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苍轻骑不须归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eiz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干燥的戈壁滩上,一队柯尔克孜猎人骑马架鹰,逡巡在灌木与乱世中间,他们的眼神如雄鹰一样敏锐。一只灰色的野兔伏在土坷中,几乎与周围成一色,但还是被猎人们发现了。默契的手势、眼神、几架坐骑分列包抄,伺机而动,野兔似乎预感到了什么,飞快窜逃,与此同时,猎人胯下的轻骑也迅速启动,马蹄撩起的狂沙烟尘中,猎人手臂上的雄鹰俯冲而下,野兔在地面奔突,鹰在后面追逐,直至其有力的双爪将野兔牢牢抓住。阿合奇,柯尔克孜语为“白芨芨草”,这是一种在高原荒漠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耐干旱,耐盐碱。这个位于中国最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边陲小县,戈壁、荒漠、连绵的雪山似乎是惟一能看到的风景。在这里,骑马狩猎的传统还在坚守着。
  
  别克一家
  
  我来到这里时是2010年的初春,这已经接近狩猎季节的尾声了。牧民们通常在冬季狩猎,因为在雪地上比较容易辨认动物的脚印,另外夏天是猎鹰脱毛的季节天气太热是飞不起来的,猎鹰的状态在冬季最好。距离阿合奇县十几公里的雅郎奇村的别克家族有八个兄弟,我住在其中的一个兄弟马尔坎·别克家。
  马尔坎的几个兄弟都显得稳重持重,风度翩翩,都是骑马打猎的好手,42岁的苏里塔尼·别克在托什干河谷的乱石滩上,飞速奔驰好几公里,及时拉住了我那匹快马的缰绳:马尔坎今年50岁,是镇上的驻村干部,已经为村里工作18年了,家里养了16匹马,几百头牛羊;最年长的大哥肉赛姆·别克,虽已60岁,仍然可以架鹰在马背上驰骋,形态威仪。
  过去以游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传承着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技艺。在白雪覆盖的阔克萨勒山,喀拉铁克山上,他们经常骑马到高达百米的山顶上,将自己驯养的鹰放飞。除了猎狗外,猎鹰是他们传统的捕猎利器,是他们用以捕捉野兔、野鸡、狐狸等猎物的好帮手。近些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演变,柯尔克孜族基本定居了,不再以打猎为生,猎鹰的作用越来越小。别克家的兄弟有好几个都到县城工作去了,比如肉扎洪·别克,就曾在县上任武装部长,组织干事,艾山·别克现在是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坎加洪·别克是县旅游局的干部兼司机。但阿合奇当地的牧民们仍然将此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家家户户驯养猎鹰。
  马尔坎和我们聊起鹰来仍然很地道:猎鹰有六十种,其中有四十种可以单独抓获猎物养活自己。猎鹰的区别很细致,有的爪嘴翅膀上有细细的皱纹:有的爪是青黑色的,有的爪是黄色的,翅膀上的毛有的像白杨树的叶子,有的像柳树的叶子,年纪大的老人能分辨的出来。另外体型也不同,如在阿合奇的哈拉布拉克乡,有种鹰叫“柯然博孜”,肩膀比较大,是个很凶猛的品种,在喀什地区的阿克陶,有种鹰的爪子外面有个洞,甚至可以穿过一根筷子。鹰的雌雄也很难区分,柯族的老驯鹰人说,个头小的是公的,个子大的是雌的。鹰是种长寿的鸟类,普遍能活40~60年,一般通过毛色来看年龄,年龄大的鹰毛色全身变黑而年轻的鹰翅膀下面有很多白毛。
  近几年,国家为了保障牧区动植物生态平衡,相继出台了系列限制捕猎的法规,牧民驯养一只猎鹰首先要到所在地林业部门申报登记,待领取了《驯养许可证》后才能饲养。
  
  诱捕
  
  在阿合奇周边的山里,猎鹰通常栖息在山麓问的开阔地,河谷灌木丛里。柯尔克孜人抓鹰的时候是很讲究的。抓鹰有三种方法,种是直接去高山上的鹰巢里抓,但是出于保护的考虑,只能抓其中的一两只不能全部拿走,第二种方法是诱捕,把以前抓的鹰放在地上,旁边用铁夹子夹住一只兔子,老鹰想吃却够不到,天上的鹰看到它的动作,冲下来捕获猎物的时候,被夹住,第三种方法也类似诱捕,选择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戈壁滩上搭四个细细的柱子,上面罩上网,网下放置兔子等猎物,在兔子的脚上绑上绳子当人在远处拽动绳子的时候,兔子也跟随蹿动,引来老鹰,而鹰的视力只能分辨黑白,对绿色的网子是看不到的,在它冲下来的时候,就会被网子裹住。
  马尔坎的鹰是第二种方法抓到的,他说第种方法抓到的鹰,自幼养大,很有感情,到了时候都舍不得放走,另外幼鹰由人类养大,老实胆小,也会失去一定的野性。所以现在他们只抓成年的鹰。
  一年四季抓鹰最好的时间是9月,这时候的鹰是一年中最胖的,比较容易抓到。不过八到十岁成年的鹰不太好驯,几乎要驯一年才能放。马尔坎的鹰是2009年2月中旬抓来的可驯了九个月后却自行跑掉了。他今年冬天准备再抓一只。
  出于动物保护的考虑国家现在规定抓回来的鹰都要进行登记,过两三年要放掉,由森林公安进行监督。身体好的鹰般可以养三年,身体不好的一年半两年就放归,四五月是放鹰的好时节,这时候旱獭等动物很肥壮,放归的鹰可以很容易找到食物。
  
  熬鹰即是熬人
  
  抓回的鹰最重要的训练环节就是“熬鹰”马尔坎家的院子里就有一个结在两根树杈之间类似秋千的装置,这就是熬鹰的地方,整个过程需要七到十天,让鹰戴上眼罩,不吃不喝,发现它瞌睡就用木棍击打它的脑袋,人也跟着熬,所以与其说熬鹰还不如说是熬人。之所以让鹰站立在这么一个晃悠悠的秋千上,是为了让它适应日后马背上的晃荡,否则马匹奔跑起来以后,鹰的翅膀张开,就无法及时俯冲捕捉猎物。这样驯出的鹰,在马背上坐得整齐,一旦眼罩拿开,就能准确扑向猎物。
  驯鹰的人需要能吃苦耐劳,并且动作灵活,头脑聪明,可谓是需要智勇双全。鹰也是很机灵的,它能通过人的眼神看出恐惧,猥琐,只臣服于能控制它的人如果驯鹰人不行,很容易被鹰抓伤。人要比鹰聪明才行。马尔坎八弟兄中,有三个都是很好的驯鹰手。
  喂鹰也很有讲究,要让鹰的胖瘦随时保持平衡,吃得太饱鹰会跑掉,要维持一定的饥饿感,让它随时保持清醒。每天喂的时候要看眼神体型,每天都要称重量。有种当地人叫“阔药”的,其实就是白毡子,如果感觉头天的食物没有消化完,就让鹰吞咽白毡子,这样未消化的食物会连着毡子一两天后连带着排出来。如果胃里没有东西,第二天就能吐出来,而如果胃里有未消化的食物则第三四天才能排出,比如呱啦鸡的爪子、野兔的牙齿等。
  鹰是肉食动物,一般喂食羊肉,一只鹰每天要吃几公斤肉,现在羊肉很贵,要到40元一斤,猎人们现在大多养鸽子来喂鹰另外政府给阿合奇地区的60户猎鹰户每个月发放500元的补助,可是这费用是不够的,猎户自己每个月还要花费不少,所以能够饲养猎鹰的家庭都是经济条件很好的。
  
  不一般的坐骑
  
  放鹰必须骑马,鹰重的能达八九公斤,仅靠人的体力是不行的,一般在马鞍上都支有一个像拐杖一样的支架,支撑架鹰的手臂。放鹰的马不是一般的马,需要速度快,灵敏,耐力好。以前猎人们进山打猎,一般都要在山里走数日,如果马的耐力不好,很难支撑。马尔坎养有16匹马,其中只有四匹可以放鹰,最好的一匹是2003年从库尔勒和 静买来的,是一种名为,图勒帕热的品种。当时花了5500元,而现在的价格则要到一万五一匹了。这匹马后几日也成了我的坐骑,它的名字是“托热哈什嘎”,意为额头上有白毛,毛色深红棕色。虽然和静属于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但这种马却不是蒙古马,它脖子很长,身体也长,个头很高。牧人们现在认为新疆最好的马就是库尔勒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伊犁马。我疑惑阿合奇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边境线长371.4公里,那里的品种也被公认为非常优秀的,问马儿坎为什么不从那边引进呢?马尔坎解释说曾经引进过但是马匹不适应这边的气候不能成功饲养繁殖。
  阿合奇县历史上曾是柯尔克孜族人民聚居地,并有过多次民族迁徙,以及与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境内的克州其他县市,北疆的伊犁地区等游牧区往来密切,因此柯尔克孜当地马的形成历史经过了漫长岁月,曾带入了相当数量的中亚马匹血缘。但是如同中国各地游牧民族的马匹一样,随着马作为代步工具的作用以及其经济价值的削弱,其品种的退化也是必然的结果。
  
  出猎
  
  打猎的行头很讲究,兄弟们头戴狐狸皮的帽子,上身穿棕黄色骆驼毛呢的长款大衣,腰间用皮带束紧。马匹的装扮也很漂亮,身体上披着色彩鲜艳的马衣,由各家女人们手工制作,上面的图案是纯手工刺绣的。其中一件马衣上还绣有鹰的图案。很特别的是,马鞍前部有一个类似拐杖的装置,只是比普通的拐杖要短很多,这就是架鹰用的,其头抵住鞍子作为支撑,一头放置架鹰人的手臂。这样十几斤的重量就不用全部压在人的臂上了。
  我和另外七个猎手分骑不同的马匹,穿过村中的小路,来到河谷的乱石滩中,我们共带了四只猎鹰和一只猎隼。这段时间正赶上南疆的沙尘天气,天空阴暗制造出了更加苍凉的气氛。但在纷乱的马蹄声中,我却感到些许振奋,有种如梦幻般的感觉,似乎回到了远古时代。马匹依次渡过托什干河,冬末的水量虽然还不是很大,也淹至马肚子了。水很湍急,我的马好几次在水中打了趔趄。在水中央的时候,望着身旁急速流下的河水,甚至有几分晕眩,赶紧将目光投向对岸要到达的定点,并把马头调整向斜前方,迎着水流的方向走,否则很容易被水冲得站不稳。
  奔跑在空旷而深邃的山谷中,老大挥手马队骤停。旁侧的山崖上发现一只狐狸。狐狸的颜色和山体融为一色,除了猎人如炬的眼睛,普通人是很难发现的。山崖很陡峭,要直攀上去是很难的,我们绕到山后,发现有比较平缓的坡可供攀登。把马拴在山下的树干上,苏里塔尼手持一只猎隼开始攀山。而待绕到山前,狐狸已经不知逃窜到何处了。退下,我们在河谷的灌木丛中继续寻找猎物,各人分散开来,进行地毯式的搜索,马匹迈着轻快步,轻盈而有节奏地前进。忽然后面的兄弟发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呱啦鸡,众人立即掉头向同一方向狂奔,其中某人臂上的猎隼飘然而下,准确地逮住了猎物。我在雅朗台四五天的时间里,弟兄们组织了两三次出猎,我问他们这样的活动他们会经常进行吗,他们说现在环境破坏得严重,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再加上自家的农活也多,出猎的时间不多了,大多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另外在“托依”(婚礼)和“那泽尔”(家人去世一年后家族的聚会)等时候,大家集体组织出去打猎。古老的风俗已经趋于衰败。希望这里的人们能坚守住这古老的传统,在中亚广阔的大地上,雄鹰依然翱翔,骏马依然奔驰。
  
  户外探险
  
  交通:
  阿合奇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的天山南脉腹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部,距离喀什370公里,阿克苏180公里。前往阿合奇县可以先从乌鲁木齐乘飞机先抵达喀什或者阿克苏,再乘汽车抵达阿合奇。
  
  阿合奇十景:
  第一景:乌赤古城遗址位于县城以东两公里处,北临滔滔托什干河,南依巍巍喀拉铁克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城,相传九世纪为史诗中的柯尔克孜英雄库尔曼别克征服强敌凯旋时所建。
  第二景:科尔更古城堡
  位于县城以西边境线上,19世纪70年代为柯尔克孜义军抵御外敌入侵时所建。义军凭借城堡优势,终于将阿古柏侵略军击败逐走。城堡四周,群山簇拥,更有清泉一处,清澈如镜。
  第三景:巴勒根迪古炮台
  位于县城以西140公里边防公路南侧。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为阿合奇县柯尔克孜义军反击阿古柏侵略所建。炮台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两端为炮室,中间为掩体兼指挥室。炮台依北山而建,东南西三面是平滩。此处是通往契恰尔,科加尔特,巴勒根迪三处山口的三岔路口,实为一台镇三关的军事设施。
  第四景:别迭里布拉力烽火台
  位于县城东北边境线上,在阿合奇县辖地内。1828年,为柯尔克孜英雄苏甫指派布拉力所建,故名。烽火台规模宏伟,占地100平方米,高10米,分两层建成,下层为石砌,上层为土木混筑,其台建在别迭里山口的一个高坡上,一旦有情况发生,点起烽火,东可给乌什报信,西可与吾曲联络,三方均可互通信息,是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烽火台。
  第五景:木孜力克岩画
  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木孜力克淘,岩画刻在表层为白色石英石的平整岩面上,岩画面积3.16平方米。画中有15人。其中有成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画中更有毡房,畜群。整幅岩画表现的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面。
  第六景:六月炎阳观白雷
  阿合奇县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在此县过盛夏,有观之不尽的盛景。登山四望南山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峰,白雪皑皑,北山588条冰川。冰雹相映,蔚为壮观。
  第七景:千年古树
  位于县城以东色帕巴依乡旦干检查站东面三公里处。此树为山杨长在高山悬崖处,枝繁叶茂,树冠如云。立于树下,可闻泉水盯咚,却不见泉水,泉水却从距树50米远处流出,当地人谓为“圣水”。
  第八景:吉鲁苏温泉
  位于县城附近阿衣克特克河吉鲁苏支流西侧。此处是理想的沐浴场所。温泉由五泉组成,成一字形排列。泉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不息。水温常年保持在35℃左右,水中含硫锂硫化氢等矿物质。此泉不但水温宜人,舒服之至,且对关节炎,皮肤病疗效甚佳。
  第九景:托什干河谷风光
  托什干河,水冻冰凝,顿失滔滔。值此万木萧疏之季沿河两岸,独有沙棘依然傲立。
  第十景:猎鹰故乡风情
  闻名遐迩的英国驯鹰专家安德鲁,在1991年到阿合奇县考察驯鹰技艺时说“世界上,猎鹰的故乡在阿合奇县的苏木塔什多。在这里,我看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猎鹰逐捕猎物的奇观。”该乡四百多户牧民,家家养鹰驯鹰捕猎,是名符其实的猎鹰的故乡。每年冬季,该乡云集着数百只猎鹰,举办长达数日的猎鹰捕猎比赛。
其他文献
OUTDOOR:有人把你这次攀登光明之路称为“史上最难Free solo”,你觉得这样的评价是否妥当?  Alex:我觉得这离“史上最难”还有点距离吧,曾经有很多大师级攀岩者,比如Alain Robert、Alex Huber等,solo过更难的路线。我也solo过比这更难的。Hansjorg Auer曾在多乐美地solo了难度相当但路线更长的一个大岩壁。这又不是比赛,更像是一种美的欣赏和启迪。 
扎尕那山域,一条甘肃南部迭部县与卓尼县之间的狭长地带,本刊编辑陆阳称之为“魔境之路”,5月下旬的一场越野骑行让他感触颇多,以至于写完这篇文章他自己都觉得“太煽情”。难以想像在海拔4100米的刃脊上豁车是怎么样的状况。在心率过快的高海拔,不可能胃口大开。抓住一只袋装鸡腿,使劲儿啃下去,毕竟接下来的山路还需要大量蛋白质支撑体能。  本期链接:《魔境之路》  在开往石头村的大皮卡上,编辑赵静晗(正中间最
业主:清华攀岩 尼玛玛  岩龄:13年 7年  所在城市:南京  房屋面积:两层庭院式住宅,抱石墙建在客厅,客厅使用面积约42平方米  抱石墙总面积:55平方米  修建年份:2006年12月  工程总耗资:不包括岩点第一次大约花费五万,半年之后的改造花费大约一万。  我们家是两层的格局,攀岩墙就建在一楼客厅位置。为了增加场地面积,改造时又把一个七平方米的阳台纳入攀岩场地,同时加入了客厅通道60厘米
神湖那拉错位于南迦巴瓦雪山西边,传说是南迦巴瓦的两滴泪,一直神秘地典藏于南迦巴瓦和多雄拉雪山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就像是碧玉或蓝宝石,洁净、秀丽,精巧地镶嵌于杜鹃花及梅花丛中,让徒步之人为之目眩神迷。那拉错徒步路线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经典的一条生态旅行线路,可观赏到高山冰川、湖泊、苔原与流石滩等多种地貌。  a时间:三天  最佳徒步时节:  每年6月、8月、9月。7月雨水较多。  难度描述:  这条
跑步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成本最低的运动之一,当我们的祖先吃腻了蔬菜,为了解馋而练习奔跑去追逐猎物的那一天,人类或许就爱上了跑步。这种运动不需要重型健身器械,不需要考虑去购买各式各样的卡片,你只需要拥有一双腿(甚至没有腿),就可以参与其中。  不过,既然是运动,跑步也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想精通此科,你也确实要了解一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我到底应该跑20分钟,还是30分钟?中途跑不动,走一下是否会让运
当幻想成为现实  那年夏天,在两个攀登计划之间,百无聊赖的我抽空上网看了看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文章。在一个俄罗斯网站,鬼使神差般地看到了一条冷门新闻,这条新闻把我链接到了一个亚美尼亚的网站页面:亚美尼亚首攀节将于7月开幕!我立即被网站上所呈现的鬼斧神工的岩壁深深吸引了!就在那一刻,我已经心驰神往,无法自抑……  但是在该死的7月我无法启程。整整一个月的首攀节期间,我时刻留意着与这个活动相关的信息,开
提名理由:  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近十年来,八次独自前往非洲,拍摄非洲小村落人民生存状况的图片和纪录片。先后在伊朗、印度、巴基斯坦、老挝、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拍摄纪录片和照片。  十年来,她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从飞机、火车、汽车到摩托车、马车、人力拉车、自行车,多少年来,她就是在这种变化无常的境况中观察着、体验着、吸取着、传输着、生存着。通过她的镜头和亲身感受,让许多没
探险是42岁的德国极限攀登者Stefan Glowacz的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他曾经主演过德国著名电影导演沃纳·霍恩佐格的登山电影《石头的呐喊》,他攀登过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大岩壁。这一次,他跟随一支电影摄影队,穿过委内瑞拉的神秘丛林一直到达Acopan Tepui桌山,在那里一面700米高的岩壁上开始有史以来的首次攀登。在我们的访谈中,他解释了是什么使他如此着迷深入偏僻地域探险,并让他更
小五台  小五台山周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南侧有茶山与东甸子梁,西南有南甸子梁、摆宴坨和人称空中草原的西甸子梁,这些山梁与小五台遥遥相望,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区域辽阔,峡谷蜿蜒,是山地车探险骑行的绝佳去处。每年的6月~10月都适合进行活动,要完成这一地区的骑行穿越需要三天,总行程约二百余公里。  从涞源的东团堡乡出发,一路北海拔攀升1100米就登上了东甸子梁,沿山脊翻越海拔2545米的茶山,
2012年8月13日,经过20天的艰难攀登我再次登上了博格达峰。当我离开一号营地,踏上漫长的博格达脚下的冰川时,太阳已经落山,暮色中我背着沉重的背包向大本营走去,前方的队友渐渐消失在视野之外,登顶的兴奋早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极度的疲劳和孤独。  我登顶博格达峰六次,七里长的博格达峰扇形冰川我不知道走过多少遍,但一个人孤独地跨越冰川还是第一次。1998年我和老友董务新作为中国人首登博格达峰,曾经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