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视觉包装在纪录片中的多样运用

来源 :影视制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han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包装要与片子定位相符,华丽的外表与丰富的内涵缺一不可.关于《西泠印社》这部纪录片的内核,总导演表述为“君子的刀法”.依据在筹备过程中拜访多位篆刻家的经历,他发现篆刻家面前大多有一面镜子,镜面里外映射着两个世界,由此萌生了创作两个时空沟通视角的镜像影像体系.如何通过场景化的影像更妥当贴合地构建和传递人文内核,运用多样态的视觉包装设计就是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2019年,台湾苏学专家李常生先生,以70稀龄,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返台后出版了两本专著:《苏轼行踪考》《苏澈行踪考》。李先生在汉读博期间,因寻访东坡足迹,特来黄州安国寺讲学,我曾有幸亲聆。亦有幸与李先生相识。近日,接李博士微信传来一张东坡词帖,词帖里问:苏轼两阕《临江仙》(九十春日都过了)意境有何异同。为此,笔者特作探讨,欲请方家指正。  其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九十日春都过了
期刊
受访人:张亘200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数字电影专业硕士毕业生,主修电影调色。2008年至2021年间参与了近300部电影的调色工作,调色代表作品:《刺杀小说家》《八佰》《妖猫传》《我和我的祖国》《唐人街探案3》《战狼2》等。2015年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殊荣,2020年凭借影片《八佰》获第七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作品奖(高技术格式影像类)最佳剧情长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