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足球世界杯比赛停顿的规律及其训练学意义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2006年足球世界杯51场比赛的统计,探讨足球比赛的停顿规律,分析比赛停顿次数、比赛停顿时间、比赛净时间、比赛密度等指标,发现通过监督比赛的停顿状况。可以反映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动态指标,它们具有训练学指标上的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意义。它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状况的数据模型。可作为足球教练在训练时控制运动负荷的重要参照指标。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停顿;比赛停顿时间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96-03
  
  前苏联著名训练学专家B·H普拉托诺夫指出:“训练安排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训练和比赛负荷量监督的结果。”我们发现,通过监督足球比赛的停顿状况,可以反映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动态指标,对足球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足球竞赛规则》规定:足球比赛时间是90min,但是足球运动员真正的跑动时间没有90min,主要原因就是比赛停顿一一运动员将球踢出界,或者裁判员鸣哨判罚犯规。停顿次数有多有少、停顿时间有长有短,短到几秒,长到几分钟。因为停顿的变化,运动员的跑动时间会随之变化,远远低于90min。影响比赛停顿的因素很多,如对抗程度、竞技水平、犯规状况、裁判水平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通过比赛停顿时间可以推算比赛净时间,通过比赛净时间还可以推算比赛密度,这些指标对足球教练员控制训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常规的足球技术统计,则未能反映足球比赛的动态状况。
  国内曾有学者研究过足球比赛净时间和比赛密度,如“比赛净时间能够体现比赛密度,对分析训练和比赛有一定的意义”,“比赛密度等指标,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信息含量”。但是对足球比赛停顿的现象、内部联系,以及分布特点方面仍探讨不足。本文统计2006年第18届足球世界杯电视实况转播的51场比赛,其中分组赛35场,淘汰赛16场(1/8赛8场、1/4赛4场、半决赛2场、决赛2场),统计指标有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进球、换人、点球、警告和罚出场、越位、处理伤号等引起的停顿。(注:任意球与处理伤号同时,算处理伤号;任意球同时出具红黄牌时,算红黄牌)通过对比赛停顿规律的研究,探寻其训练学价值,以期为足球训练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 比赛停顿次数
  
  比赛停顿由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两大因素构成,这两大因素又由许多子因素构成。因此,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就会有很多变化,从而影响到比赛净时间和密度。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德国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次数是113.8次,其中上半场停顿57.5次,下半场停顿56.3次;停顿次数最多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捷克对加纳,停顿136次;停顿次数最少的一场也是分组赛中的西班牙对乌克兰,停顿96次。
  
  1)比赛停顿次数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停顿次数在比赛的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为113次左右。一般能够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球队实力比较强,2006年世界杯的平均停顿次数在分组赛(114.9次)、1/8赛(111.8次)、1/4赛(116.5次)、半决赛(112.5次),在决赛前的各阶段停顿平均在113次左右,各阶段之间差异不大,只有决赛阶段的平均停顿次数较低,为99次。
  停顿次数在比赛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0-15min、16-30min、31—45min),分别平均停顿了20.5、18.8、18.3次;在下半场的每15min分段里(46-60min、61-75min、76-90min),分别停顿了18.8、17、20.5次。显示了在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体力充沛、竞争激烈,停顿次数较多,随着运动员的体力下降,停顿次数也随之下降;中场休息后,下半场开始后积极拼抢,停顿次数增加,到中间阶段下降,到比赛的后段,争夺更加激烈,停顿次数又增加。可见,从每15min的停顿次数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停顿次数基本在18次左右。
  
  2)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
  从每分钟停顿次数上看,2006年世界杯平均为1.21次/min。90min的比赛,体现了整体运动量;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显示了比赛每分钟的停顿节奏和运动员的跑动停顿规律。
  
  
  3)影响比赛停顿次数的因素。
  由表1所示,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比赛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排序为界外球(38.5次)、任意球(29.7次)、球门球(18.6次)、角球(9.5次)、红黄牌(4.8次)、越位f4_3次)、换人(3.7次)、处理伤号(2.3次)、进球(2.2次)、点球(0.2次)。可见,比赛停顿前3种状况;界外球、任意球、球门球就占了全部停顿次数的86.8%,是每场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
  影响比赛停顿次数主要有4个因素:第一,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越激烈,球员犯规、控球失误就越多,停顿次数就多;第二,球员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员控球能力强,球出界较少、犯规动作较少,比赛的停顿次数也较少。第三,裁判判罚尺度。判罚尺度严,停顿次数(鸣哨)就多。第四,裁判员水平。高水平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深,对控制比赛(鸣哨)恰到好处,合理利用“有利”原则,比赛的停顿次数少。
  
  2 比赛停顿时间
  
  1)比赛的平均停顿时间。
  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消耗时间是38min24s。其中,上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8min5s.下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9min8s;停顿消耗时间最多的一场比赛是1/8决赛中的葡萄牙对荷兰,为47min1s,停顿消耗时间最少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瑞士对多哥,为32min。
  
  2)比赛停顿时间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比赛停顿时间在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差异不大。其分布如下:除了半决赛阶段的停顿时间较少(36min26s)外,在分组赛、1/8赛、1/4赛、决赛的平均停顿时间都在38min左右。
  比赛停顿时间在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2s、6min、6min3s,在下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1s、6min4s、7min3s。可见每15min段停顿消耗时间差异不大,只是在比赛尾段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进攻、犯规、球出界等现象增多所致。
  
  3)每场停顿耗时、每次停顿耗时。
  从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单项统计数值看,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红黄牌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 单项指标排序如下:任意球(554.4s)、界外球(412s)、球门球(392s)、角球(223.7s)、红黄牌(205.7s)等。每场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耗时多,停顿次数也多,例如任意球、界外球、球门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的单项指标看。处理伤号、点球、进球、红黄牌、换人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知,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次停顿耗时的单一状况排序如下:处理伤号(70.1s)、点球(53s)、进球(49.6s)、红黄牌(42.9s)、换人(41.7s)等,每次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停顿消耗时间长,但是停顿次数少,例如处理伤号、点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时间看,2006年世界杯为20.16s,是运动员的平均比赛间歇时间,显示了运动员的间歇状态,这个指标对于我们掌握足球训练强度(间歇时间)有重要的意义。
  
  3 比赛净时间、密度
  
  1)比赛总时间。由统计可知,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平均总时间是94min1s。其中上半场为46min5s,下半场为47min6s。比赛总时间可看作训练时练习的总时间,是训练学中负荷量的指标之一。
  
  2)比赛净时间。比赛净时间等于90min比赛时间减去比赛停顿时间加上伤停补时。比赛净时间显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实际运动时间,可以反映运动训练学中的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对教练员掌握运动量有重要的意义。由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净时间为55min8s,其中上半场为28min,下半场为27min8s。影响比赛净时间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另一个是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间越短,比赛的净时间就越长。
  
  3)比赛密度。著名训练学专家图多嘲。博姆帕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指出:“(相对)密度是运动员完成负荷的时间占一次训练课总时间的百分比,公式为:RD=AV×100/RV(RD是密度,AV是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RV是相对量——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同样,足球比赛密度是比赛中运动员活动的时间(比赛纯时间)与比赛总时间的百分比,它显示了在比赛时间里运动员的实际活动。从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密度为59.4%,其中上半场为60.2%,下半场为58.6%。同样,影响比赛密度也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问越短,比赛的密度就越高。在训练学中,密度是负荷强度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对足球教练控制训练负荷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4 2006年世界杯比赛指标的训练学意义
  
  足球运动的停顿规律表明,跑跑停停是足球运动员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跑动方式上就是间歇变速跑,这就要求在足球专项训练中尽量采用间歇变速跑的方式。但是,运动员跑多少时间?跑多少次?间歇多少时间?比赛的数据模型是什么?就很有讲究。
  《运动训练学》指出:“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的重复的次数),或练习时间,或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的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比赛停顿次数(113.8次,场)、每分钟停顿次数(1.21次)、比赛总时间(94min1s/场)、比赛停顿时间(38min24s/场)、每次停顿时间(20.16s)、比赛净时间(55min8s/场)、比赛密度(59.4%)等构成了世界杯比赛时足球运动员跑跑停停的重要信息,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间歇速度耐力跑的体能特点。与训练学指标对照可见,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统计指标具有训练学指标上的练习总时间、每次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意义,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状况的数据模型,这个模型可作为足球教练在训练时控制运动负荷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编辑:周威]
其他文献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半功倍。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变得很积极主动。当然,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教师后天培养和激发的。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
【摘要】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点,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名言警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在写作中名言警句的引用反映出一个人阅读量的多寡。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点,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说名言警句
【摘要】《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  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观;木棉形象;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革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学生能否规范书写汉字,关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更关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稳定传承。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存在字迹潦草、笔迹不端、提笔忘字等现象。基于此从教育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课堂主阵地教学以及多媒体载体应用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当前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有所促进。  【关键词】汉字;书写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被大量删减,曾引起各方讨论。学生普遍认为鲁迅作品不容易解读,教师也深感教授鲁迅的文章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在今天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学习先生文章中的精神价值显得尤为宝贵。本文试图通过一次教学的契机,探讨以上观点。  【关键词】《拿来主义》;鲁迅作品;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任教几年,前前后后共教过三次鲁
下中国象棋,无论要厅堂还是市井都是件快事。“啪”移动棋子,随即一声“将”,那是何等豪爽!弈棋不只是棋盘上的较量,功夫则在棋外。民间曾有“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之类的说法。弈棋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魅力十足。其实,玩棋也是一种心态,下棋交友,情投意合的手谈营造出一种氛围乃至一种心境。宋代赵师秀《约客》一诗写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已约好的棋友过了半夜咋还不来
【摘要】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观、色彩鲜艳的图画,配上恰到好处的简短文字帮助理解故事。绘本具有图画形象有趣,文字风格纯  真、主题多样性恰好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深受他们的喜爱。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绘本阅读承载了文学、绘画、教育三者完美的结合。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补充形式,具有独立价值和教学意义。  【关键词】绘本阅读;低年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大量不同物种的大脑进行解剖和分析,人类对大脑的一些固有的认知受到了颠覆,在“大脑汤”的帮助下,人类对大脑有了新的认识。  2012年6月的一天,在巴西圣保罗国际机场,苏珊娜·埃尔库拉诺一霍泽尔将两个沉重的行李箱吃力地放到安检仪的传输带上。箱子缓缓通过安检仪时.安检人员不禁睁大了眼睛:两个行李箱里装的,并非衣服、化妆品或别的什么日常旅行用品,而是20多个古怪的小包裹.每个里面都有一团悬浮于液体
【摘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让很多老师和学生进入了误区,尤其近几年中考命卷的改革,使得课内现代文更是没有了立锥之地,但笔者认为若能把写作教学与文本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文本,通过仿写、联想、补充拓展、赏析、评价等方法,既可以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可为作文服务,使之成为写作源头之一,拓宽作文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课内文本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性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拓展性阅读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语文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能为学生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立足文本;拓展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性阅读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