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rs104252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P53)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结合DNA测序的方法对460例EM患者、650例无EM妇女(对照组)及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53基因rs1042522位点(G/C)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均存在P53 (rs1042522) G/C多态性,且P53 (rs1042522)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在E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其中等位基因C使EM发病风险提高1.179倍,等位基因G使其风险降低0.854倍;GC与GG基因型相比患EM的危险度增高1.548倍(95%CI为1.153~2.081),CC与GG基因型相比患EM的危险度增高1.865倍(95%CI为1.326~2.625).P53 (rs1042522)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在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且等位基因C使内膜癌发病风险提高1.278倍,而等位基因G使其风险降低0.772倍;GC与GG基因型相比患内膜癌的危险度增高2.074倍(95%CI为1.197~3.599),CC与GG基因型相比患内膜癌的危险度增高2.864倍(95%CI为1.557~5.263).P53 (rs1042522)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在EM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基因rs1042522位点(G/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EM遗传易感性存在相关性,且从遗传学角度分析,EM的发病机制可能更类似于肿瘤。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阴性家族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6 200例,对全部患者进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后,排除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患者,将5 842例BRCA1和BRCA2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家族性乳腺癌(480例)和
目的 研究中国人个体P1Pk血型系统中罕见p表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其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对1例血清中含有疑难抗体的先证者及其8位家系成员样本,应用特异性血型抗体和谱细胞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对p表型相关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编码基因A4GALT编码区及侧翼内含子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A4GA
目的 对生育一例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儿的核心家系进行基因分型诊断,在确定致病基因及基因型后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先证者4个OCA基因及其父母相应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并进行DNA序列测定,明确先证者及其父母的OCA分型及基因型.对羊水细胞DNA进行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序列分析,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 先证者被确定为O
本研究依托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数据,测算分析了2005年至2013年北京市药品价格指数以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DDD价格指数,结果显示北京市药品价格指数和按DDD计算的药品价格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用药结构和用药频度等也发生了变化,使单纯的药品价格下降并没有很好地控制药品费用及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