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札记五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 语 今 用
  
  2005年7月,有人在讲话中用“七月流火”描写天气炎热,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有人根据《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是“七月流火”本来是指大火星(心宿)向下流降,不能用来形容天气炎热。也有人发表了不同意见。
  后代人,特别是现代人,使用古语是不是一定要恪守原义?古语中许多东西保留了原来的语义,这才有语言文化的继承。但是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有适应场景的变化。比方成语“呆若木鸡”,《庄子·达生》篇表示德性完美的精神状态。有的词典引述了庄子的内容,却完全按照现代的用法,解释为表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为了了解“呆若木鸡”在《庄子》里的语境,下面转引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但今天如果有谁用“呆若木鸡”形容德性完美的精神状态,读者反倒会认为他用错了成语。
  再如“和为贵”,今天谁都知道它表示不要争斗,用的是和平、和睦的意思,而《论语·学而》篇“礼之用,和为贵”,传统解释是指用礼要符合乐(yuè),不能超越或者不到。“八佾舞于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是孔子,也是儒家对这种乐舞制度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甚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不迫,乃为可贵。”不知道是不是符合《论语》的原义。近代学者杨树达解释为“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倒好处”,这个解释符合儒家所赋予“和”是适中,合度,恰到好处的基本含义。如此,则“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礼的运用以合度为宜。不过,这是说在“礼之用,和为贵”这个语境里,但人们常脱离开原来的语境,单独用“和为贵”,表示以和平、和睦为上的意思。
  苏轼诗《九月次韵王巩》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这首诗写于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黄花即菊花。古人有九九重阳赏菊花的习惯。重阳节赏菊,时间、景物、心情相宜。到了第二天,即使菊花仍然盛开,可是时间跟情景都变了。过时的花景,连蝴蝶都不喜欢。诗中的“明日黄花”有迟暮不遇之意,后来用以表示时过境迁。可常常看到人们写“昨日黄花”。十多年以前,一位教授的书稿里有“昨日黄花”,我以为是笔误,顺手给改成“明日黄花”,到看校样时他又改回“昨日黄花”。这说明他完全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认为是过时的黄花就不好看了。我们不能要求人们使用成语典故都必须知道出处和原来的含义。很可能用“昨日黄花”的人会更多起来。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回到“七月流火”上来。脱离开与“九月授衣”连用,单用“七月流火”,用它的字面义,表示天气炎热,并非不可以。1962年,《剧本》月刊10—11月合刊发表了于伶的话剧剧本《七月流火》,该剧本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茅丽瑛带领上海民众与日寇作斗争的事迹。显然与天文学上的大火星没有关系,也不是简单地指天气炎热,而是取火热斗争之意。离开“九月授衣”,单独的“七月流火”很难说它一定是表示大火星向下流降。
  
  对 外 汉 语 语 音 教 学 的 两 个 问 题
  
  iou,uei,uen的教学
  几十年间接触过不少外国留学生,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求、修”读或说得不准。以“就”为例,大都读作[?諬iu],而不是[?諬iou],口语相当标准的学生也几乎很少能例外。这固然是因为他们母语中没有相应的音,但跟教学不无关系。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主要教的是jiu(以下举例省去调号),jiou只作为过渡,开始时讲一下,以后黑板上写的,课本上印的,都是省写形式。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说明(5)规定,“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这里说的是写。至于教学当中,似可根据需要变通,比方可以多强调iou,uei,uen,其中特别是iou,uei。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应该适度变通。中国的小学生,有的学了拼音以后,看见书写形式jiù,对应不出“就、旧、舅”等(现在也存在类似情况)。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分散汉语拼音教学中的难点,文改会曾经在一些地方的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推行过“基本式”,就是这三个韵母只教iou,uei,uen,先不教iu,ui,un(其他还有先不教y,w及其相关规则,不教ü上两点的省略),到二年级再逐步学习有关的规则。当时的国务院科教组还在郑州组织过讨论会。
  建议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通过多教(多写)iou,uei,uen,使外国学生确实掌握正确读音以后,再教省写形式。前几个月看到广东编的一本面向泰国人的汉语教材,第一册里课文、生词表的注音,都是两种形式并存,比如“就”,注音形式是jiù(jiòu)。这实在是有识之举。
  
  变调
  
  不少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和生词注音,都根据变调规则标变调,如“不论”注成búlùn,“一起”注成yìqǐ;两个上声相连,也是前一音节标阳平,如“水果”标shuíguǒ等等。
  我以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所谓变调,是语流变调,也就是字音在语流当中发生的变化。“不论”、“一起”、“水果”等按原调标作bùlùn, yīqǐ, shuǐguǒ,在语流当中自然读(或说)作búlùn,yìqǐ,shuíguǒ。教材中标原调,读(说)的时候读(说)成自然音,即读(说)成变调。这属于不自由变调,就是正常读(说)的时候必得这么读(说)。如果标了变调,学生就是按所标的拼音念,而不是按词或者语段读(说)。
  再说,所谓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变为阳平,是说变得像阳平,并不就是阳平。汉语语音教学中把它叫做“直上”,徐世荣先生把变化以后的前一个音节的普通话调值描述为[24],“很像阳平[35],一般说‘变成阳平’也可以”(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第122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再者,如“展览馆”这类三个上声字相连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前两个音节都变为(或变得像)阳平:第一个音节也可以变为半上声[21](只降到[21],不再升到[4]);第二个也可以不变成[35],“而是变读成前后两音节之间从高到低的过渡音,大致相当于[42]”(参见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第1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这种情况,徐世荣先生把“展览馆”的调值描述为[24] [24] [214],也认为在语流中,第一个音节变为半上)。
  
  “锺”、“馀”、“镕”
  
   “锺”、“馀”、“镕”这三个字的性质不同,也就是法律地位不同。
  1956年公布的简化汉字,把“鍾”和“鐘”合并简化为“钟”。“锺”是1981年公布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中字,没有得到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的认可,一些学者也指出,“锺”属于不规范字。体会猜测《字符集》编制者的用意,想必是希望把钟爱的“钟”和钟表的“钟”区分开,让“锺”表示钟爱义,“钟”表示钟表义,这样,同时也把古代酒具的“钟(鍾)”和古代乐器的“钟(鐘)”区分开了。电脑里边有了“锺”,于是也就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上,最早是在一本讲钱钟书的封面上看到钱锺书,钱先生的名字含有爱书的意思。但现在也见“10分锺”、“锺点”,这是错的。
  “馀”出现在1964年出版的《简化字总表》“余”字的注里:“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馀仍用馀。”按理说,这个“馀”字是繁体字“餘”的类推简化字,可是在《简化字总表》的第三表里查不到,从拼音查、从简查繁、从繁查简三个检字表里都查不到。所以这个“馀”只能说是半合法的简化字。再说,这个“可能混淆”怎么掌握呢?实际情况是,知道可能混淆的混淆不了,不知道可能混淆的常常会混淆。有时候看见一篇文章最后一部分的题目是“余论”,这“余论”的意思是我(余)的看法呢,还是跟文章主题相关的另外一些话呢?清代赵翼的《陔餘丛考》,如果写成当第一人称代词讲的“余”,意思大不一样。毛泽东《沁园春·咏雪》中“惟餘莽莽”,如果用“余”,很可能理解成只有我……,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印这首词时,大多印为“馀”。
  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鎔”归并于“熔”,“鎔”作为异体字淘汰。此二字意思不完全相同。“鎔”有镕铸(熔化铸造)义,如桓宽《盐铁论通有》“公输子以规矩,欧冶以镕铸”。1990年前后,“镕”字在报纸上大量出现,国家语委于1993年9月3日在《关于“镕”字使用问题的批示》中适时地指出,鉴于社会用字的实际需要,“鎔”字可以按照偏旁类推简化的原则,简化为“镕”,“镕”字从此有了合法身份。不过它并未受到平等待遇,除了人名用字,本来该用“镕”处,仍然用“熔”,如《文心雕龙·镕裁》,大多还是用“熔”。这跟1986年恢复使用的“覆”差不多,“覆信、覆议、答覆、批覆”等等仍然写作“复”。
  这三个字都关涉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关系。《规范汉字表》应当适应社会用字的需要,妥善处理其间的关系,让“锺、钟”分别作为“鍾”和“鐘”一一对应的简化字;让“馀”作为“餘”的正式类推简化字,多余义不再由“余”兼代;“鎔”则不仅恢复它的身份,也应当同时恢复它的职务。
  
  汉 字 的 书 写 工 具 和 载 体
  
  现在人们写字,是用比较流利的钢笔或者圆珠笔,在光洁平整纸上书写。往上推100年,也就是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人还是用毛笔,在麻纸上书写。不过跟秦汉以前比起来,已经进步多了。这自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甲骨文时代,书写工具是刀类器物,书写方式是刻,载体是经过灼烤的龟甲或兽骨。由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不论横、竖还是撇、点,都是直的,而且笔道比较纤细。典型的金文则是先制好模子,用青铜铸的,所以笔道肥粗,转折处明显有圆缓之感。金文也有先铸好然后刻上去的。先铸后刻的金文,笔道比先制模后浇铸的细,但比甲骨文要粗,转折处也比较圆缓。这自然跟书写工具及载体质地有关。能够在龟甲、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刻写,说明已经有了比较锐利的刻写工具。现在还没有商代已经使用铁器的确凿证明,但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迫使人们思考这些问题。《尚书·禹贡》记:“厥贡璆、铁、银、镂、弩、磐”。可学界认为《尚书》是战国时期的东西。《春秋·哀公二年》的“战于铁”,《左传》相应有“登铁上”,杜预注:“铁,丘名……在戚城南。”戚城在今河南濮阳。想必是那里出产铁,而且在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之前相当长的时间。1973年,在河北省藁城县商代遗址发现的镔铁,那是比较低级的产品,不大可能刻得动龟甲兽骨。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已经有了硬度跟铁相当的刻写工具。
  甲骨文也有用笔写上去再刻的,因为有的甲骨片上留有软笔写的痕迹。这种软笔,就是广义的毛笔。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说:“秦蒙恬始作笔,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谓之羊毫。”记的是现象,而不是源。甲骨文、金文就有“聿”字,字形分明是手执下边绑有毛状物的杆管书写之状。有用笔书写的实物遗留,有表示书写工具笔的象形字,我们有理由认定商代后期已经有毛笔。1958年在河南信阳发掘的春秋楚墓发现有毛笔和竹简,这也早于蒙恬。
  古代有多人颂笔,足见笔在文字书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蔡邕《笔赋》说:“削文竹以为管,加漆系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既描述了形制,也说明了与墨的关系。研究书法的人说甲骨文、金文的书法多么美,那只是就甲金文范围讲,跟后来的毛笔书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刀刻到用毛笔写,这是很大的进步。至于文字的载体,青铜器能够长久保存,留传后世,用来铸刻供“子子孙孙永宝用”的事件最合适不过,但日常使用则十分不便。就是在殷商时代,也未必只用甲骨、铜器。《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金文中,“册”是捆绑着的竹木片的形状,“典”是“册”放在器物之上的样子,显得比“册”尊贵。“字典、经典、典范”等词还保留有这种意思。竹简、木版作为文字载体,比甲骨、铜器方便多了,而且比较容易得到,携带也比较方便。不过在今天看来,还是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批阅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形容他勤于公务,日理万机。汉武帝时,有一次东方朔上书,奏章是由两个壮士抬的竹简。这是纸质时代不可想像的,今天则更装不满一张三寸软盘。
  秦汉时期曾经有过把字写在丝织物上的帛书。帛也是比较贵重的东西,不大可能用于日常事物。我们应当感谢发明纸的先人。这种东西经过不断改进,使用了两千年。如今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许多人开始用电脑打字,不再用笔写了,但是还离不开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既讲了文字载体的历史,也评说了蔡伦的发明。不过,并不是造纸之源。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初年的纸。纸的质地决定了它很难久远留于后世,也使我们难以确探其源。
  
  “大 英 博 物 馆”的 译 名
  
  2006年3月18日起,首都博物馆展出英国博物馆珍藏的文物,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这一活动的文化交流意义自不待言。媒体多用报道,有的还附有包含展览名称“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的图片。
  “大英博物馆”这一名称是俗名,是旧时不正确的译名。它的英文原名为 British Museum,正常的译名是不列颠博物馆或者英国博物馆。俗译名中的“大”,可能是由英国的英文全名UnitedKingdom of Great British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来。英国是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各大洲都有它的殖民地,号称大英帝国。但British Museum里并没有Great(大)。所谓“大英博物馆”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这类现象,除了不自觉的崇信某些外来事物的心理之外,有时还有商业动机。1990年,台湾一家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美国出版的Encyclopedia Americana。正常应当译为“美国百科全书”,但将书名定为“大美百科全书”。1994年大陆一家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简体字本,台湾方面要求保留“大美百科全书”的名称。
  涉及外国事务的活动应当使用正式名称。如果已经有译名,有必要审查旧译名是否正确妥当。如有不妥,应当调整重译。我是当编辑的,书稿中有时候碰到“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之类名称,通常要改为“不列颠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希望在我们的报刊上再不要出现“大英博物馆”之类的译名。
  
  (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次债危机尚未进入最严重时期说美国次债危机目前还没有进入到最严重的时期,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是美国没有能力救市。因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规模太大了,股市、债券加贷款有70~80
从三月份开赛至今,2008“HEAD&观空广告杯”网球双打积分赛历时三个月,总体赛程过半。盘点积分榜,位列A组积分榜首位的是获得其中三站冠军的巫冠聪,而分列次席的是获得两站冠
开场白  我们的新栏目叫异见,顾名思义,就是表达一些不同的观点,打破习惯思维,给球迷读者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发现一些明显却又按惯性思维难以企及的思想死角。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这个栏目更注重用事实说话,讲求有理有据,不然读者朋友您也很难会信服。  异见并不是批判,我们不会刻意找一些大家公认的观点或根深蒂固的看法来颠倒,以图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每期选题都会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确有可提“意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显示了其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问题不在于人们
今年温网之行,郑洁带给中国网球的惊喜,要比温布顿难得的晴空更灿烂。做为一名记者,我不仅看到了这朵中国金花的美丽绽放,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媒体面对中国网球所做出的种种表情
Since the World Bank forecast China’s 7.5 percent economic growth in 2009, the country has been bracing for an economic fall. Effects of the global fi nancial
“没什么比铜牌更能激励人。”——勒布朗·詹姆斯这样说过,现在他明白了另一个道理:没有什么比金牌更能鼓舞人。五棵松体育馆,在响彻全场的“USA!……USA!……”的呐喊声中,
温网后直接进入集训,放弃一站一级赛和一站二级赛,意味着彭帅/孙甜甜可能将与奥运种子无缘,首轮就可能遭遇恶仗,郑洁/晏紫前8种子的席位基本无忧,只是理论上有可能被人挤掉。
如此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因为移民潮不仅造成了中国的财富流失、人才的流失、税负的流失、消费的流失,更对中国“橄榄型社会”的建立造成深远的影响。近
文献[1]报道了S-磺酸型胰岛素B链的残基质子自旋体系解析。本文报道以500MHz绝对值型同核相关谱(COSY)、300MHz相敏双量子谱(DQ)、接力相干转移谱(RCT)和核欧伏豪斯谱解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