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藏大铁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雷龙吟化霹雳雪域诸神佑黎民天外米客,大地之悦约翰·文森特·贝勒沙
  西藏天铁是藏族独特的护身符,由可远溯至青铜时代韵铜合金及天体金属材质制成。虽然西藏铜器时代的确切时间尚待考证,但从整个地区各处遗址的考古学研究结果中可以推测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的早期。西藏制作护身符的传统可以溯回铁器时代与佛教时期,享有着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文化传承。
  西藏考古学研究如今日益繁盛。以往古遗址发掘被认为是禁忌,现代的探索也受限于后勤保障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在过去约30年里,西藏的天铁开始受到过国际学者与收藏者的关注。中国国内对此的关注更晚一些。因此,对西藏天铁的缘起和用途的系统性研究还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在过去多年的西藏天铁研究中,我认为对其厉史领域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而这些护身符真正的价值
  一除了艺术和古董价值以外——在于它们为西藏文明的进化与特征及其与其他古代文明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刻舶见解。除岩画以外,还没有哪类物质文化像西藏的天铁这样能够综合性地反映出西藏的历史发展状况。西藏天铁象征着世界伟大文明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
  名词解释一天铁,即天降石,一般是指西藏的雷铁、霹雳铁、陨铁,又或名天钱,是一种由陨石熔炼而成的小型金属物品,西藏密宗称为“天铁”,藏语发音”托甲”(Thogchag),取”来自天上的铁”之意。因其造型神秘奇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其制作年代以及工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名词解释二天铁的藏语”theThogchags”、“theNamchags”、“the Namlcags”,“Thog”即雷电,“Chag”或”Lcag”是指铁,“Thogchags”是指雷铁或霹雳铁,而“Nam”是指天空,“Namchags”是指天铁或陨铁。
  西藏的天铁习惯上被用作佩饰,象征着佑护和好运,因此倍受藏族人的珍视。在古代苯教中也流行各类驱魔和招来幸运的仪式。而天铁本身的功能也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世界和众生安乐的宗教诉求。
  天铁可挂在颈部或系在服饰上,也可缝在经文袋上或附在其他法器上,通常是疗治者、通灵者和魔法师,即西藏所谓的萨满师们用来治疗或施法的器物。这些古藏式传统的从业者们与同样古老的西藏天铁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
  西藏的天铁最初用途非常广泛,其中一些原本具有实用价值,后来逐渐被当作护身符,承载着护佑辟邪的功用。这些平常的器物中包括工具、武器、医学用品,法器和饰品等,而大部分天铁则被设计成护身符,贴身佩戴或用于装饰圣物。种类繁多的西藏天铁也反映出了区域差异,各地区制作风格不尽相同,但对其产地的推断仍亟待研究。
  西藏天铁与西藏宗教信仰及其信徒密切相关,构成了前佛教时期及佛教时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例如,频繁出现的动物图案让人联系到藏族文化中动物的神圣地位。相关文字与口述材料都显示出西藏无处不在的高山、湖泊和神灵与牦牛、羊和鹰等动物之间的联系。因此,附有动物图案的天铁描述了各种原属于本土信仰的神灵,如yul lha(象征各位置的神灵)、dmlha(护法神)以及menmo(原始女神)。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西藏天铁都是当今西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前佛教时期的西藏天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除动物造型以外,还发现了浮雕牌、戒指等。前佛教时期指的是佛教引入西藏之前的时期,即公元7世纪初以前。前佛教时期文化直到公元8世纪末仍然很兴盛,后来在12、13世纪之前,这种古代宗教所孕育的本土文化的衣钵在西藏北部平原地带仍得以较好地传承。公元10世纪之后,包括西藏天铁在内的本土宗教艺术受到了较明显的佛教文化影响。
  公元7世纪初期佛教被引入西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西藏的天铁文化。佛教丰富的智慧积淀促生了形色各异的造型与图案设计,包括神灵、金刚、佛塔以及其他形式等。外来宗教里这些强大的象征符号通常也融合了前佛教时期的本土主题理念。例如,狮子(森格seng-ge)和大鹏鸟(琼khyung),在古宗教里被信为祖先的保护者,被转换成了佛教里的护法神,但增添了金刚形象或经文浮雕的设计元素。在14世纪或15世纪之前,佛教风格的天铁源源不断。
  佛教时期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时期:赞普时代(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后赞普时代(公元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佛教后弘期(11世纪至12世纪),多佛国时代(13世纪至15世纪)。15世纪之后,西藏天铁开始失去掌权阶级的喜爱,渐渐退出权利的舞台。然而,直到20世纪,护身符的制作却从未终止。此后的制品虽然经常被混为天铁,但在风格与制作技法上并不一样。而且后期护身符所采用的铜合金与15世纪之前使用的材质也有区别。
  西藏天铁并非全部产自西藏,部分来自邻近地区。由于时间和神话效应,甚至一些非本地的物件也被当成了西藏天铁。这些外来器物反映出了古代西藏与其邻居的文化与历史联系。西藏所接触的各类文化同样也影响了天铁的设计风格与主题。例如,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伯利亚动物风格的铜制品,以及同时期的蒙古石板墓文化,都对西藏美学产生过影响。在后来的赞普时期,波斯萨珊、印度帕拉、于阗等相邻文化对西藏天铁的设计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当历史进入嘎朗王尼玛杰布时,嘎朗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波密群众生活安定富足,嘎朗王也喜欢在节日期间组织群众摔跤、  骑马、比刀术、跳舞等娱乐活动,便诞生了一批极富波密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节,  诸如帕雄热巴节、达大马术节、西巴煨桑斗熊节等。  当历史进入嘎朗王尼玛杰布时,嘎朗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波密群众生活安定富足,嘎朗王也喜欢在节日期间组织群众摔跤、骑马、比刀术、跳舞等娱乐活动,便诞生了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曾描述:“生命的水体,沿着从北极低地到赤道高地这一条徐缓上升的线,把其携带的生命漂浮物留在了我们的高山之巅。”  这高山之巅正是西藏——在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藏地三宝:青稞、牦牛和茶叶,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  从公元633年松赞干布迁都拉萨肇始,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开辟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先河,又经历朝历代西藏与各民族的融汇交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人民
2016年11月5日,由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平措康桑国际青年旅社和iTibet联合主办的摄影讲座,在拉萨青年路平措康桑国际青年旅社开讲,主讲人来自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颜道靖。  活动现场,颜老师生动有趣的讲授了摄影的历史,相机的产生,如何设置相机参数等摄影常识与技巧。11月14日晚,颜老师并带领学员到拉萨布达拉宫宗角禄公园进行外拍实践,通过颜老师现场指导,许
(1)  Hostel的店员告诉我们口岸十点之后才能过时,我正好睡个自然醒,—扫在尼式大巴上颠簸一整天的疲惫。  阳光还没洒下来,我端着杯Masala茶,站在阳台上,小镇已经苏醒,薄薄的晨雾飘浮在五颜六色的屋顶上,隐隐约约有流水的声音,突然觉得这个依山而建的小镇好可爱啊。吃过最后一盘momo,收拾好行李出发去关口,我们马上就要正式告别尼泊尔啦。  伙同在博卡拉认识的两个中国大哥哥——空空哥和二哥,
相传,第40代藏王赤德松赞时期(约公元8世纪),  瓷器就传入了西藏。  此后,中原瓷器便历时弥久地通过御赐、  商贸等方式进入高原。  西藏文博宫寺所藏古瓷精品,居全国之前列。  藏族是一个崇尚审美的民族,  藏族人民非常喜欢精美的瓷器。  陶瓷文明作為中国独特创造,辉煌灿烂。  陶瓷艺术经历千年发展,璀璨妍丽。  陶瓷艺术是土与火、色与温、  材料与艺术、想象与工艺的结合。  颜色釉瓷作为陶瓷
奔子栏巴塘攀蜥 图/ 林森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我国于 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 的国家之一。《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2016年12月,我国获得《公约》第十五次
记忆中对于﹃美﹄最初的定义,是儿时藏历新年,母亲身着藏服,头戴绿松石,珊瑚,腰系配饰小刀,随着人群舞步缓缓而动的样子,现在想来,一颦一笑间,那也是母亲一生最美的样子。  藏地裁缝多为男性,细看巴桑老人的手,  因为藏地特殊由外向内的走针法,  即拇指和中指捏住针,  食指再推针,长此以往  形成了职业的“裁缝手”,  巴桑老人被誉为现存拉萨藏装  缝纫工艺最佳的手艺人。  来自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
站在青藏铁路上北望,近处全由连排藏式小楼构成的东嘎小康示范村小区,与堆龙德庆县城几乎连成了一体。而小区中央偌大的停车场里,成排停放的卡车则宣示着这个曾经的农业村庄,已经全面进入了“车经济时代”。    茶馆    这家属于集体的茶馆来消费的几乎都是东嘎本村人,跟欧珠相熟的一个人开玩笑说:“这个茶馆我们每年要分红,不过钱都是自己出(喝茶消费)的。”    东嘎村村委会大门西侧临街的门面房里,如今是一
简介: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专著。作者在长期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物观摩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藏传佛教造佛艺术从吐蕃王朝至清朝一千三百余年发展演变的全部历史与背景,同时又具体归纳和分析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与特征。  推荐: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于宗教、艺术、文物等方面的工作者、爱好者,以及大专院校文科类学生
旺堆说,先要做好人,才能画好画。(秋天/ 摄)  1986年,应堪布格桑的请求,十世班禅大师第二次来到夏鲁寺视察并弘法。堪布格桑领来一位12岁的小僧童,请班禅大师为其剃度,并赐法名。班禅大师看着小僧童十分可爱,为其摸顶后,双手捧着他的小脸蛋,微笑着赐其法名:罗桑次成。  罗桑次成原名旺堆,因其出生在夏鲁村,又在夏鲁寺出家,更多的人还是称他夏鲁旺堆。夏鲁旺堆出身贫寒,大约4岁时丧父,连父亲什么模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