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东北乡”的文学概念是莫言以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为原型创造而成。《蛙》作为莫言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心思想上有一个很鲜明的意图,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关键词】莫言;故事;生命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东北乡”的文学概念是莫言以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为原型创造而成。在山东高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绵延不绝的故事,藕断丝连的乡愁、淳朴真挚的热情从莫言的笔下挥洒。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在讲述一个个故事,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些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真实历史的缩影,“高密东北乡”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农村的历史,我们祖先生存的遗迹,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有暗淡无光,更有辉煌灿烂,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勤劳的人民在广袤的土地上如何在历史地漩涡中一次次摔倒和爬起。现以《蛙》这一代表莫言目前创作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分析莫言的创作特色。
一、《蛙》的思想深度以及文本结构的革新
(一)《蛙》的思想深度
《蛙》作为莫言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心思想上有一个很鲜明的意图,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就像文中所说的“我们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娃”这个具有生命气息的生物贯穿始终,村中的男性不去结扎是为了生娃,村中的女性偷偷怀孕也是为了生娃,而文中两个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业也是“捏泥娃娃”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蛙养殖基地也是在“代孕生娃”,娃娃,作为最原初的生命力,带着纯真与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最初的活力与热情,那作为题目的《蛙》与“娃”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关于“蛙”是在写到计划生育之后才出现,那这些“蛙”是否就像文中的“姑姑”所说的那样,是那些未出生的灵魂投生的呢,为何“姑姑”会如此的惧怕那些“蛙”,行走“江湖”大半生的姑姑什么世面都见过,但唯独惧怕“蛙”,对于“姑姑”这样一个从事特殊行业的人来说,她在潜意识里面有着对生命最高的崇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首先要保证的是生命的完整与健康,但是在历史的面前我们该如何去选择生命,是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还是让更多的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同为生命,这对于“姑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人类在通往更高水平的文明时该怎样走出这样不解的困惑,“姑姑”自己没有答案,那我们读到她的人有答案吗,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历史自己才能够回答。“姑姑”满身的罪恶感,让她不敢听那些音似婴儿哭叫的蛙鸣声,正如文中“姑姑”所说“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藥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这样说来,这二者之间还是免不了有着内在的联系,畏惧“蛙”也正是畏惧那些未出生的婴孩,是对生命最大的虔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但追求文明的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荆棘漫布,甚至是血泪交加的涅磐的历史。
(二)文本结构的革新
莫言的《蛙》没有采取以往小说的形式,而是以写信的方式开始,以话剧的方式结束。文中的“蝌蚪”在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中告知对方自己要将姑姑的事迹写成话剧,以信件的方式告诉对方姑姑的故事,作者并没有一封信通到尾,而是由五封信组成,这五封信中以“姑姑”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块神秘土地上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又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天马行空,莫言将“姑姑”置身于改革的浪潮当中,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计划生育的政策被提了出来,那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那些医务人员,“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只是当时改革浪潮中众多劳苦的医务人员的缩影。
每一封信都是理论与创作结相合,如文中所讨论的文学的来源问题,文学应该写什么,一个作家应该怎样去写作,就像文中所说:“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赎罪,那我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这是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就像他们捏的这些泥娃娃,既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来的形象,又加上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还有关于艺术创作与梦境的关系,真正的艺术品是带有感情的创作,这些都是文学创作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整部作品的最后是以九幕话剧结束的,在经过前几封信的介绍之后,故事的发展也到了高潮,而话剧是最能表现冲突与矛盾的艺术形式,在这部话剧中,我不得不佩服莫言的掌控力,天马行空的讲述,各色人等的出现,语言的狂乱,甚至将陈眉置身于电视节目的拍摄之中,错乱中的错乱,但依然没有偏离主题,仍然是在写“娃娃”,不过这次是寻找丢失的婴孩,也在寻找我们祖先顽强的生命力。
作品中在写到“蝌蚪”坐船,听船夫讲事情的时候,还用到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述也是一大突破。
二、“莫式”语言大方光彩
不得不说莫言也是一个驾驭语言的高手,在整部作品中,莫言都没有用文人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故事,却用了最简单最朴实却也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乡间哩语和唱词,使大家对那个神秘的“高密东北乡”充满了向往,不过对于一个从乡村长大的人来说却有多了很多的熟悉感,以下就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句子。
“先出腿,讨债鬼”
“落时的凤凰不如鸡”
“狗咬泰山——无处下嘴”
“无事胆小如鼠,有事气壮如虎”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婴儿若要安,三分饥饿三分寒”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但却又不乏哲理,这是劳动人民在无数次实践中所得的成果,民间才是人类艺术的大宝库,这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些句子琅琅上口却又意味深沉,抵得过一切华丽语言的修饰。莫言不愧为“乡土文学”的大家。
三、魔幻的故事情节
在莫言的整部作品中还透露着无尽的魔幻色彩,有的通过早期的故事讲述出来,有的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还有的是直接的讲述。
在姑姑讲述她为什么会嫁给郝大手时所叙述的“人蛙”大战,让人心惊胆颤,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姑姑却将这些事讲得形象生动,就连那些蛙吃掉自己的裙子时的形态都可以描述出来,让人感觉历历在目。小狮子并没有怀孕,但是文中却描述她怀孕以及生孩子的经过,让人读来仿佛在梦中一般,还有小狮子生孩子时,“万跑”清晰的看到了母亲和前妻王仁美,并且王仁美还躺在医院里生孩子,一会在梦境中一会在现实中,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在一个没有方向的旋窝中。还有万跑所讲到的铁拐李的故事,没有火柴了直接拿自己的腿去当火柴烧火,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背后,却是先民中流传已久的神话。正如文中后来所说的:“人民群众是需要一点神话的”。
文中带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应该当属陈眉了,她的出场总是很神秘,身着黑袍,面蒙黑纱,她申冤的供词竟然是说给包大人听,现代古代交叉出现,用同样的方式断案,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也说明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
莫言的魔幻色彩给了人们另一种不同的享受,在交叉错乱中讲述着对现代文明的一些不满,但是他一直站在背后,将话语权交给了叙述者。在这样带着深深历史感的叙述中带给我们的是沉重,这不是一个人的历史,不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这是全人类的历史,是我们从未知的世界到已知的世界中的一种探索,莫言让我们从民间故事中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生活。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那像沉闷的小牛叫声的蛙鸣,那像忧伤的小羊叫声的蛙鸣,那像母鸡叫蛋一样清脆的蛙鸣,那像初生婴儿一样响亮和悲伤的蛙鸣啊……”这蛙鸣仿佛是人类的呼喊声,呼喊着文明的到来,呼喊着过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
[2]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黄向荣,男,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研究工作。
【关键词】莫言;故事;生命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东北乡”的文学概念是莫言以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为原型创造而成。在山东高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绵延不绝的故事,藕断丝连的乡愁、淳朴真挚的热情从莫言的笔下挥洒。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在讲述一个个故事,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些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真实历史的缩影,“高密东北乡”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农村的历史,我们祖先生存的遗迹,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有暗淡无光,更有辉煌灿烂,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勤劳的人民在广袤的土地上如何在历史地漩涡中一次次摔倒和爬起。现以《蛙》这一代表莫言目前创作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分析莫言的创作特色。
一、《蛙》的思想深度以及文本结构的革新
(一)《蛙》的思想深度
《蛙》作为莫言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心思想上有一个很鲜明的意图,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就像文中所说的“我们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娃”这个具有生命气息的生物贯穿始终,村中的男性不去结扎是为了生娃,村中的女性偷偷怀孕也是为了生娃,而文中两个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业也是“捏泥娃娃”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蛙养殖基地也是在“代孕生娃”,娃娃,作为最原初的生命力,带着纯真与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最初的活力与热情,那作为题目的《蛙》与“娃”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关于“蛙”是在写到计划生育之后才出现,那这些“蛙”是否就像文中的“姑姑”所说的那样,是那些未出生的灵魂投生的呢,为何“姑姑”会如此的惧怕那些“蛙”,行走“江湖”大半生的姑姑什么世面都见过,但唯独惧怕“蛙”,对于“姑姑”这样一个从事特殊行业的人来说,她在潜意识里面有着对生命最高的崇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首先要保证的是生命的完整与健康,但是在历史的面前我们该如何去选择生命,是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还是让更多的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同为生命,这对于“姑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人类在通往更高水平的文明时该怎样走出这样不解的困惑,“姑姑”自己没有答案,那我们读到她的人有答案吗,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历史自己才能够回答。“姑姑”满身的罪恶感,让她不敢听那些音似婴儿哭叫的蛙鸣声,正如文中“姑姑”所说“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藥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这样说来,这二者之间还是免不了有着内在的联系,畏惧“蛙”也正是畏惧那些未出生的婴孩,是对生命最大的虔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但追求文明的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荆棘漫布,甚至是血泪交加的涅磐的历史。
(二)文本结构的革新
莫言的《蛙》没有采取以往小说的形式,而是以写信的方式开始,以话剧的方式结束。文中的“蝌蚪”在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中告知对方自己要将姑姑的事迹写成话剧,以信件的方式告诉对方姑姑的故事,作者并没有一封信通到尾,而是由五封信组成,这五封信中以“姑姑”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块神秘土地上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又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天马行空,莫言将“姑姑”置身于改革的浪潮当中,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计划生育的政策被提了出来,那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那些医务人员,“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只是当时改革浪潮中众多劳苦的医务人员的缩影。
每一封信都是理论与创作结相合,如文中所讨论的文学的来源问题,文学应该写什么,一个作家应该怎样去写作,就像文中所说:“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赎罪,那我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这是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就像他们捏的这些泥娃娃,既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来的形象,又加上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还有关于艺术创作与梦境的关系,真正的艺术品是带有感情的创作,这些都是文学创作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整部作品的最后是以九幕话剧结束的,在经过前几封信的介绍之后,故事的发展也到了高潮,而话剧是最能表现冲突与矛盾的艺术形式,在这部话剧中,我不得不佩服莫言的掌控力,天马行空的讲述,各色人等的出现,语言的狂乱,甚至将陈眉置身于电视节目的拍摄之中,错乱中的错乱,但依然没有偏离主题,仍然是在写“娃娃”,不过这次是寻找丢失的婴孩,也在寻找我们祖先顽强的生命力。
作品中在写到“蝌蚪”坐船,听船夫讲事情的时候,还用到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述也是一大突破。
二、“莫式”语言大方光彩
不得不说莫言也是一个驾驭语言的高手,在整部作品中,莫言都没有用文人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故事,却用了最简单最朴实却也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乡间哩语和唱词,使大家对那个神秘的“高密东北乡”充满了向往,不过对于一个从乡村长大的人来说却有多了很多的熟悉感,以下就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句子。
“先出腿,讨债鬼”
“落时的凤凰不如鸡”
“狗咬泰山——无处下嘴”
“无事胆小如鼠,有事气壮如虎”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婴儿若要安,三分饥饿三分寒”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但却又不乏哲理,这是劳动人民在无数次实践中所得的成果,民间才是人类艺术的大宝库,这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些句子琅琅上口却又意味深沉,抵得过一切华丽语言的修饰。莫言不愧为“乡土文学”的大家。
三、魔幻的故事情节
在莫言的整部作品中还透露着无尽的魔幻色彩,有的通过早期的故事讲述出来,有的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还有的是直接的讲述。
在姑姑讲述她为什么会嫁给郝大手时所叙述的“人蛙”大战,让人心惊胆颤,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姑姑却将这些事讲得形象生动,就连那些蛙吃掉自己的裙子时的形态都可以描述出来,让人感觉历历在目。小狮子并没有怀孕,但是文中却描述她怀孕以及生孩子的经过,让人读来仿佛在梦中一般,还有小狮子生孩子时,“万跑”清晰的看到了母亲和前妻王仁美,并且王仁美还躺在医院里生孩子,一会在梦境中一会在现实中,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在一个没有方向的旋窝中。还有万跑所讲到的铁拐李的故事,没有火柴了直接拿自己的腿去当火柴烧火,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背后,却是先民中流传已久的神话。正如文中后来所说的:“人民群众是需要一点神话的”。
文中带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应该当属陈眉了,她的出场总是很神秘,身着黑袍,面蒙黑纱,她申冤的供词竟然是说给包大人听,现代古代交叉出现,用同样的方式断案,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也说明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
莫言的魔幻色彩给了人们另一种不同的享受,在交叉错乱中讲述着对现代文明的一些不满,但是他一直站在背后,将话语权交给了叙述者。在这样带着深深历史感的叙述中带给我们的是沉重,这不是一个人的历史,不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这是全人类的历史,是我们从未知的世界到已知的世界中的一种探索,莫言让我们从民间故事中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生活。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那像沉闷的小牛叫声的蛙鸣,那像忧伤的小羊叫声的蛙鸣,那像母鸡叫蛋一样清脆的蛙鸣,那像初生婴儿一样响亮和悲伤的蛙鸣啊……”这蛙鸣仿佛是人类的呼喊声,呼喊着文明的到来,呼喊着过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
[2]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黄向荣,男,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