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2006年足球世界杯51场比赛的统计,探讨足球比赛的停顿规律,分析比赛停顿次数、比赛停顿时间、比赛净时间、比赛密度等指标,发现通过监督比赛的停顿状况。可以反映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动态指标,它们具有训练学指标上的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意义。它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状况的数据模型。可作为足球教练在训练时控制运动负荷的重要参照指标。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停顿;比赛停顿时间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96-03
前苏联著名训练学专家B·H普拉托诺夫指出:“训练安排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训练和比赛负荷量监督的结果。”我们发现,通过监督足球比赛的停顿状况,可以反映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动态指标,对足球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足球竞赛规则》规定:足球比赛时间是90min,但是足球运动员真正的跑动时间没有90min,主要原因就是比赛停顿一一运动员将球踢出界,或者裁判员鸣哨判罚犯规。停顿次数有多有少、停顿时间有长有短,短到几秒,长到几分钟。因为停顿的变化,运动员的跑动时间会随之变化,远远低于90min。影响比赛停顿的因素很多,如对抗程度、竞技水平、犯规状况、裁判水平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通过比赛停顿时间可以推算比赛净时间,通过比赛净时间还可以推算比赛密度,这些指标对足球教练员控制训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常规的足球技术统计,则未能反映足球比赛的动态状况。
国内曾有学者研究过足球比赛净时间和比赛密度,如“比赛净时间能够体现比赛密度,对分析训练和比赛有一定的意义”,“比赛密度等指标,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信息含量”。但是对足球比赛停顿的现象、内部联系,以及分布特点方面仍探讨不足。本文统计2006年第18届足球世界杯电视实况转播的51场比赛,其中分组赛35场,淘汰赛16场(1/8赛8场、1/4赛4场、半决赛2场、决赛2场),统计指标有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进球、换人、点球、警告和罚出场、越位、处理伤号等引起的停顿。(注:任意球与处理伤号同时,算处理伤号;任意球同时出具红黄牌时,算红黄牌)通过对比赛停顿规律的研究,探寻其训练学价值,以期为足球训练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 比赛停顿次数
比赛停顿由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两大因素构成,这两大因素又由许多子因素构成。因此,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就会有很多变化,从而影响到比赛净时间和密度。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德国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次数是113.8次,其中上半场停顿57.5次,下半场停顿56.3次;停顿次数最多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捷克对加纳,停顿136次;停顿次数最少的一场也是分组赛中的西班牙对乌克兰,停顿96次。
1)比赛停顿次数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停顿次数在比赛的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为113次左右。一般能够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球队实力比较强,2006年世界杯的平均停顿次数在分组赛(114.9次)、1/8赛(111.8次)、1/4赛(116.5次)、半决赛(112.5次),在决赛前的各阶段停顿平均在113次左右,各阶段之间差异不大,只有决赛阶段的平均停顿次数较低,为99次。
停顿次数在比赛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0-15min、16-30min、31—45min),分别平均停顿了20.5、18.8、18.3次;在下半场的每15min分段里(46-60min、61-75min、76-90min),分别停顿了18.8、17、20.5次。显示了在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体力充沛、竞争激烈,停顿次数较多,随着运动员的体力下降,停顿次数也随之下降;中场休息后,下半场开始后积极拼抢,停顿次数增加,到中间阶段下降,到比赛的后段,争夺更加激烈,停顿次数又增加。可见,从每15min的停顿次数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停顿次数基本在18次左右。
2)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
从每分钟停顿次数上看,2006年世界杯平均为1.21次/min。90min的比赛,体现了整体运动量;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显示了比赛每分钟的停顿节奏和运动员的跑动停顿规律。
3)影响比赛停顿次数的因素。
由表1所示,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比赛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排序为界外球(38.5次)、任意球(29.7次)、球门球(18.6次)、角球(9.5次)、红黄牌(4.8次)、越位f4_3次)、换人(3.7次)、处理伤号(2.3次)、进球(2.2次)、点球(0.2次)。可见,比赛停顿前3种状况;界外球、任意球、球门球就占了全部停顿次数的86.8%,是每场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
影响比赛停顿次数主要有4个因素:第一,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越激烈,球员犯规、控球失误就越多,停顿次数就多;第二,球员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员控球能力强,球出界较少、犯规动作较少,比赛的停顿次数也较少。第三,裁判判罚尺度。判罚尺度严,停顿次数(鸣哨)就多。第四,裁判员水平。高水平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深,对控制比赛(鸣哨)恰到好处,合理利用“有利”原则,比赛的停顿次数少。
2 比赛停顿时间
1)比赛的平均停顿时间。
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消耗时间是38min24s。其中,上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8min5s.下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9min8s;停顿消耗时间最多的一场比赛是1/8决赛中的葡萄牙对荷兰,为47min1s,停顿消耗时间最少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瑞士对多哥,为32min。
2)比赛停顿时间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比赛停顿时间在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差异不大。其分布如下:除了半决赛阶段的停顿时间较少(36min26s)外,在分组赛、1/8赛、1/4赛、决赛的平均停顿时间都在38min左右。
比赛停顿时间在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2s、6min、6min3s,在下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1s、6min4s、7min3s。可见每15min段停顿消耗时间差异不大,只是在比赛尾段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进攻、犯规、球出界等现象增多所致。
3)每场停顿耗时、每次停顿耗时。
从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单项统计数值看,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红黄牌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 单项指标排序如下:任意球(554.4s)、界外球(412s)、球门球(392s)、角球(223.7s)、红黄牌(205.7s)等。每场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耗时多,停顿次数也多,例如任意球、界外球、球门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的单项指标看。处理伤号、点球、进球、红黄牌、换人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知,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次停顿耗时的单一状况排序如下:处理伤号(70.1s)、点球(53s)、进球(49.6s)、红黄牌(42.9s)、换人(41.7s)等,每次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停顿消耗时间长,但是停顿次数少,例如处理伤号、点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时间看,2006年世界杯为20.16s,是运动员的平均比赛间歇时间,显示了运动员的间歇状态,这个指标对于我们掌握足球训练强度(间歇时间)有重要的意义。
3 比赛净时间、密度
1)比赛总时间。由统计可知,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平均总时间是94min1s。其中上半场为46min5s,下半场为47min6s。比赛总时间可看作训练时练习的总时间,是训练学中负荷量的指标之一。
2)比赛净时间。比赛净时间等于90min比赛时间减去比赛停顿时间加上伤停补时。比赛净时间显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实际运动时间,可以反映运动训练学中的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对教练员掌握运动量有重要的意义。由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净时间为55min8s,其中上半场为28min,下半场为27min8s。影响比赛净时间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另一个是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间越短,比赛的净时间就越长。
3)比赛密度。著名训练学专家图多嘲。博姆帕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指出:“(相对)密度是运动员完成负荷的时间占一次训练课总时间的百分比,公式为:RD=AV×100/RV(RD是密度,AV是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RV是相对量——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同样,足球比赛密度是比赛中运动员活动的时间(比赛纯时间)与比赛总时间的百分比,它显示了在比赛时间里运动员的实际活动。从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密度为59.4%,其中上半场为60.2%,下半场为58.6%。同样,影响比赛密度也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问越短,比赛的密度就越高。在训练学中,密度是负荷强度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对足球教练控制训练负荷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4 2006年世界杯比赛指标的训练学意义
足球运动的停顿规律表明,跑跑停停是足球运动员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跑动方式上就是间歇变速跑,这就要求在足球专项训练中尽量采用间歇变速跑的方式。但是,运动员跑多少时间?跑多少次?间歇多少时间?比赛的数据模型是什么?就很有讲究。
《运动训练学》指出:“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的重复的次数),或练习时间,或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的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比赛停顿次数(113.8次,场)、每分钟停顿次数(1.21次)、比赛总时间(94min1s/场)、比赛停顿时间(38min24s/场)、每次停顿时间(20.16s)、比赛净时间(55min8s/场)、比赛密度(59.4%)等构成了世界杯比赛时足球运动员跑跑停停的重要信息,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间歇速度耐力跑的体能特点。与训练学指标对照可见,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统计指标具有训练学指标上的练习总时间、每次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意义,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状况的数据模型,这个模型可作为足球教练在训练时控制运动负荷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编辑:周威]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停顿;比赛停顿时间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96-03
前苏联著名训练学专家B·H普拉托诺夫指出:“训练安排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训练和比赛负荷量监督的结果。”我们发现,通过监督足球比赛的停顿状况,可以反映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动态指标,对足球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足球竞赛规则》规定:足球比赛时间是90min,但是足球运动员真正的跑动时间没有90min,主要原因就是比赛停顿一一运动员将球踢出界,或者裁判员鸣哨判罚犯规。停顿次数有多有少、停顿时间有长有短,短到几秒,长到几分钟。因为停顿的变化,运动员的跑动时间会随之变化,远远低于90min。影响比赛停顿的因素很多,如对抗程度、竞技水平、犯规状况、裁判水平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通过比赛停顿时间可以推算比赛净时间,通过比赛净时间还可以推算比赛密度,这些指标对足球教练员控制训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常规的足球技术统计,则未能反映足球比赛的动态状况。
国内曾有学者研究过足球比赛净时间和比赛密度,如“比赛净时间能够体现比赛密度,对分析训练和比赛有一定的意义”,“比赛密度等指标,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信息含量”。但是对足球比赛停顿的现象、内部联系,以及分布特点方面仍探讨不足。本文统计2006年第18届足球世界杯电视实况转播的51场比赛,其中分组赛35场,淘汰赛16场(1/8赛8场、1/4赛4场、半决赛2场、决赛2场),统计指标有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进球、换人、点球、警告和罚出场、越位、处理伤号等引起的停顿。(注:任意球与处理伤号同时,算处理伤号;任意球同时出具红黄牌时,算红黄牌)通过对比赛停顿规律的研究,探寻其训练学价值,以期为足球训练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 比赛停顿次数
比赛停顿由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两大因素构成,这两大因素又由许多子因素构成。因此,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就会有很多变化,从而影响到比赛净时间和密度。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德国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次数是113.8次,其中上半场停顿57.5次,下半场停顿56.3次;停顿次数最多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捷克对加纳,停顿136次;停顿次数最少的一场也是分组赛中的西班牙对乌克兰,停顿96次。
1)比赛停顿次数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停顿次数在比赛的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为113次左右。一般能够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球队实力比较强,2006年世界杯的平均停顿次数在分组赛(114.9次)、1/8赛(111.8次)、1/4赛(116.5次)、半决赛(112.5次),在决赛前的各阶段停顿平均在113次左右,各阶段之间差异不大,只有决赛阶段的平均停顿次数较低,为99次。
停顿次数在比赛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0-15min、16-30min、31—45min),分别平均停顿了20.5、18.8、18.3次;在下半场的每15min分段里(46-60min、61-75min、76-90min),分别停顿了18.8、17、20.5次。显示了在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体力充沛、竞争激烈,停顿次数较多,随着运动员的体力下降,停顿次数也随之下降;中场休息后,下半场开始后积极拼抢,停顿次数增加,到中间阶段下降,到比赛的后段,争夺更加激烈,停顿次数又增加。可见,从每15min的停顿次数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停顿次数基本在18次左右。
2)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
从每分钟停顿次数上看,2006年世界杯平均为1.21次/min。90min的比赛,体现了整体运动量;平均每分钟停顿次数,显示了比赛每分钟的停顿节奏和运动员的跑动停顿规律。

3)影响比赛停顿次数的因素。
由表1所示,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比赛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排序为界外球(38.5次)、任意球(29.7次)、球门球(18.6次)、角球(9.5次)、红黄牌(4.8次)、越位f4_3次)、换人(3.7次)、处理伤号(2.3次)、进球(2.2次)、点球(0.2次)。可见,比赛停顿前3种状况;界外球、任意球、球门球就占了全部停顿次数的86.8%,是每场停顿次数的主要状况。
影响比赛停顿次数主要有4个因素:第一,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越激烈,球员犯规、控球失误就越多,停顿次数就多;第二,球员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员控球能力强,球出界较少、犯规动作较少,比赛的停顿次数也较少。第三,裁判判罚尺度。判罚尺度严,停顿次数(鸣哨)就多。第四,裁判员水平。高水平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深,对控制比赛(鸣哨)恰到好处,合理利用“有利”原则,比赛的停顿次数少。
2 比赛停顿时间
1)比赛的平均停顿时间。
2006年世界杯51场比赛的平均停顿消耗时间是38min24s。其中,上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8min5s.下半场停顿消耗时间是19min8s;停顿消耗时间最多的一场比赛是1/8决赛中的葡萄牙对荷兰,为47min1s,停顿消耗时间最少的一场比赛是分组赛中的瑞士对多哥,为32min。
2)比赛停顿时间在各竞赛阶段和各15min时间段的分布。
比赛停顿时间在各个竞赛阶段的分布,差异不大。其分布如下:除了半决赛阶段的停顿时间较少(36min26s)外,在分组赛、1/8赛、1/4赛、决赛的平均停顿时间都在38min左右。
比赛停顿时间在每15min段的分布,差异不大。2006年世界杯在上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2s、6min、6min3s,在下半场的每15min段里,分别消耗了6min1s、6min4s、7min3s。可见每15min段停顿消耗时间差异不大,只是在比赛尾段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进攻、犯规、球出界等现象增多所致。
3)每场停顿耗时、每次停顿耗时。
从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单项统计数值看,任意球、掷界外球、球门球、角球、红黄牌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场停顿耗时的 单项指标排序如下:任意球(554.4s)、界外球(412s)、球门球(392s)、角球(223.7s)、红黄牌(205.7s)等。每场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耗时多,停顿次数也多,例如任意球、界外球、球门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的单项指标看。处理伤号、点球、进球、红黄牌、换人消耗的时间多。由表1可知,2006年世界杯平均每次停顿耗时的单一状况排序如下:处理伤号(70.1s)、点球(53s)、进球(49.6s)、红黄牌(42.9s)、换人(41.7s)等,每次停顿耗时的特点是:那些状况停顿消耗时间长,但是停顿次数少,例如处理伤号、点球等。
从平均每次停顿消耗时间看,2006年世界杯为20.16s,是运动员的平均比赛间歇时间,显示了运动员的间歇状态,这个指标对于我们掌握足球训练强度(间歇时间)有重要的意义。
3 比赛净时间、密度
1)比赛总时间。由统计可知,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平均总时间是94min1s。其中上半场为46min5s,下半场为47min6s。比赛总时间可看作训练时练习的总时间,是训练学中负荷量的指标之一。
2)比赛净时间。比赛净时间等于90min比赛时间减去比赛停顿时间加上伤停补时。比赛净时间显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实际运动时间,可以反映运动训练学中的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对教练员掌握运动量有重要的意义。由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净时间为55min8s,其中上半场为28min,下半场为27min8s。影响比赛净时间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另一个是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间越短,比赛的净时间就越长。
3)比赛密度。著名训练学专家图多嘲。博姆帕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指出:“(相对)密度是运动员完成负荷的时间占一次训练课总时间的百分比,公式为:RD=AV×100/RV(RD是密度,AV是绝对量——运动员实际训练的时间,RV是相对量——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同样,足球比赛密度是比赛中运动员活动的时间(比赛纯时间)与比赛总时间的百分比,它显示了在比赛时间里运动员的实际活动。从统计结果可知,2006年世界杯的比赛密度为59.4%,其中上半场为60.2%,下半场为58.6%。同样,影响比赛密度也是比赛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一般情况下,比赛停顿次数越少、停顿时问越短,比赛的密度就越高。在训练学中,密度是负荷强度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对足球教练控制训练负荷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4 2006年世界杯比赛指标的训练学意义
足球运动的停顿规律表明,跑跑停停是足球运动员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跑动方式上就是间歇变速跑,这就要求在足球专项训练中尽量采用间歇变速跑的方式。但是,运动员跑多少时间?跑多少次?间歇多少时间?比赛的数据模型是什么?就很有讲究。
《运动训练学》指出:“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的重复的次数),或练习时间,或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的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比赛停顿次数(113.8次,场)、每分钟停顿次数(1.21次)、比赛总时间(94min1s/场)、比赛停顿时间(38min24s/场)、每次停顿时间(20.16s)、比赛净时间(55min8s/场)、比赛密度(59.4%)等构成了世界杯比赛时足球运动员跑跑停停的重要信息,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间歇速度耐力跑的体能特点。与训练学指标对照可见,2006年世界杯比赛的统计指标具有训练学指标上的练习总时间、每次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意义,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状况的数据模型,这个模型可作为足球教练在训练时控制运动负荷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编辑: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