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膨胀,这使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内在关系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经济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产业结构;高校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增加了20多倍,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高校招生人数急剧膨胀,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国企改革、就业机制、就业期望、用人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就业机会并未明显增加,这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例如,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31万,就业率约为68%,待就业大学毕业生约为170万;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00多万,大学生就业率约为70%,待就业大学毕业生有200万左右。由此可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就业难问题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根本性的改观。[1]
(二)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农村基层等就业,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比如,教育部推出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团中央等部门实施了“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就业政策,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录比例,商务部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等。此外,许多城市也放宽了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限制,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有些地方创建了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就业扶持政策虽然对大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质量不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发展态势,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城市就业,即便是在城市待业,而不愿会农村工作,导致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严重过剩,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从专业结构上看,工科专业、技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较多,管理类、纯文科类、纯理科类等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这与高校“重规模不重质量,重外延不重内涵”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文科、管理、理论科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在人才招聘会上不管什么岗位都要求有本科学历,即便是服务员、接待员、保姆、擦皮鞋等岗位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同时,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短缺,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为6500万左右,但专业人才的供应量为4600万左右。这些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
(一)经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等,导致许多新兴产业和就业岗位的产生,这无疑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这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更高要求,要求国家与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等,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经济发展不仅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提高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供给能力,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经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8%至9%的高速增长,这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支持高等教育,导致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
(二)经济结构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层次。当代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沿用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三高一低”(高污染、高浪费、高能耗、低效益)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发展滞后。在这种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下,我国对普通劳动力、产业工人、农民工等需求旺盛,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因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未带来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岗位,反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很难找到适合的专业和岗位。[3]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顶端,掌握着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终端零售、高端制造等关键环节,而我国则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只能依靠为跨国公司打工换取微薄的利润。因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据40%以上,而我国制造业中大学生比例仅为4%,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大学生就业。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战略、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和城乡差异,总体上看,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环境好,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等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导致多数大学生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或贫困地区就业。因而,东南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人才资源过剩,而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的人才资源匮乏。[4]从产业结构上看,在这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高度一致性。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35%左右,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据总人数的32%左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相当。经济发展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中解放出来,而制造业、加工业等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这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并未产生正比关系,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经济因素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并未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未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发展模式落后、经济质量不高,仍处于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阶段。可见,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因而,应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淘汰“三高一低”的过剩产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先进服务业等;应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等能力,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产业附加值,使企业和产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此外,应改变依靠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政府应当继续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应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比如,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饮食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应鼓励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等经济形式的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严查企业垄断等方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景,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比较适合创业的社会群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滞后,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政府应通过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税收减免、咨询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通过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
(四)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些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供不应求,而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这些结构性就业失衡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不科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高校应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浪潮下,钢铁、煤炭、铁路、汽车等传统行业逐步被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同时,随着市场一体化、资产证券化、人才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将需要更多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高校应顺应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开设电子商务、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国际贸易等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环境、高校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项目基金: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060)。
参考文献:
[1] 周劲松.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 陈国良.发展为主题 改革与开放为动力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3]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4] 史玉红 刘振霞.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2).
[5] 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关键词:经济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产业结构;高校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增加了20多倍,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高校招生人数急剧膨胀,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国企改革、就业机制、就业期望、用人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就业机会并未明显增加,这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例如,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31万,就业率约为68%,待就业大学毕业生约为170万;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00多万,大学生就业率约为70%,待就业大学毕业生有200万左右。由此可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就业难问题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根本性的改观。[1]
(二)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农村基层等就业,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比如,教育部推出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团中央等部门实施了“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就业政策,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录比例,商务部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等。此外,许多城市也放宽了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限制,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有些地方创建了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就业扶持政策虽然对大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质量不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发展态势,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城市就业,即便是在城市待业,而不愿会农村工作,导致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严重过剩,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从专业结构上看,工科专业、技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较多,管理类、纯文科类、纯理科类等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这与高校“重规模不重质量,重外延不重内涵”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文科、管理、理论科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在人才招聘会上不管什么岗位都要求有本科学历,即便是服务员、接待员、保姆、擦皮鞋等岗位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同时,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短缺,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为6500万左右,但专业人才的供应量为4600万左右。这些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
(一)经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等,导致许多新兴产业和就业岗位的产生,这无疑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这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更高要求,要求国家与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等,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经济发展不仅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提高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供给能力,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经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8%至9%的高速增长,这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支持高等教育,导致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
(二)经济结构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层次。当代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沿用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三高一低”(高污染、高浪费、高能耗、低效益)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发展滞后。在这种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下,我国对普通劳动力、产业工人、农民工等需求旺盛,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因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未带来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岗位,反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很难找到适合的专业和岗位。[3]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顶端,掌握着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终端零售、高端制造等关键环节,而我国则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只能依靠为跨国公司打工换取微薄的利润。因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据40%以上,而我国制造业中大学生比例仅为4%,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大学生就业。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战略、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和城乡差异,总体上看,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环境好,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等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导致多数大学生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或贫困地区就业。因而,东南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人才资源过剩,而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的人才资源匮乏。[4]从产业结构上看,在这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高度一致性。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35%左右,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据总人数的32%左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相当。经济发展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中解放出来,而制造业、加工业等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这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并未产生正比关系,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经济因素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并未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未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发展模式落后、经济质量不高,仍处于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阶段。可见,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因而,应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淘汰“三高一低”的过剩产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先进服务业等;应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等能力,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产业附加值,使企业和产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此外,应改变依靠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政府应当继续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应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比如,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饮食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应鼓励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等经济形式的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严查企业垄断等方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景,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比较适合创业的社会群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滞后,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政府应通过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税收减免、咨询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通过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
(四)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些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供不应求,而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这些结构性就业失衡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不科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高校应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浪潮下,钢铁、煤炭、铁路、汽车等传统行业逐步被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同时,随着市场一体化、资产证券化、人才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将需要更多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高校应顺应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开设电子商务、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国际贸易等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环境、高校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项目基金: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060)。
参考文献:
[1] 周劲松.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 陈国良.发展为主题 改革与开放为动力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3]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4] 史玉红 刘振霞.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2).
[5] 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