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发展服务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e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周日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班上一女生的父亲,替她请一天病假,我没有多想,就准假了。傍晚,女生母亲来电,说女儿不在家。谎话穿帮!经我调查发现,周六傍晚该生就离校了。此时给她和请假男子打电话,都无人接听。情急之下,家长报了警。通过持久不懈的短信攻势,直到深夜,家长终于与女生联络上。女孩来校后讲明了事情的原委:周六离校是为了给一个男孩过生日,因晚了就留宿在男孩家里。后来,女孩母亲告诉我,女孩回家之后一直责怪母亲把事情闹大,不然她回校后仍可以正常学习。
  鉴于该生正处在高三下学期,出于不影响她学习的考虑,学校取消了对她的纪律处分。但要求她必须回家反省一周,之后办理走读手续。
  学生回校之后,我立即找她谈话。待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帮她分析:“首先,父母急切寻找你是因为他们很爱你;其次,男生家人是不是真的对你好,他爸爸打电话替你请假,到底是出于对你的关爱还是在害你;最后,要理解学校的立场,学校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不希望你再犯类似的错误。”谈话中,女生虽然流了泪,但能感觉到她并未从内心接受我的开导。
  【案例2】
  一天,丹说家里有事,姑姑来接她,要我开出门条请假。我没有犹豫,就将出门条开给了她。
  第二天丹的妈妈来校,我告诉她孩子被姑姑接回家了,丹的妈妈惊呆了:今天就是和姑姑一起开车来的啊!
  丹撒谎了!我心中一阵紧张,但我发现班上一个和丹要好的女生也很紧张,一定有问题!果然,经询问,丹此行去约会男朋友了。但当我和丹的妈妈拨打丹的电话时,她却一直不接。
  此时,我连忙向丹的妈妈道歉。丹的妈妈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女性,没有追究谁的责任,反而提醒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对孩子最好,毕竟她正读高三。
  于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丹此刻的心理。从不敢接电话这一细节我们相信事情本身就已经对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就决定不声张,不处理,让孩子在这种心理的冲击中完成自我反省。
  然后,丹的妈妈给丹发了一个短信:“女儿,回来吧,妈找你拿身份证。”20分钟后丹到了学校,丹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就带着丹离开了学校。一个小时后,我给丹的妈妈打电话,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带丹逛了一会儿街,现在在吃肯德基呢。”那一刻,我放心了。然后,我找到了和丹要好的那位女生,要她为朋友保守秘密。
  第二天,丹回到了学校,她对我说:“老师,我要考班上第一名,考复旦大学。”我什么也没有问,拍拍她的肩膀:“丫头,你得让我信得过你哟!”这句话的含义,她懂的。
  之后,丹学习非常卖力,一直保持着班上第一名的成绩。2011年的高考,她以艺术生382分的成绩被某一类本科大学录取。
  填志愿的那天,我和她开玩笑:“丫头,你害惨我了!”她那一低头的温柔告诉我,一切她都懂的,我也相信以后的路,她能走得很好。
  1.案例分析
  虽然案例1与案例2提及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但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却是迥异的,这不禁发人深省。事实证明,仅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解决方案”往往只会与教育背道而驰。
  案例1中校方的处理意见试图通过停课方式警示学生,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从教育的法理上来讲,谁也没有权力让学生停课一周。从学生的心理上来讲,让学生回家一周可能只会徒增她对学校的敌视,对家长的不满,强化被侮辱被伤害的感觉。从学校的责任来说,让学生走读是将教育责任外推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此,学校的处理意见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而班主任的处理意见也值得深思。孩子没有接受班主任的开导,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班主任选择的时机不合理。由于孩子刚刚回校,仍沉浸在这件事情的阴影之中。班主任在没有完全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就急于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效果自然不佳。教育是一种节奏艺术。班主任的“立即”处理显然是一个错误。当事情已经发生,客观上扩散的影响已经对孩子的心理形成了冲击,她开始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倘若顺从孩子的自省心理,冷却一段再谈话,将会事半功倍。另外,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始终站在自我的立场,一味要求学生理解家长和学校,而没有换位思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其实,案例1中有三个基本细节不能忽视:一是学生在自己不能到校的情况下,给班主任打了电话,尽管这个电话是别人冒充的。从这一细节来看,她内心还是尊重班主任的,也有纪律观念,说明她不是一个目无法纪的孩子。虽然在给男性朋友过生日一夜未归这件事的背后,是学生自甘堕落还是她采取不当的方式来增强友谊姑且尚难定论。但从打电话这一细节看,笔者宁愿理解成是孩子一时糊涂,因为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她还没有忘记自己是学生。
  二是从学生埋怨家长把事情闹大这一细节上看,学生担心的不是学校如何处理,而是这件事给她造成的声誉损害。这也表明这个学生不是没有羞耻心或道德感,恰恰相反,她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道德感。试问,一个在内心拥有自律意识和强烈道德感的学生,能算一个坏孩子吗?
  三是事件被闹大已成客观事实。孩子最在乎的名誉受到了冲击,这一冲击是孩子最难以承受的。由此可见,事件本身已经教育了孩子。此时,如果老师再进行画蛇添足式地“教育”,不就是在更大程度上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吗?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安抚,是走进心灵的理解。
  综上分析,这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但它的确是重塑孩子和拉近师生关系的契机。重塑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在已有的基点上重新站起来,为梦想而努力。
  2.基于“培育—发展观”的处理意见
  “培育—发展”班级理念是将班主任的本位工作定位于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在这个平台上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它的核心理念包括: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孩子是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为孩子的发展搭建动起来的平台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为此,班主任应恪守职责,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都要以保护孩子为主,都要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发怒和处罚于事无补,只要让孩子明白以后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是让孩子纠缠于过去的事情有多么错。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向前看才是做教育,向后看是违背教育,驻足昨天就是不科学不理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案例1应该按以下方式处理:
  第一,理解学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讲道理说教人,而是为了成全人、发展人。站在学生的角度真正地去体会她的感受、理解她的心理需求——将心比心,这是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任的最好方式,也是影响学生的最好方式。学生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此时班主任能理解她,给予安抚与鼓励,使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就能适当地舒缓她的心理压力,帮助她尽早回归到正常学习的轨道上来。
  第二,告诉(不是批评)学生,她的处事方式让人担心。让人担心的原因如下:
  (1)家长万一来电,不知你的踪迹,难免替你的安全担心。毕竟你是独生女,打电话又不接,这种情况下更让母亲忧心忡忡。虽然母亲报警的处理方式有些失当,但其爱女之心可以理解。
  (2)假冒家长请假会误导老师,可能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让学生请假。“假如你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呢?”换位思考首先能让她理解老师,更重要的是,最终促使她理解自己“不应该”的行为。(“不应该做”和“错在哪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3)一个女孩子外出住在一个男孩子家,一旦传出去,会对自己的名声造成不好的影响。无论你们的关系如何,别人难免会胡乱猜测。“我相信你,但别人难以相信,你说是吗?”
  有了“理解”和以上三条不合适的原因,学生的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抚,班主任同时也可以收获一颗心。因为班主任给予学生的,正是她需要的;班主任没点明的,也正是她已经知道了的。
其他文献
张丽钧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签约作家;4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1篇被选为全国高、中考阅读背景材料。出版散文集13部。    早年教过一个学生,写诗着了魔。有时听我的语文课,他突然目光空洞迷茫,我知道他一准是在构思诗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去扰他。  一次练笔,他脸上漾着得意的笑,交给了我这样一首小诗——  我家小妹妹  提着竹篮去打水  妈妈说  竹篮怎能打
品德教学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在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和江岸区“三化”(常态化、科学化、生态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指导下,江岸区尝试开展了区域性品德与社会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一、主体性探究模式基本理念  主体性探究模式,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好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与归宿。因此,学校德育,肩负着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从微观层面上讲,旨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道德品行。本文从促进学生个体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审慎日常学校德育工作,探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学校德育的工作向度。  关键词:均衡发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和精致性的特征。  【关键词】家庭作业; 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苏雪静,宁夏银川一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18
这是一堂特殊的青春期教育课——  “老师,我已经开始发育了,我马上要变成‘蝴蝶’了!”  “哎呀,我还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条标标准准的‘毛毛虫’呢!”  ……  如果不是亲自站在讲台上,我真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班那群羞涩小姑娘的第一节青春期教育课——大大方方、开开心心、无拘无束地讨论着这个一直以来被归入“禁区”的话题。要知道,放在以前,她们肯定是个个小脸通红,低垂着头,一句话也不愿说。嘿嘿,看来我这“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团委、少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少工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决定在中小学开展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2013年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现将活动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组织青少年学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写作或绘
历史题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笔者认为:历史题材的小学品德教学应立足儿童立场,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教学所得的一切带回学生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实现品德教学的回归。本文结合《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谈谈对历史题材小学品德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基于
历史教育是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其特点决定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难点。而且,品德与社会教材改变传统的编排方式,呈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不是系统的历史知识。它要求学生从一个个“点”入手,顺藤摸瓜,探究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如何让学生认识历史,从而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历史
剪纸是一项民间传统艺术,它相伴生活,融合时代。如果将民族风物的创作与剪纸民间工艺美妙糅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将有独到之处。    一、民族建筑:感悟勤劳智慧    民族文化决定着建筑风貌,而建筑风貌的积淀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形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建筑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烙印,如清真寺、蒙古包、吊脚楼、四合院等。因此,在孩子们搜集民族建筑的图片时,可引导他们去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建
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一个中国母亲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带女儿到国外上学,两天后,由于担心女儿因不懂英语而在心灵上受到伤害,于是就对孩子说,明天别去上学了。女儿却坚决不同意,因为女儿喜欢上这样的学校。  读到这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样的事例在中国的学校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我想答案一定是极小极小。据我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中国的学生们很少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