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位定位像精准制定胸部低剂量CT扫描范围的优势及方法初步研究

来源 :川北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正位定位像精准制定胸部低剂量CT检查扫描范围的优势。方法:选取590例行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均根据棘突制定扫描范围,再按照从肺尖到肺底制定扫描范围,前者记为精准扫描组(A组),后者记为常规扫描组(B组)。统计用A、B组能够完成全肺扫描的人数;比较A组与B组之间辐射剂量及扫描层数的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对扫描范围的判断效能,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结果:(1)精准扫描完成全肺扫描的情况:从T1椎棘突上缘到T12椎棘突下缘48
其他文献
将肠系膜分类为一个器官的提议促使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重新认识肠系膜疾病及评估治疗方法。肠系膜解剖学的最新进展和对其结构的更好理解构成了推进疾病治疗进程的基础,并允许开发较少的根治性(包括内镜、放射学和药物治疗)治疗方法。基于肠系膜的影像学评估是相关疾病放射学干预和术后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阐述肠系膜相关解剖学概念的更新,并将肠系膜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进行简要叙述。
目的探讨参一胶囊辅助紫杉醇联合卡铂(TC方案)化疗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对化疗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TC方案化疗,即紫杉醇175 mg·m-2,卡铂AUC6,静脉给药,疗程间隔3周;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参一胶囊,每天2次,每次20 mg,连服8周。结果2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总获益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恶心呕吐均较对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可增强药物体内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等提高药物治疗特异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药物智能控释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新兴治疗药物(如生物制剂)、给药方式需求(如口服的延长药物释放微型装置和可注射特殊医用材料)及保护敏感药物分子的先进载药系统等可有效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基于纳米囊泡、病原体仿生载体和工程化改造细胞(如特异性靶向、延长循环时间和免疫逃逸)的可控释放载药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药物输送系统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及其控释机制,系统阐述了注射性药物递送系统、口服药物递送系统及生物源仿
胚胎期特异胚胎细胞分化发育构筑特定功能组织器官时出现变异;在成熟过程中,由组织器官内的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发育为成熟组织器官时出现变异;成体内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维持特定功能的组织器官时发生变异;在成年个体内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并维持正常组织器官内细胞数量和功能,当成体干细胞自我更新减弱与分化能力减弱,可导致功能细胞的形成减少,不能满足组织器官功能的需要,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衰竭;这些组织器官变异均导致非营养不良和非外因损伤性疾病。
目前各大指南已将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但随着检测技术提升,发现仍有部分患者经乙肝一线抗病毒方案正规治疗1年后其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但间歇或持续高于最低检测下限,即处于低病毒血症状态。已有研究表明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病毒的抑制情况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病毒载量越低,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也越低。目前研究已证实低病毒血症可导致慢性HBV感染患者出现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增加、肝癌发生率增加等后果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和淋巴血管受累情况,将其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3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35)、有淋巴血管受侵组(n=17)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n=52)。采用容积感兴趣区勾画法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ADC最大、最小、平均值和最大与最小的差值。比较ADC不同参数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的差异,绘制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
目的:利用初诊鼻咽癌磁共振(MRI)结构化报告的特征建立鼻咽癌复发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792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建立结构化报告并收集患者的MRI特征,并按照2∶1分为训练队列(n=528)和验证队列(n=264)。通过Cox回归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及选择算子(LASSO)、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鼻咽癌预后的风险因素;对临床数据及T/N分期进行单、多因素分析以筛选独立预后因素。预后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LRFS)。利用筛选出的结构化报告特征和TNM分期
目的:探讨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的透明质酸-铜-槲皮素配位聚合物纳米粒子(HCQ NP)对乳腺癌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HCQ NP,并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其进行表征;采用亚甲蓝紫外吸收法测定HCQ NP与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下,采用CCK-8法分别评价不同浓度的HCQ N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自组装形成的H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反射性排尿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尿次数、残
医学临床上采用的数字医学技术主要包括医用3D打印、人工智能外科手术机器人、有限元数值仿真、数字医学三维可视化仿真等手段,其中数字医学三维可视化仿真包含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三个方面。本文就目前以上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