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 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来创设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要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例如足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选择最佳角度去“射门”呢?这一问题的设置,马上激起足球迷们的热情,他们在课下查阅资料,确定国际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并由此创造性地编拟、设计数学应用题,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极其有利的,很自然地引入了均值不等式应用以及综合三角函数等知识。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同化新知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日常需求等均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别,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就应该避免出现城市气息较浓的股市行情、个人所得税、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不适合。这就需要创设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如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等,这样他们会对问题情境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
有的教师虽然成功地创设了情境,并由情境提出了适当的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却往往忽视引导他们及时回到问题并进一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向,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是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支持。教师应首先明确创设的情境的意图是什么?与教学目标是否相关?情境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否建立有效的联系?若不认真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则创设的情境可能不适合数学教学内容,就无法直接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持,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偏离。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些内容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就不要牵强附会,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入或者由旧知引入新知。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光来, 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马斌,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J] 《数学通报》 2007.10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 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来创设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要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例如足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选择最佳角度去“射门”呢?这一问题的设置,马上激起足球迷们的热情,他们在课下查阅资料,确定国际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并由此创造性地编拟、设计数学应用题,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极其有利的,很自然地引入了均值不等式应用以及综合三角函数等知识。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同化新知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日常需求等均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别,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就应该避免出现城市气息较浓的股市行情、个人所得税、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不适合。这就需要创设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如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等,这样他们会对问题情境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
有的教师虽然成功地创设了情境,并由情境提出了适当的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却往往忽视引导他们及时回到问题并进一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向,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是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支持。教师应首先明确创设的情境的意图是什么?与教学目标是否相关?情境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否建立有效的联系?若不认真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则创设的情境可能不适合数学教学内容,就无法直接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持,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偏离。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些内容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就不要牵强附会,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入或者由旧知引入新知。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光来, 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马斌,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J] 《数学通报》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