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中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的一起搜救案例,针对小型船舶的“搜救”略做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提高遇险搜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小型船舶;搜救;遇险通信;手机定位;大风浪;救助拖航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船舶数量持续增长,海上交通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碰撞、搁浅、沉没等海难事故屡有发生,为了减少海难事故带来的损失,海上搜救工作显得愈加重要,而小型船舶往往是海上交通事故的主体,对小型船舶的搜救在救助局全年救助任务中占比较大,可以说是海上搜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通过一起典型案例来谈谈小型船舶的“搜”与“救”。
2010年1月22日17:05时,一艘抽沙船“桂钦24008”从钦州航往东兴港,途径防城港外海域时,燃油耗尽且舵失灵,在海上漂移,船上3人,时值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现场东北风8级、阵风9级、巨浪,情形十分危急,请求救助。17:20时,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59”轮奉命从企沙港值班点前往搜救。搜寻工作开展的几点依据:①遇险船船员通过手机发出报警,遇险位置有移动信号覆盖,可推断在离岸边20海里内(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基本能覆盖到沿海40km范围)。②搜救中心协调当地移动公司利用手机定位服务功能确定遇险人员最后一次通信概位,作为搜寻的基点。(利用移动基站进行定位,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都可以实现,这种定位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差)。③当时强冷空气南下,吹强劲东北风,风致漂移方向西南,移速大约在2节左右(可根据此运动特征在雷达荧屏上利用APRA功能抓取筛选疑似目标)。④现场搜救人员在海图上从遇险船始发港钦州到目的港东兴,自东向西绘制航线路径,发现防城港外锚地是必经之地,航海雷达上观测到防城港外锚地区域回波多而密集,反映在该锚地避风抛锚的中小型船只较多,而遇险船员电话中称“沿途和周边未发现较多的船只”,可以判断遇险船尚未穿越锚地,即可以将搜索范围定在防城港外锚地以东,重点搜寻移向西南、移速2节左右、单一孤立的目标(图1)。
通过综合分析以上信息,视觉瞭望结合雷达观测,18:15时初步锁定疑似目标,18:45时抵达现场并确认遇险船,现场东北风8级,阵风9级,浪高5m,风雨交加,能见度极差,直接旁靠转移人员风险巨大,甚至导致船毁人亡的恶性后果,共同参与搜救的一艘全回转港作拖轮经过数十次尝试,均无法靠近难船,此方案并不可取。
采用救助筏接人是大风浪中转移人员常用方法之一,但救助筏充气后体积较大且较重,基于当时的天气海况,遇险船员根本无法单凭人力将救助筏拉过去。现场指挥认为遇险船员若有体力能将救助筏拉过去,接拖时即可以将引缆拉过去,因此决定放弃救助筏接人方案,采取近距离靠近遇险船,直接接拖实施连人带船救助方案。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海况下抽沙船起伏颠簸异常剧烈,遇险船员根本无法至外甲板配合接拖,直至深夜接拖工作亦无法顺利实施,“南海救159”轮继续跟随护航,决定天明再择机施救。
23日10:20时海况稍有好转,“南海救159”轮船艏偏顶风“T”字型靠近漂移的遇险船,最小安全距离保持在15m左右,撇缆成功打上遇险船。由于遇险船甲板无动力绞缆装置,只能凭人力收缆,遇险人员2人严重晕船只有1人参与拉缆,体力不支,加之缆绳下海后吃流吸水较重,只能勉强将高强度引缆(Φ20mm×180m)拉上甲板,无力将与之接驳的高强度拖缆(Φ64mm×220m)拉上甲板,遇险船员将高强度引缆(Φ20mm)在锚机架上进行围桩,11:05时接拖成功。高强度引缆(Φ20mm)平时只用于牵引传递拖带大缆,不直接用于拖带,此次救援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起拖时特别谨慎地用车控制船速和拖缆张力,全程以维持舵效的最小速度(约2.5节)拖带,总拖带长度达400m以上,采取以上多种措施来规避拖带过程中断缆的风险。经过一路艰难拖航,24日11:12时“南海救159”轮将抽沙船“24008”拖抵防城企沙港外安全水域,3名遇险人员成功获救。
此次搜救行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小型船舶的特点及其成为海上交通事故主体的原因
小型船舶尺度小,马力小,船体强度差,抗风浪能力差;装备简单落后,救生设备配备不齐,船上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技术状况普遍不符合要求;船员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综上所述,小型船舶是海上交通事故的主体,也是海上搜救工作的重点。
2、关于“搜”的一些启示
尽量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加以系统分析,是搜救成功的前提,正确寻位和及时建立有效通信是搜救成功的关键。“手机定位技术”的应用是本次搜救的一大亮点。
我国的大型船舶都配置了“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发生险情时能通过通信手段把准确的位置信息向搜救机构报告,但中小型渔业船舶或运输船舶无线电通信设备能够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的不到10%,即便是安装了渔业电台的渔船,由于通信频率及管理体制等原因,也无法跟搜救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通信。小型船舶示位装置、遇险通信设备的缺失是目前搜救面临的最大障碍。
小型船舶大多是在近岸移动信号能够覆盖的水域内航行和作业,手机是小型船舶最重要的通讯手段之一,在遇险船舶通过手机报警求救时,利用手机定位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确定遇险者位置,即使后来由于手机断电或漂离移动信号覆盖区失去联系,亦可根据最后一次通信概位,明确海上搜救的基点和范围,缩短海上搜寻的时间,提高海上搜救行动的成功率。
目前中国移动和联通的”基站“和”卫星“信号基本已经覆盖到沿海40km范围,根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统计80%以上的水上险情发生在离岸不超过50km的沿海和内河水域,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移动信号可以覆盖的水域,完善移动终端定位技术对海上搜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1年5月27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海巡31”船和“南海救115”船在南海展开搜救演习,模拟了渔民一天前在海上遇险,用手机最后一次通话报告位置后失去联系并在海面漂浮等待救援的情景,下海的假人身上携带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终端,而救援船根据“渔民”身上的手机终端进行定位展开搜救作业。该演习核查了手机的定位精度,确认了利用手机定位技术在搜寻近岸失踪的小型渔船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可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有效地实施搜救行动从而提高对小型船舶的搜救成功率。 3、关于“救”的一些启示
在大风浪海上救援的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准确界定“救人”还是“救船”,有时不救船就无法实施救人,船舶拖带救助始终是人命救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大风浪中救援小型船舶不宜采取强行旁靠接人,在风浪的作用下船体间会发生剧烈碰撞,强度和体积较小的遇险船有倾覆沉没的危险,因此可以尝试用吊篮接人、救生筏接人或者设法直接接拖。
大风浪中的拖救与平常的船舶拖带有很大不同,救助船艇往往会受到恶劣的天气海况、复杂的航区地形、难船自身的特殊状况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业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召集有关人员商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拖救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小型船舶的拖带救助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协调好与遇险船的联系方式很重要。大多数小型船舶不配备遇险通信设备,一些渔船即使安装了渔业电台,但由于通信频率不同也无法直接与救助船建立联系,救助人员难以对遇险船状况,如拖力点强度、前导缆孔情况等等信息做充分了解,拖救方案和行动意图也难以传达到位,可以考虑传递一只便携式手提对讲机给遇险船使用,便于沟通。② 重点考虑系拖点的受力强度。小型船舶大多不具备高强度的带缆桩,渔船上一般为木质缆桩,往往难以承受大风浪中较大的拉力,拖缆琵琶头直接挂桩拖带一般是行不通的,要与被拖船充分沟通,并指导其完成船头的接拖围桩工作。可以选相对牢靠的锚机架底座或者捕鱼的吊具底座作为拖力点,如发觉其强度不够有可能被拖散时,应将其他缆桩用缆绳串接,将船头缆桩的受力分散到后部的其他缆桩(如图2、图3)。另外,拖缆受磨处最好用橡胶片或破布包扎,以防磨损。③ 大风浪拖带小型船舶,主拖缆要超过200m后方可起拖,起拖时须特别注意控制速度和拖力,运用微速、停车的反复操作控制两船间的相对速度不超过2节(建议),使拖缆逐渐缓慢拉紧、受力。接好拖时拖缆呈松弛状态,此时拖轮船速若过高,拖轮的冲量可能使拖缆瞬间拉力过大,造成拖缆崩断甚至导致小型船舶被拖翻的事故。④ 拖航过程中值班人员要密切关注拖缆和被拖船状况,晚上可以开扫海灯照住拖缆和被拖船,如果断缆要及时记下船位。同时要保持与被拖船的联系,了解被拖船拖力点的受力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关于新型救助装备的一些启示
当大风浪中船舶间不能靠泊、救助艇也不具备施放条件时,采用吊车配合救生吊篮从难船上转运人员是比较理想的救助手段,但是很多相对老旧的救助船舶(如“南海救159”)尚未配备,有一些救助船舶虽配备了救生吊篮,但在大风浪船体剧烈摇晃的环境下,一般的船用克令吊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部分救助船目前配置的海上救援装备还有待完善和更新,新型专业救助船舶上如能配备更为灵活的且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工况正常的机械化救助“手臂”,必将大大提高海上人员转运救助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
关键词:小型船舶;搜救;遇险通信;手机定位;大风浪;救助拖航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船舶数量持续增长,海上交通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碰撞、搁浅、沉没等海难事故屡有发生,为了减少海难事故带来的损失,海上搜救工作显得愈加重要,而小型船舶往往是海上交通事故的主体,对小型船舶的搜救在救助局全年救助任务中占比较大,可以说是海上搜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通过一起典型案例来谈谈小型船舶的“搜”与“救”。
2010年1月22日17:05时,一艘抽沙船“桂钦24008”从钦州航往东兴港,途径防城港外海域时,燃油耗尽且舵失灵,在海上漂移,船上3人,时值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现场东北风8级、阵风9级、巨浪,情形十分危急,请求救助。17:20时,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59”轮奉命从企沙港值班点前往搜救。搜寻工作开展的几点依据:①遇险船船员通过手机发出报警,遇险位置有移动信号覆盖,可推断在离岸边20海里内(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基本能覆盖到沿海40km范围)。②搜救中心协调当地移动公司利用手机定位服务功能确定遇险人员最后一次通信概位,作为搜寻的基点。(利用移动基站进行定位,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都可以实现,这种定位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差)。③当时强冷空气南下,吹强劲东北风,风致漂移方向西南,移速大约在2节左右(可根据此运动特征在雷达荧屏上利用APRA功能抓取筛选疑似目标)。④现场搜救人员在海图上从遇险船始发港钦州到目的港东兴,自东向西绘制航线路径,发现防城港外锚地是必经之地,航海雷达上观测到防城港外锚地区域回波多而密集,反映在该锚地避风抛锚的中小型船只较多,而遇险船员电话中称“沿途和周边未发现较多的船只”,可以判断遇险船尚未穿越锚地,即可以将搜索范围定在防城港外锚地以东,重点搜寻移向西南、移速2节左右、单一孤立的目标(图1)。
通过综合分析以上信息,视觉瞭望结合雷达观测,18:15时初步锁定疑似目标,18:45时抵达现场并确认遇险船,现场东北风8级,阵风9级,浪高5m,风雨交加,能见度极差,直接旁靠转移人员风险巨大,甚至导致船毁人亡的恶性后果,共同参与搜救的一艘全回转港作拖轮经过数十次尝试,均无法靠近难船,此方案并不可取。
采用救助筏接人是大风浪中转移人员常用方法之一,但救助筏充气后体积较大且较重,基于当时的天气海况,遇险船员根本无法单凭人力将救助筏拉过去。现场指挥认为遇险船员若有体力能将救助筏拉过去,接拖时即可以将引缆拉过去,因此决定放弃救助筏接人方案,采取近距离靠近遇险船,直接接拖实施连人带船救助方案。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海况下抽沙船起伏颠簸异常剧烈,遇险船员根本无法至外甲板配合接拖,直至深夜接拖工作亦无法顺利实施,“南海救159”轮继续跟随护航,决定天明再择机施救。
23日10:20时海况稍有好转,“南海救159”轮船艏偏顶风“T”字型靠近漂移的遇险船,最小安全距离保持在15m左右,撇缆成功打上遇险船。由于遇险船甲板无动力绞缆装置,只能凭人力收缆,遇险人员2人严重晕船只有1人参与拉缆,体力不支,加之缆绳下海后吃流吸水较重,只能勉强将高强度引缆(Φ20mm×180m)拉上甲板,无力将与之接驳的高强度拖缆(Φ64mm×220m)拉上甲板,遇险船员将高强度引缆(Φ20mm)在锚机架上进行围桩,11:05时接拖成功。高强度引缆(Φ20mm)平时只用于牵引传递拖带大缆,不直接用于拖带,此次救援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起拖时特别谨慎地用车控制船速和拖缆张力,全程以维持舵效的最小速度(约2.5节)拖带,总拖带长度达400m以上,采取以上多种措施来规避拖带过程中断缆的风险。经过一路艰难拖航,24日11:12时“南海救159”轮将抽沙船“24008”拖抵防城企沙港外安全水域,3名遇险人员成功获救。
此次搜救行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小型船舶的特点及其成为海上交通事故主体的原因
小型船舶尺度小,马力小,船体强度差,抗风浪能力差;装备简单落后,救生设备配备不齐,船上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技术状况普遍不符合要求;船员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综上所述,小型船舶是海上交通事故的主体,也是海上搜救工作的重点。
2、关于“搜”的一些启示
尽量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加以系统分析,是搜救成功的前提,正确寻位和及时建立有效通信是搜救成功的关键。“手机定位技术”的应用是本次搜救的一大亮点。
我国的大型船舶都配置了“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发生险情时能通过通信手段把准确的位置信息向搜救机构报告,但中小型渔业船舶或运输船舶无线电通信设备能够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的不到10%,即便是安装了渔业电台的渔船,由于通信频率及管理体制等原因,也无法跟搜救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通信。小型船舶示位装置、遇险通信设备的缺失是目前搜救面临的最大障碍。
小型船舶大多是在近岸移动信号能够覆盖的水域内航行和作业,手机是小型船舶最重要的通讯手段之一,在遇险船舶通过手机报警求救时,利用手机定位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确定遇险者位置,即使后来由于手机断电或漂离移动信号覆盖区失去联系,亦可根据最后一次通信概位,明确海上搜救的基点和范围,缩短海上搜寻的时间,提高海上搜救行动的成功率。
目前中国移动和联通的”基站“和”卫星“信号基本已经覆盖到沿海40km范围,根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统计80%以上的水上险情发生在离岸不超过50km的沿海和内河水域,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移动信号可以覆盖的水域,完善移动终端定位技术对海上搜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1年5月27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海巡31”船和“南海救115”船在南海展开搜救演习,模拟了渔民一天前在海上遇险,用手机最后一次通话报告位置后失去联系并在海面漂浮等待救援的情景,下海的假人身上携带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终端,而救援船根据“渔民”身上的手机终端进行定位展开搜救作业。该演习核查了手机的定位精度,确认了利用手机定位技术在搜寻近岸失踪的小型渔船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可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有效地实施搜救行动从而提高对小型船舶的搜救成功率。 3、关于“救”的一些启示
在大风浪海上救援的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准确界定“救人”还是“救船”,有时不救船就无法实施救人,船舶拖带救助始终是人命救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大风浪中救援小型船舶不宜采取强行旁靠接人,在风浪的作用下船体间会发生剧烈碰撞,强度和体积较小的遇险船有倾覆沉没的危险,因此可以尝试用吊篮接人、救生筏接人或者设法直接接拖。
大风浪中的拖救与平常的船舶拖带有很大不同,救助船艇往往会受到恶劣的天气海况、复杂的航区地形、难船自身的特殊状况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业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召集有关人员商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拖救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小型船舶的拖带救助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协调好与遇险船的联系方式很重要。大多数小型船舶不配备遇险通信设备,一些渔船即使安装了渔业电台,但由于通信频率不同也无法直接与救助船建立联系,救助人员难以对遇险船状况,如拖力点强度、前导缆孔情况等等信息做充分了解,拖救方案和行动意图也难以传达到位,可以考虑传递一只便携式手提对讲机给遇险船使用,便于沟通。② 重点考虑系拖点的受力强度。小型船舶大多不具备高强度的带缆桩,渔船上一般为木质缆桩,往往难以承受大风浪中较大的拉力,拖缆琵琶头直接挂桩拖带一般是行不通的,要与被拖船充分沟通,并指导其完成船头的接拖围桩工作。可以选相对牢靠的锚机架底座或者捕鱼的吊具底座作为拖力点,如发觉其强度不够有可能被拖散时,应将其他缆桩用缆绳串接,将船头缆桩的受力分散到后部的其他缆桩(如图2、图3)。另外,拖缆受磨处最好用橡胶片或破布包扎,以防磨损。③ 大风浪拖带小型船舶,主拖缆要超过200m后方可起拖,起拖时须特别注意控制速度和拖力,运用微速、停车的反复操作控制两船间的相对速度不超过2节(建议),使拖缆逐渐缓慢拉紧、受力。接好拖时拖缆呈松弛状态,此时拖轮船速若过高,拖轮的冲量可能使拖缆瞬间拉力过大,造成拖缆崩断甚至导致小型船舶被拖翻的事故。④ 拖航过程中值班人员要密切关注拖缆和被拖船状况,晚上可以开扫海灯照住拖缆和被拖船,如果断缆要及时记下船位。同时要保持与被拖船的联系,了解被拖船拖力点的受力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关于新型救助装备的一些启示
当大风浪中船舶间不能靠泊、救助艇也不具备施放条件时,采用吊车配合救生吊篮从难船上转运人员是比较理想的救助手段,但是很多相对老旧的救助船舶(如“南海救159”)尚未配备,有一些救助船舶虽配备了救生吊篮,但在大风浪船体剧烈摇晃的环境下,一般的船用克令吊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部分救助船目前配置的海上救援装备还有待完善和更新,新型专业救助船舶上如能配备更为灵活的且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工况正常的机械化救助“手臂”,必将大大提高海上人员转运救助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