧、自卑,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胸,心情地用夸张变形的涂抹表现心中的思想,这是纯粹心灵的流露,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前提。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长期以往这样的学习,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如:让学生临摹一只青蛙,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青蛙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青蛙,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青蛙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其实,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个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画“风”,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表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创造,想创造,更乐意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有遥远的宇宙,有广阔的天空,有深邃的大海,有万化的世界,无所不有,不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都能出现在他们缤纷的画面中。他们正是以内心丰富的感受和亏里的想象惊奇地表现了出来,不管他们是多么离奇,多么荒谬,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用条条框框的理论把它约束,制约他们丰富的想象,伟大创造。
三、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社会本是一个整体,把知识分科,知识为了研究的深入,他们最终还是会融合在一起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那会完善的多。
㈠美术与音乐的完善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画。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柚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㈡美术教学中需要文学的渗入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学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学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有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诗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用大师感悟童心,拓展创造思维
让学生了解、接触艺术大师,学习、感受大师创造的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让孩子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美。其实,儿童与大师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一样大胆的笔墨,一样夸张的色彩和造型,一样奇特的构图,一样朴实稚嫩的线条,一样从心底发出的强烈情感。
有时,大师们也为儿童的大胆创新而倾倒。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内心,展露世界,没有更多合理与不合理的舒服,用心感知自然,创造自然。一幅画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生命。让孩子学习凡高、毕加索、蒙克、伦勃朗、米开朗基罗等各派大师的特点,让孩子扩大事业,为童真的内心注入了更新的火力。儿童画是艺术的火种,潜伏着巨大的艺术潜力和能量,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向日葵》一课,就让学生看凡高的《向日葵》,并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凡高本人,使学生对色彩的运用有了新的体悟。
五、用多种评价手法,延续创造思维
作业的评价反馈要及时,不能拖延创造的有效期。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以前,评价手段以五角星多少定好坏,过于单一。既缺乏新鲜感,又不知道自己的画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就采用多种评价手法。
㈠加上一两句评语,或改进的话
学生最感兴趣的不是五角星的多少,而是老师给我写了句什么悄悄话。学生知道自己的画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美术作业讲究创新思维,儿童画要求有趣,鼓励和肯定学生大胆创造,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学生得到创作的快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延续。
㈡采用展览形式把学生作品分类
把学生作品中最大的优点挖掘出来,如想象能力、创意能手、大胆能手等。然后供学生课余时间观察,并把好的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写在表格中。初步培养学生辩别好坏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学生也可以在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时,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素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余时间得以延续。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總之,通过教育者运用正确的创造教育理论,适宜的美术教育目的,合理的美术创造教育方法和丰富的美术教育内容来全面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全面发展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为基奠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工程,夯实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湖北人民出版社
[4]李时明胡庆雯王锋《怎样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