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胆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缺损修复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制造小鼠胆管远端狭窄而近端扩张,建立一种新的胆管缺损与修复研究模型。

方法

首先构建胆管狭窄模型小鼠并与假手术和胆管完全梗阻(BDL)小鼠比较,检测体重、胆道和肝功变化情况;然后进行胆管缺损与修补,并检测血清生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建模术后14天,BDL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胆管狭窄组无显著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胆管狭窄组与BDL组的胆管与胆囊均显著扩张,但二者的直径之和胆管狭窄组显著小于BDL组(P<0.05);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实验证实胆管狭窄组小鼠胆道可通畅引流胆汁;胆管狭窄组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水平略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显著低于BDL组(P<0.05)。胆管狭窄组小鼠胆管经缺口损伤与修补术后30天,胆管外观修复良好,胆道仍然通畅;HE染色见补片处胆管上皮排列整齐;免疫组化证实绿色荧光蛋白、CK19染色阳性。

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胆道缺损与修复模型,可为胆管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和组织工程胆管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报道利用密网孔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1例大型原始三叉动脉(PPTA)动脉瘤的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例伴外展神经及动眼神经不全损害的大型PPTA动脉瘤的54岁女性患者单用FD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左侧PPTA未闭,颈内动脉通过PPTA与基底动脉相交通,动脉瘤位于PPTA的起始部,大小约1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和肽素、α-淀粉酶水平与睡眠结构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睡眠障碍科门诊就医或住院的慢性失眠患者57例,并收集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睡眠者30名作为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导睡眠图和睡前觉醒状态量表(PSAS)评估其睡眠质量和失眠易患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九盒迷宫试验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残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国内特异性治疗药物稀缺且不良反应严重,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偏头痛的研究逐渐深入,新的、效果显著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不断被发现,给偏头痛急性发作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也使偏头痛预防治疗有了更多希望。我们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有关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数字化语言标志物特点,并探讨数字化语言标志物对于区分AD和MCI患者疾病效应和老化效应的意义。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认知障碍门诊临床诊断的AD患者14例、MCI患者16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相当的认知正常的18名老人及19名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动物流畅性测验电子语音数据,在传统产词量、聚类和转换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反应时间、语义相
目的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SVCI)患者的全脑灰质体积变化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50例,其中SVCI患者23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无认知障碍(SIVD-NCI)患者27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
报道1例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男性患者,该患者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抗原、肿瘤相关抗原72-4显著升高,血抗Yo抗体阳性,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癌,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后随访症状较术前好转,可以明确诊断为并发于胃癌的抗Yo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共济失调或构音障碍的患者,需要考虑副肿瘤性小脑变性的可能,应积极寻找肿瘤的证据,以便尽早确诊并进一步治疗,以免造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参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一种靶蛋白。LGI1抗体相关脑炎常见症状为癫痫、认知功能障碍,但少见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起病者。报道1例以多汗、体位性低血压为首发症状的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以自主神经障碍起病的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治疗,改善临床预后。
中晚期肝癌手术风险大,预后差。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术前新辅助及转化治疗或将改变肝癌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模式。本文报道1例累及肝后腔静脉的左肝巨大肝细胞肝癌,经过术前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及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在两次局部血管栓塞治疗后,成功开展了根治性扩大左半肝切除的病例。
期刊
目的探讨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病原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连续收治的78例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病原谱,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5(57.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男性(OR=7.765,95% CI=1.895~3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的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肿块的不同大体形态、有无结石及肿块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型患者罹患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明显低于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患者,且其预后好于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患者(均P<0.05);浸润型与管内生长型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