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乡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居民精神需求越来越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农村广场健身舞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动作简单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低,健身效果好,普及程度较高。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湖北省农村广场健身舞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体育文化 湖北省 农村 广场健身舞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152-02
1 湖北省农村城镇化现状
多年来,湖北省把城镇化发展进程作为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平原地区,比如武汉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周边等地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在恩施、宜昌、十堰等山区较多地域,由于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城镇化工作推进较缓慢。
1.1 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湖北省地势复杂多样,在平原地区体育活动可以很容易地开展。但是在山区,体育人口少且居住分散,体育设施建设资源匮乏。同时,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不够,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欠缺,加之居民健身意识普遍薄弱,体育文化建设近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想发展各类体育活动困难重重。因此,农村地区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水平低下、组织松散等现状令人堪忧。
1.2 农村广场舞现状
在体育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农村广场健身舞却以它特有的生命力,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城市,旭日东升的清晨,夕阳西下的傍晚,公园里、江河边、小区空地上,老人、青年人、小孩,都在随着音乐欢快地起舞。在乡下,尤其是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城乡结合部,文化广场上人们也早早跳起了广场舞,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此,广场健身舞人群较多,覆盖面广,成为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倍受女性居民亲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荆门市沙洋县、黄冈红安县等近10个乡镇健身站点广场舞人群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图书、杂志和中国知网查阅关于我国城镇化以及在此背景下农村广场舞发展的相关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实地调查法
作者团队走访襄阳市襄州区、荆门市沙洋县、黄冈红安县等近10个乡镇,走进广场舞人群,收集与该文相关的资料,为论文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广场舞产生的背景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也慢慢展开并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力的解放使农村生产水平提高,经济生活改善。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高,农民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全民健身”意识也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广场健身舞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3.2 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广场舞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农民工进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人口不断增加,且增长较快数量较大。湖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
在农村,在文化广场上,广场健身舞成为人们早起锻炼身体的主要内容,不论男女老幼、姑娘小伙,连小孩都能翩翩起舞。若相关职能部门能正确引导,适当给予资源配置,其发展将是燎原之势。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噪音扰民,矛盾激化
广场舞参加人员多而杂,音乐声音太大,会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广场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声音大,音乐节奏感强,可以让人快速跟着音乐跳动起来,但是对于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早起的音乐会影响睡眠。笔者走访了一位高中生:“每天晚上下课回来刚准备写作业,旁边的广场舞又开始了,早上闹钟还没响,音乐准时把我叫醒,苦不堪言啊!”一位领舞者无奈的苦笑:“广场舞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早上习惯了早起,不组织大家来跳舞活动活动,大家也没事干啊!而且附近也没有专门的场地设施供我们使用,我们就随便找块儿空地了。音乐太小听不到,且没有氛围,我们能怎么办?”双方矛盾日趋激烈。
3.3.2 资源短缺,困难凸显
首先是场地资源。襄州区双沟镇的文化站小广场比邻居民区,有的乡村甚至直接在马路上跳起了广场舞,存在着安全隐患。广场舞以小团体为主,随意找一块儿空地,可以容纳的人数比较少。由于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社区没有统一组织管理,不能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其次是教练资源。在农村,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舞蹈教练。就襄阳市而言,只有湖北文理学院开设了健美操专业,但是有限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襄阳这么多的广场舞群体,尤其是在农村,路途遥远,基本上没有人能去到偏僻的社区,很多教练和学生更愿意去健身房俱乐部代課。湖北省其他地方也存在专业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致使农村广场舞的发展速度缓慢,不能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健身效果并不明显。
3.3.3 管控不力,秩序混乱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管控不力,是群众健身活动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乡镇文体站长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机制不健全,教练资源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另外,乡村群体活动很少甚至没有获得政府财政支持,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群众体育活动自由发展,没有统一规划,秩序混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湖北省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令人堪忧,大部地区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体育人口少,且居住分散;群众健身意识淡薄,组织困难;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差,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乡镇文体站长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机制不健全,组织不力;教练资源短缺等。因此,农村广场舞的发展缓慢,是湖北省群众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當然,广场舞以其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人丁兴旺,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农村广场健身舞具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将成为农村体育文化色彩斑斓的组成部分,将来的广场舞种类一定会更加齐全,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
4.2 对策与建议
4.2.1 对策
(1)提高农村体育人口,发展体育文化。
(2)改变农村娱乐方式。
(3)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健身方式,提高健身意识,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4.2.2 建议
(1)倡导社区统筹,合理选择场址。
关于扰民现象,社区应该统筹规划。村委会应广征民意,合理安排场地,规定时间地点,尽可能少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2)增加政府投入,优化健身环境。
政府要加大经费投资和政策支持,并且严格监督,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保证场地器械符合要求,达到人人参与、人人锻炼的效果。平原地区,管理者应该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建设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活动,以避免噪声扰民和场地问题。在山区,职能部门要克服困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地建设文化广场,组织人们健身。组织者要科学管理,政府要看到广场舞对人们精神文化及强身健体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广场舞科学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3)加强正面宣传,调整人群结构。
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让更多的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目前,农村以中年妇女为主,青年人和男性较少,组织管理者应大力宣传,发展“全民体育”。转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科普健身的作用和好处,合理配置场地及器材设施。让男性也积极加入广场健身舞行列,使健身舞人口结构趋于平衡。
(4)推进教练培训,科学健身指导。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增加专业教练员。成立正规的广场舞协会,制定规章制度,培养骨干人员,夯实基础。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享人力资源。积极举办各类广场舞培训班和比赛,提高技术,增强动作的规范性,真正达到美观及健身的作用。从自身队伍中选出负责人,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能够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推进广场舞的发展。
(5)注重项目开发,丰富活动内容。
文化和体育职能部门应协同社区,共同完成群众体育项目开发,丰富活动内容。广场舞不受舞种的限制,可以大力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体局应制定措施,协同社区积极开发特色项目,打造湖北特色广场舞,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学习其他民族的特色舞蹈,比如孔雀舞、新疆舞、蒙古舞等等。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舞种,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自信。还可以加深对各舞种地域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更能促进民族的友好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的感情交流、文化沟通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周玉华.广场舞健身人群体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4):95-98.
[2] 王红涛,颜小燕,董红刚,等.社区广场舞运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2):115-117,127.
[3] 樊晓,崔国文.论广场舞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4(6):41-44.
[4] 魏志成.清徐县广场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社会学,2015(14):155-156.
[5] 昌羽绂.广场舞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0):63-64.
关键词:城镇化 体育文化 湖北省 农村 广场健身舞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152-02
1 湖北省农村城镇化现状
多年来,湖北省把城镇化发展进程作为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平原地区,比如武汉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周边等地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在恩施、宜昌、十堰等山区较多地域,由于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城镇化工作推进较缓慢。
1.1 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湖北省地势复杂多样,在平原地区体育活动可以很容易地开展。但是在山区,体育人口少且居住分散,体育设施建设资源匮乏。同时,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不够,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欠缺,加之居民健身意识普遍薄弱,体育文化建设近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想发展各类体育活动困难重重。因此,农村地区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水平低下、组织松散等现状令人堪忧。
1.2 农村广场舞现状
在体育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农村广场健身舞却以它特有的生命力,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城市,旭日东升的清晨,夕阳西下的傍晚,公园里、江河边、小区空地上,老人、青年人、小孩,都在随着音乐欢快地起舞。在乡下,尤其是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城乡结合部,文化广场上人们也早早跳起了广场舞,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此,广场健身舞人群较多,覆盖面广,成为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倍受女性居民亲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荆门市沙洋县、黄冈红安县等近10个乡镇健身站点广场舞人群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图书、杂志和中国知网查阅关于我国城镇化以及在此背景下农村广场舞发展的相关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实地调查法
作者团队走访襄阳市襄州区、荆门市沙洋县、黄冈红安县等近10个乡镇,走进广场舞人群,收集与该文相关的资料,为论文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广场舞产生的背景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也慢慢展开并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力的解放使农村生产水平提高,经济生活改善。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高,农民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全民健身”意识也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广场健身舞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3.2 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广场舞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农民工进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人口不断增加,且增长较快数量较大。湖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
在农村,在文化广场上,广场健身舞成为人们早起锻炼身体的主要内容,不论男女老幼、姑娘小伙,连小孩都能翩翩起舞。若相关职能部门能正确引导,适当给予资源配置,其发展将是燎原之势。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噪音扰民,矛盾激化
广场舞参加人员多而杂,音乐声音太大,会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广场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声音大,音乐节奏感强,可以让人快速跟着音乐跳动起来,但是对于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早起的音乐会影响睡眠。笔者走访了一位高中生:“每天晚上下课回来刚准备写作业,旁边的广场舞又开始了,早上闹钟还没响,音乐准时把我叫醒,苦不堪言啊!”一位领舞者无奈的苦笑:“广场舞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早上习惯了早起,不组织大家来跳舞活动活动,大家也没事干啊!而且附近也没有专门的场地设施供我们使用,我们就随便找块儿空地了。音乐太小听不到,且没有氛围,我们能怎么办?”双方矛盾日趋激烈。
3.3.2 资源短缺,困难凸显
首先是场地资源。襄州区双沟镇的文化站小广场比邻居民区,有的乡村甚至直接在马路上跳起了广场舞,存在着安全隐患。广场舞以小团体为主,随意找一块儿空地,可以容纳的人数比较少。由于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社区没有统一组织管理,不能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其次是教练资源。在农村,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舞蹈教练。就襄阳市而言,只有湖北文理学院开设了健美操专业,但是有限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襄阳这么多的广场舞群体,尤其是在农村,路途遥远,基本上没有人能去到偏僻的社区,很多教练和学生更愿意去健身房俱乐部代課。湖北省其他地方也存在专业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致使农村广场舞的发展速度缓慢,不能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健身效果并不明显。
3.3.3 管控不力,秩序混乱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管控不力,是群众健身活动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乡镇文体站长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机制不健全,教练资源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另外,乡村群体活动很少甚至没有获得政府财政支持,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群众体育活动自由发展,没有统一规划,秩序混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湖北省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令人堪忧,大部地区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体育人口少,且居住分散;群众健身意识淡薄,组织困难;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差,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乡镇文体站长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机制不健全,组织不力;教练资源短缺等。因此,农村广场舞的发展缓慢,是湖北省群众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當然,广场舞以其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人丁兴旺,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农村广场健身舞具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将成为农村体育文化色彩斑斓的组成部分,将来的广场舞种类一定会更加齐全,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
4.2 对策与建议
4.2.1 对策
(1)提高农村体育人口,发展体育文化。
(2)改变农村娱乐方式。
(3)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健身方式,提高健身意识,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4.2.2 建议
(1)倡导社区统筹,合理选择场址。
关于扰民现象,社区应该统筹规划。村委会应广征民意,合理安排场地,规定时间地点,尽可能少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2)增加政府投入,优化健身环境。
政府要加大经费投资和政策支持,并且严格监督,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保证场地器械符合要求,达到人人参与、人人锻炼的效果。平原地区,管理者应该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建设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活动,以避免噪声扰民和场地问题。在山区,职能部门要克服困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地建设文化广场,组织人们健身。组织者要科学管理,政府要看到广场舞对人们精神文化及强身健体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广场舞科学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3)加强正面宣传,调整人群结构。
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让更多的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目前,农村以中年妇女为主,青年人和男性较少,组织管理者应大力宣传,发展“全民体育”。转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科普健身的作用和好处,合理配置场地及器材设施。让男性也积极加入广场健身舞行列,使健身舞人口结构趋于平衡。
(4)推进教练培训,科学健身指导。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增加专业教练员。成立正规的广场舞协会,制定规章制度,培养骨干人员,夯实基础。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享人力资源。积极举办各类广场舞培训班和比赛,提高技术,增强动作的规范性,真正达到美观及健身的作用。从自身队伍中选出负责人,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能够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推进广场舞的发展。
(5)注重项目开发,丰富活动内容。
文化和体育职能部门应协同社区,共同完成群众体育项目开发,丰富活动内容。广场舞不受舞种的限制,可以大力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体局应制定措施,协同社区积极开发特色项目,打造湖北特色广场舞,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学习其他民族的特色舞蹈,比如孔雀舞、新疆舞、蒙古舞等等。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舞种,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自信。还可以加深对各舞种地域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更能促进民族的友好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的感情交流、文化沟通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周玉华.广场舞健身人群体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4):95-98.
[2] 王红涛,颜小燕,董红刚,等.社区广场舞运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2):115-117,127.
[3] 樊晓,崔国文.论广场舞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4(6):41-44.
[4] 魏志成.清徐县广场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社会学,2015(14):155-156.
[5] 昌羽绂.广场舞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