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对外贸易及转型方向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情况
  按照当年的价格计算,全世界在2013年生产了大约60万亿美元的产品与服务。其中超过30%是由国际贸易完成的,即产品和服务的世界贸易额超过了18万亿美元,并且这种势头仍然在上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第二位,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中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此外,中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里克·骆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201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比美国少1000亿美元,2012年中国比美国少150亿美元。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为2.049万亿美元,进口为1.818万亿美元,相加可得总额为3.867万亿美元,按一年365天计算,中国每天贸易量为110亿美元,因此150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一天半的贸易额,按如此速度中国很快将会赶超美国。
  为何要参与国际贸易
  为什么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这两个原因都是在解释国际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第一,各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国家就像个人一样,当他们从事着各自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就能够从中取长补短,从而中获益。第二,各个国家能够通过贸易能达到各自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产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
  假设有A和B两个国家,各自生产X和Y两种产品,在没有进行专业化分工时,A国生产1个单位X产品需要1个单位劳动,生产1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2个单位劳动;与此同时B国生产1个单位X产品需要2个单位劳动,生产一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1个单位劳动。如果A、B两国各生产1个单位X产品和1个单位Y产品,都需要3个单位的劳动消耗,两国共消耗6个单位的劳动。如果两国通过国际贸易各自生产擅长的产品那么两国的福利会大幅度提高,假设A国生产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生产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的Y产品,然后进行交换,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可生产3个单位X产品,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可生产3个单位Y产品,如果A、B两国生产的X、Y产品按照1:1的比率进行交换,那么通过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水平均会增加,劳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用矩阵表示如图1:
  以上阐述是对斯密绝对利益学说一个简单的实例证明,当然它存在着一个十分必要的假设即:一国如果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就必须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在生产上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消耗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便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贸易的条件,或者该国在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但是事实上各贸易参与国之间并非如此,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向我们展示的是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甲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生产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的低位。此时,两家间依然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因为两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并不是生产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用矩阵表示如图2:
  通过矩阵图可以看出分工前A国10个劳动共生产1个单位的X产品和1个单位的Y产品,B国3个劳动共生产1个单位X产品和1个单位的Y产品。13个劳动共生产2个单位X产品和2个单位Y产品。分工后,A国10个劳动用于生产Y产品,可生产2.5个Y产品,B国3个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可生产3个X产品,分工后同样是13个劳动共可生产3个单位X产品和2.5个单位Y产品。可见通过国际分工后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两国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两国的整体消费水平。
  通过以上两个简单的例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其他国家取长补短,都能从中受益,从而拉动国内消费,使得国内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谨防出口贫困的发生
  根据前文所述,国家参与国际贸易,都能从中受益,使国内福利水平提高,那么是不是不断扩大出口贸易量就能不断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呢?结果却因国而异,发展中国家要谨防发生出口贫困。
  出口贫困增长的发生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相对较单一的商品经济,出口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初级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较低,全世界市场销售的该产品很大份额都源自该国,从而导致该产品任何的出口增长都将会导致全世界该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这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不会因为产品价格降低而增加销量;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产品的出口,以致当国际价格的下降时需要靠出口更大量去弥补损失。出口贫困模型可用图三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PPC1到PPC2),意味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从A1外移到A2,生产从第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TW1向外移至第二条TW2,表示生产力的增长。世界价格曲线TW1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从TW1移为TW2,斜率表示价格,从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看出,Ⅰ的效用值大于Ⅱ,随着出口量的增长效用降低。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就业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量增加,导致目前这类行业低价竞争严重,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我国很可能进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比如:纺织服装产品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一个具有出口偏向性,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的行业,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纺织品出口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该行业的统计数据却显示出口贸易环境正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该行业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贫困化增长”。
  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最大比较优势,低竞争与低成本使中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扩张;但如果继续过分仰仗这一比较优势,必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进行技术与市场开发的能力,不得不进一步以更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竞争国外定单,导致出口量的增加严重依赖价格竞争。我国属于国际市场中的大国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任何增量的出口都将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这类产品出口弹性小,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影响销量。而类似产品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对外依赖大,属于很强的出口导向经济,产量的增长直接结果就是出口的增长,这种增长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下降,而厂商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就会进一步扩大出口量,结果只能是价格进一步下降。出口量的增加反而使利润下降,由此恶性循环。
  中国企业未来的对外贸易转型方向
  对外贸易的繁荣不能靠单纯出口廉价劳动制成品和初级原材料来拉动经济,这样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中国企业未来的对外贸易应向哪个方向转型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组合。我国产业结构单一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口的纺织品、稀土原矿、煤炭等,均属于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出口数量越多价格越低收入越少的情况。这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从长远看应给予以变化,结合本国的情况,尽早完成从初级产品加工向高层次产品转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技术进步与自主品牌的发展之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要进行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我们要出台,并向全社会公布全行业的技术进步纲要,那么在这个技术进步纲要里面,我们要对需要攻关的一些领域,一些攻关的项目,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包括我们的科研院所怎么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攻关、进行科研,来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特别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推广工业生产作业的连续化、自动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并引导投资方向向坚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发展,反对和限制低水平、高污染的产业重复建设。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规模,促进出口持续发展。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跟踪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从而不断推动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增长。鼓励境外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吸引海外资源到大陆投资,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不断向国外夸张,由商品输出向资本、技术、劳务输出转变,最终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作者单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贸易服务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市场竞争紧密相联,同时技术的进步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并试着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今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金属加工机床市场rn2003年中国坚持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发行1400亿元长期国债,在全球经济低
发展循环经济,应该立法先行,在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循环经济,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制定发展循环经济
3-6岁学前儿童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自我调试,自我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也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
1997年,随着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根据中世纪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安科纳的雅各之手稿翻译而成的的出版,其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争论点.这主要是由于原始手稿除了塞尔
期刊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共党史、国史,经济方面的内容日益增多,以至成为主要内容。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本文通过揭示当前地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并提出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