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

来源 :草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呼吸作用是土壤碳库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途径,其在空间尺度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增加了土壤碳排放评估的不确定性,研究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1日—9月6日,本研究沿呼伦贝尔草原东西样带随机选取了30个观测样地,利用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Li-8100)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呼伦贝尔东西样带,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减小;刈割利用下的土壤呼吸速率(3.36μmol·m-2·s-1)显著大于放牧利用(1.87μmol·m-2·s-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地上生物量是决定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二者共同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5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被生物量直接影响了土壤呼吸作用,土壤容重和土壤水分间接影响了土壤呼吸作用.降水空间格局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是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他文献
磷饥饿响应(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2)家族基因在植物磷(Pi)信号调节网络中发挥重要指示作用.为了解该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反应机制,本研究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中克隆了PHR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并分析P H R2基因在草地早熟禾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 H R2属于M YB-CC型转录因子,与节节麦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该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核.P H R2基因在草地早熟禾的根、茎、叶、穗中均有表达,
本试验以滇西北人工草地建设中常用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W.W.Smith)Hand.-M azz.)地上部和根部的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舟叶橐吾植株浸提液对3种供试牧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都有抑制作用,其中根部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比地上部更为明显,且具有很
全球变暖导致热浪(Heat wave)频发的背景下,热浪发生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为了探究热浪发生期提前与生态系统碳吸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了为期2年的野外原位模拟热浪控制试验,通过在开顶箱(OTC)内置加热器进行短时间集中加热的方式,共形成对照组(Control)、热浪发生期提前组(HW7)和正常热浪期组(HW8)三种处理水平,并测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生物量以及实时监测样地内温度、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HW7降低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51%,HW8仅降低26%,相比于H
为了探究海拔和坡向演变过程中高寒草甸植被的变化特征,本试验以东祁连山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2800m,3000m,3200m,3400m,3600m,3800m和4000m)和坡向(阳坡、阴坡)的植被特征、功能群组成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禾本科地上生物量降低;同一海拔,阴坡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阳坡.Sha
为了探究蓟马取食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草原2号\'(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2\')感蓟马品种和\'草原4号\'(Medicago sativa L.\'Caoyuan No.4\')抗蓟马品种为材料,分别进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接虫和不接虫处理,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苜蓿叶片中17种氨基酸含量,利用液质联用仪测定苜蓿叶片中氨基酸衍生物种类及
为探讨暖季休牧恢复过程中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恢复特性,本研究对泽库县退化高山嵩草草甸暖季休牧样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和土壤特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植被高度、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生态功能属性随自然恢复时间的延长不断得到改善(P<0.05),在恢复末期(9—10年)恢复最好;植被盖度、地下生物量、多样性、土壤容重等恢复效果逐渐增强,并在恢复后期、恢复末期趋于稳定;随着休牧时间的延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生存状态指数逐渐增大,在恢复末期达到了10.27,而植被退化的指示物种黄
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东部的苏尼特右旗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13年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和干草产量等植被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水热等重要气候因子,分析了区域植被指标时空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对植被指标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最佳模型进行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该区域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冷干化”趋势,植被覆盖度、高度、草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被影响更大.植被年最大高度、覆盖度、草产量与水热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植被高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
为探讨短期封育对荒漠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以天山北坡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为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封育内外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及其粒径组成,结果表明:封育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0~50 cm土层全氮含量范围为1.16~1.82 g·kg-1,差异不显著.土壤碱解氮为20.58~62.35 mg·kg-1,和不封育相比,封育后玛纳斯样地土壤碱解氮显著降低14.62%(P<0.01),奇台样地显著增加16.76%(P<0.05).封育增加了0
本研究以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打草场、冬牧地、公牧地)对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功能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牧地的群落高度、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打草场的群落盖度显著大于放牧地(冬牧地和公牧地)且其地上生物量与冬牧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打草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冬牧地相近,而公牧地植被群落的大多数指标均最差.此外,放牧和刈割也显著影响群落物种及功能群组成,其中禾本科累积优势度、多年生禾草的累积优势度及组成百分比在放牧地都显著高于打草场,而多年生杂草在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除群落密度在典型草原最大外,各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植物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