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苏南模式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ub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为实现这个目标勾画了他的“路线图”。在他看来,农民要富起来,要旨在“开源节流”,即一边减轻负担,一边增加收入。在减负一边,他设想的是消灭地主阶级,减去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重负。因为以“没落的地主”的身份而为地主阶层做谋臣策士(费自己的话),所以他想出的办法是国家筹资赎买地主的土地,再分给农民。
  在增收一边,费孝通的主要想法是发展乡村工业。乡村中一向有相当发达的工业成分,农民在农业劳动的间歇进行“兼业”,所以劳动力极为便宜。如果农民自己搞工业,对自己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甚至制成成品出卖,那么农民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了。
  在生产关系方面,除了家庭工业之外,费孝通设想农村工业应该为合作性质,“收益最广地分配给农民”。他反对将工业集中于城市的思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虽然当时人口只有4亿多),难以想象那样大规模的城市化。
  在费孝通的设想中,乡村工业还承担着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功能,因为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资本只能靠自己省出来,不能靠掠夺,也不能指望其他国家的赠与。这样的工业在西方资本面前当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国家则有责任保护其发展。
  从新中国建国到上个世纪结束前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模式与费孝通的设想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虽然费孝通的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纲领的立足点。新中国消灭了地主阶层,为无地农民分配了土地,但用的是剥夺的方式,而不是赎买;随后,新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广大农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在合作化的基础上,乡村工业发展了起来。
历史地看,城镇化从来就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而产生的聚集效应的自然结果,从未有靠运作土地而实现的城镇化。

  乡村工业企业最初被叫做“社队企业”,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人民公社或生产队而办起来的企业,所有制性质上是集体的。社队企业这个名称一直用到1984年,才被乡镇企业所代替。乡镇企业的内涵要更广些,除了社(乡)办、队(村)办之外,還包括农民用户办和联户办的方式开办企业。后两种方式在之前是不被允许的。
  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是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的两个时期。乡镇企业当时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费孝通则高兴地看到他当年的设想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实现,卖力地为乡镇企业鼓与呼。他将在以苏锡常为中心的江苏南部地区的以集体积累兴办乡镇集体企业带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总结为苏南模式,还主张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将“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就地“消灭”。
  到了1990年代后期,苏南模式遭遇危机。危机是双重的,既是企业经营方面的,也是论述上的。在当时的改革话语下,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被描述为产权不清的、依赖能人的、政企不分的。舆论总是为行动做准备的。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引领下,从1997年开始的5年时间内,全国159万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其中20万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39万家变成了个体私营企业。苏南模式退出了历史。
  真正看清一个事物是需要时间的。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乡镇集体企业的历史意义了。历史地看,城镇化从来就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而产生的聚集效应的自然结果,从未有靠运作土地而实现的城镇化。那么,“将‘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就地‘消灭’”的苏南模式不正是实现城镇化的恰当方式吗?
其他文献
9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抵达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这是习近平此次欧亚5国访问行程的第一站,随后他到访了圣彼得堡、阿斯塔纳、塔什干、比什凯克等城市。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三次外交出访,范围涵盖大国、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堪称中国新一届政府全方位外交布局又一关键环节。  习近平这次长达11天的外交出访,无论是对中亚四国的访问,还是出席第八次G20峰会和第13次上合组织峰会,都以推动国
成天谈钱的人比较令人讨厌,成天谈理想的人也同样令人讨厌。“追求理想,顺便赚钱。”这种说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有那么一群人,做着企业,却整天谈社会理想,把自己的企业叫“社会企业”,宣称自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对此做各种解释,把人搞得云里雾里。  什么叫社会企业?一个通行一点的说法是,社会企业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诞生的,用商业化的手法来运营,所得盈利
2010年是中国恢复“二战”期间失去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一年。在9%高增长预期下,“风景这边独好”思维泛滥:1月4日落成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被说成是“往昔繁荣的纪念碑”,印度边民据说“遗憾自己生在印度而不是中国”,德国报纸称“欧洲在周际舞台将无足轻重”,日本网民自嘲“今后要到中国打工”……仿佛中国真的成了“世界新主人”。    尽管拒绝“中美共治”,北京还是口气“强硬”了起来。从在哥本哈根气候
编者按:  2011年,辛亥革命100年。各种方式的回溯、反思、纪念,令读者目不暇接,甚至审美疲劳。  其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先生撰写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虽不是最为瞩目者,却促人深思。他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重新讲述100年前的历史。这本书的腰封上没有常见的文化名流联袂推荐之类,而是有一行大字:“读懂中国革命,读懂中国民主,读懂中国未来”,下面还有两行小字:“1911
在近年来欧洲国家的大选中,这次法国总统选举可能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之所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法国的政治经济大国身份和地位,更为关键的是法国大选所折射出的欧洲未来可能的变局。作为欧盟内部与德国并驾齐驱的两大发动机之一,法国政治光谱以及内政外交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法国左翼政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很可能将中止右翼政党17年的连续执政史;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异军突起,以18%
执政党十八大顺利结束之后,人们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满期待,希望出现一番新气象。有不少论者开始憧憬着“新时代”或“新政”的到来。客观而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短期内看到一个一揽子的方案并不现实。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近的一些公开言论,的确给了人们充满信心的理由。  此时此刻,对于“权为民所赋”的各级执政者而言,最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大干快上”,而是对于执政理念温润但有力的伸
激烈的经济竞争者,政策反对者和军事对手。  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对目前中美关系的形容。2012年情人节前后,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5天,从东部华盛顿到西部洛杉矶,横跨整个美国大陆,但最让人难忘的却是艾奥瓦州小镇马斯卡廷。美国人说对于想要加强持久中美友谊的中国官员来说,马斯卡廷小镇是个理想方便的场所。  27年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渴望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
2012年的重要性来自于政治领域,来自于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和领导人换届。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论争可以视为围绕着十八大而展开,力图通过影响十八大而影响中国未来10年的走向—到了年末,焦点则转移为对十八大提出的方针和新的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的不同阐释。  在这些纷纭的争论背后,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即自由和平等两种价值观念之争,亦即精英主义和大众民主两种取向之争。  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改革,仍然是最热
渤海漏油  6月4日和17日,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田蓬莱19-3油田先后两次发生漏油事件,该油田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共同开发,后者是直接作业者。漏油发生之初,两个责任方均采取了隐瞒公众的做法,事件被揭露源于网络爆料和媒体的持续追踪。将近一个月之后,中海油和康菲石油终于召开发布会,公布了漏油事件的细节,截至目前,漏油已导致渤海840平方公里海水由一类水质变为劣四类。  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事件中
当下,减税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涉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关涉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需要把减税问题放到对整个社会,包括政府自身的影响的背景下,深入细致地进行一番梳理,让减税的逻辑更加明确和清晰。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财税理论、财税史研究的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告别“重税主义”  《南风窗》:当前的减税,主要还是集中在企业层面,保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指向很明确。政府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