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薯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ang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军华在城里工作,但会经常回老家看看,多少年都这样。这天下午,张军华又回去了,但在村里来来回回走了许久,都没看到人。后来,在一棵苦槠树下,张军华才看到三四个人。见了张军华,他们说:“又来村里玩呀?”
   张军华说:“刚才在村里走了一会儿,没看到人,我以为村里人都搬了。”
   他们中的一个说:“迟早的事,现在村里没几个人了。”
   另一个说:“加起来不超过十个。”
   张军华说:“现在的农村真冷清。”
   说着话时,张军华看到几个人挑着担子走了来,张军华就问:“你们到哪里?”
   他们说:“卖薯。”
   张军华说:“怎么挑回来了?”
   他们说:“卖不掉。”
   张军华说:“怎么没卖不掉呢?”
   他们说:“满街都是卖薯的人,哪里卖得掉?”
   张军华说:“便宜一点呀,免得挑回来,来来回回二十多里,你们年纪都大了,吃不消。”
   他们说:“是便宜呀,只卖一块钱一斤。”
   张军华就叹一声,说:“农产品也太不值钱了吧,这么好的薯一块钱一斤都没人要?”
   一个人也叹,然后说:“我们卖一块,还有人还价,说五毛,你说气人不?”
   一个人坐在树下的人接嘴:“所以我不卖,我情愿放家里烂掉也不卖,太气人了,这么好的薯,居然有人说五毛一斤,亏他们说得出口。”
   张军华又叹一声说:“所以乡下留不住人。”
   说着,张军华便把几个人箩筐里的薯往他汽车后备厢倒,边倒边说:“这些没卖掉的薯我跟你们买了吧。”
   一个人说:“你要这么多薯做什么?”
   张军华说:“吃呀,吃不掉就送人。”
   另一个人说:“军华人真好,在村里就对我们好,进城了,还对我们这样好。”
   张军华笑笑,付钱,然后开车走了。
   这时候张军华后备厢里差不多装满了薯,他拿了些回家,其余的,他想送人,于是跟一个朋友打电话,张军华说:“我车上有些红薯,我送些给你。”
   朋友说:“我家里有。”
   又打,也说:“我车上有些红薯,我送些给你。”
   朋友说:“我刚买了。”
   再打,仍说:“我车上有些红薯,我送些给你。”
   朋友说:“我不吃红薯。”
   这个下午,张军华打了好多个电话,只有一个人要了他的薯。其余的薯,便一直放在汽车的后备厢里。
   后来好多天,张军华都快忘记车上有红薯。
   这天,张军华打开后备厢,忽然发现还有一后备厢的红薯。
   张军华觉得该处理这些红薯了,但怎样处理却让张军华颇费心思,送朋友没人要,扔了浪费,思来想去,张军华觉得只有拿街上去卖。
   张军华真去了。
   把薯往地上一倒,张军华喊起来:“卖红薯!”
   有人过来问:“多少钱一斤?”
   张军华回答:“一块。”
   对方接嘴:“五角卖不賣?”
   张军华听了,也有些生气,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卖一块钱一斤的薯,居然还有人还五角,确实很气人,张军华便大声回答:“不卖!”
   一个人又走过来,问:“红薯多少钱一斤?”
   张军华说:“一块。”
   对方说:“五角卖不卖?”
   张军华气呼呼地说:“亏你开得了口,这么好的薯,你开口五角?”
   对方说:“不卖就不卖,生什么气。”
   再一个人过来,仍问:“红薯多少钱一斤?”
   张军华说:“一块。”
   对方说:“五角卖不卖?”
   张军华说:“不卖,卖五角一斤,我还不如送给你。”
   对方瞪了张军华一眼,走了。
   好久,张军华也没卖掉一斤薯,张军华后来烦了,喊起来:“谁要红薯,送给你们?”
   一个人走过来,看一眼张军华,又看一眼薯,然后说:“你这是烂薯吧?”
  责任编辑/董晓晓
其他文献
老子曾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细节入手,才能将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科研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细节上做到万无一失,方能确保整个研究的准确性。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斌就是一位注重细节的科研人员,多年来,他长期从事微细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以绝对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与团队一同走在科学的求索之路上。  徐斌从事的微细加工技术是指一种专门对小型工件进行加工的技术,由微细加
作为一个山地大国,山洪、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山地灾害严重阻碍着我国山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山区安全保障的一块心病。2008年汶川地震后山地灾害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给人们敲响了科学防御的警钟,使人们痛定思痛,山区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民之所望,士之所担。以己之长,择世所需。有这样一群科学家,在每一个山地灾害发生的现场,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把实验室建在了泥石流的源头、堰塞湖的坝上
1   新单位也就十来个人,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剩下的时间就是工程管护了。二毛是带我的师傅,他三十多岁,个头不高,留个寸头,脸颊上两片黑斑,像戴着面具似的,上衣敞开着,走起路来风一般,衣角常在胳膊底下挥舞,像两面旗帜在哗啦哗啦地抖。二毛带我去宿舍时,出来一个高个子女人,二毛悄声说,那是长腿。   单位很清闲,我是新来的,没事了也要给自己找事干。每天早早起来,夹着大扫帚扫院,院子是新铺的水泥面,
摘 要: 英国“确保开端”项目面向儿童及其家长,为其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服务,意在让儿童获得起点的公平,保证处境不利儿童的良好开端。该项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内容综合全面,亲子共同成长;决策科学民主,实施过程动态;依托社区基地,整合多方资源;儿童为本,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这些,为我国视域下处境不利儿童及补偿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扶贫和扶教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保障多方民主参与,让政策落地生根
闹钟的指针咔嗒咔嗒一成不变地走着,机械呆板。盯着闹钟看了十分钟的周小诚眼花了,成了斗鸡眼。耳朵木了,像养了一只蝉,不断噪着。脑袋嗡嗡响,如油锅沸了。为什么细细的指针不能拐下弯道?不能发出一点异响?她想到了自己的婚姻,如指针般在原地转圈,寡淡寡淡。   婚姻已经无可挽回,丈夫陆可铁了心要离婚。最气人的是,陆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离婚的原因。至于他说的没激情,一潭死水之类的话,在周小诚听来,简直就是放屁
他一步步走向井架,一种欲飞的感觉充溢全身。这口井已经完钻,等待搬迁,井场上只留下一个人看井,这时候正躺在高架水罐下的阴凉里睡觉,对他的闯入全然不知。   他叫三孩,17岁的身子还显得有点稚嫩。如果他不是一个贫穷农民的儿子,这时候他已经坐在大学明亮的教室里听老教授谈古论今了,坐在大学图书馆的某个阅览室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了,在大学校园里每天晚上必有的讲座或沙龙上听各种各样的奇谈妙论了,在大学生周末舞
2018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和下属国检集团共同合作完成的“建筑玻璃服役风险检测和可靠性评价关键技术与设备及应用”项目喜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益类)。这也是项目第一完成人包亦望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从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均强度准则、强度衰减寿命预测模型”,到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陶瓷涂层的强度、弹性模量、密度、膨胀
昨晚老康又没睡好。   按说他不到十点就睡下了。回村好几个月了,老康一直没什么正经营生。正是农忙时节,村人们都在锄地、下菜、摘黄花,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一躺下呼噜声就波涛汹涌了。老康却闲得有些无聊,白天不是在村子里转悠,就是出去割点草,或者是帮一些熟人干些活计,像下菜、浇地什么的。晚上呢,怎么也睡不着,就只好看电视打发时光。老康一直就爱看电视,可是他不喜欢看那些搂搂抱抱的言情片,老康钟情的是战斗片
好像是一晃,孟繁荣就到了该为女儿的婚事操心的年纪了。女儿小萌在大学的时候有过一个男友,孟繁荣见过小萌拿回来的照片,一面看一面询问人品咋样,家是哪儿的,可是临近毕业却分了手。孟繁荣很是不解,凭女儿的才貌,不说百里挑一也差不多,男友怎么会跟她分手呢?那一阵子,女儿小萌情绪低落,孟繁荣的情绪就也跟着低落,问为什么分的手,小萌说还能为什么。小萌不说,孟繁荣也不再问,反正是分手了。现在的年轻人拿感情的事忒不
摘 要: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身上存在许多谜团,她的形象概念始终模糊不清。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出发,发现秦可卿的一生就如同整部红楼梦的镜像微缩,以“镜像人物”为切入点,探讨如此一位纲要性人物从出场到葬礼如何为红楼之结局服务,进一步挖掘秦可卿的形象内涵,就此论证秦可卿的悲剧与红楼梦的结局之间的潜在联系。  关键词: 镜像人物 结构主义 秦可卿  秦可卿作为“金陵十二钗”的末支,却在红楼中率先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