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姆·库哈斯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在中国,库哈斯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应该从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说起。不规则而充满变化的中国门字造型,正是库哈斯赋予CCTV的崭新形象。在西方建筑界,库哈斯是公认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大师,同时也是争议的代名词。库哈斯来到中国,再一次把争议带到中国。
从记者到建筑师
库哈斯1944年生于荷兰鹿特丹,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成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和渴望重建的人群中,一切都百废待兴,库哈斯的建筑敏感性也在那种背景下逐渐形成。
库哈斯最初的职业是记者。19岁开始,他在荷兰的《海牙邮报》负责“人、动物和东西”的闲话专栏,并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业余时间他会在和一群朋友组成的电影小组中从事电影剧本创作。
发生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68风暴”使雷姆·库哈斯从记者和剧作家转变为一个建筑师。虽然他的记者身份在“68风暴”之后便已告终结,但其记者本能却从未消失,他将记者对事件的本能关注带入了建筑。
一旦库哈斯感到有事发生,他身体上媒体器官就像摄像机、答录机、话筒一般反应极快地调节起来,迅速地进行记录、提炼、加工、合成、消化、咀嚼和反击。这种敏感度进入了建筑,就会变得很危险。而库哈斯选择将之作为他一生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他仍对建筑抱有的最后乐趣),他因此区别于所有其他建筑师。库哈斯是第一个有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炉的建筑师。他使建筑不再只是个容器,而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当记者的经历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或许出人意料,记者是少数可以让你完全对名气免疫的行业。记者的动力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而且必须具备快速寻找资讯,并加以浓缩的本领。”库哈斯曾说。
伊东丰雄说:“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雷姆是世界上唯一这种类型的建筑师。”记者和建筑师是库哈斯硬币的两个面,或者说是他的双重生活。
库哈斯说:“我乐意用记者的眼光来看。观察世界,观察我们的周边环境,然后选择一个更好的时机参与其中,这就是我要做的。”
此后,库哈斯途经伦敦的AA(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去大洋彼岸的纽约研究新世界。1975年,雷姆·库哈斯回到欧洲,和另外3个成员合伙开公司为别人进行建筑设计,取名为: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致力于高密度人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研究,即城市化问题的研究。1978年起,他将办公室逐步移至荷兰。“我喜欢鹿特丹。我们在这里一间便宜的办公室工作,偏远也没有什么可分心的。我们独立思考,或许可以说我们在建筑圈之外,我们不跟流行时尚。”库哈斯如此说。
走在时代最前端
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超现实主义等时代革命为雷姆·库哈斯的疯狂解构奏响前奏。前者对于欧洲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特殊的事件。
库哈斯的建筑生涯正始于那个关注革命和意识形态的年代,走入建筑学以后,库哈斯需要在自身工作的领域对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因素给予回应,不再是激情和乌托邦,从批判到变革之路早已错综复杂。而超现实主义则启发他获得了作品的思想方法与表现形式。
在库哈斯眼里,形式的美丑不是第一位的,对当地文化的捕捉解读乃至创造性的再操作是他的兴趣。他似乎总是走在潮流的前沿,他的“前进,再前进”的理论,和平庸扯不上半点关系。他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息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2000年,雷姆·库哈斯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在授奖仪式上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库哈斯在纽约学习建筑时,教导他的建筑师彼得·艾森曼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来这儿吗,库哈斯?”他库回答道:“不知道。”艾森曼说:“你是作为哥特式的野蛮元素来这儿的。”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库哈斯又开始对大都会的城市现象非常着迷,于是就诞生了《癫疯的纽约》一书。
半个世纪前柯布西埃在其著作《走向新建筑》中发起“新建筑运动”,半个世纪后,库哈斯借《癫疯的纽约》一书,开启“大都会建筑运动”。
和“新建筑运动”抹去一切“旧建筑”,消除一切真实痕迹,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不同,“大都会建筑”依赖于其所在的大都会既有的社会结构──使大都会得到它自己特有的建筑:“新建筑”消除了“拥挤文化”中的密度,使之变得平均而标准,秩序井然同时毫无生趣(如同法国导演塔蒂在《游乐时光》中所展现的现代化巴黎的城市景象),而“大都会建筑”则通过建筑链接了大都会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加剧了旧有事件之间的摩擦、碰撞、融合,使建筑本身成为城市某种程度上的中心,或者一个独立的“城中城”;在“新建筑”中,建筑控制了一切:办公是办公,购物是购物,住宅是住宅,稳定、对称而平衡,而在“大都会建筑”中,物质化的建筑不能控制什么,它只能诱导和催化,而真正的建筑则是其中自发自长(或凋谢)的内容,流变而不稳定,物质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这种内容的总体平衡,同时又加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传统颠覆者

在中国,库哈斯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应该从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说起。不规则而充满变化的中国门字造型,正是库哈斯赋予CCTV的崭新形象。虽然褒贬不一,但这幢230米高的大厦的的确确改写了世界建筑的历史,多年以来,“一柱冲天”的摩天楼样式被库哈斯所“颠覆”。 从2002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至今,库哈斯一共在中国参加了4项招标,都是响当当的大型项目——CCTV新楼、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新楼和广州歌剧院,其中两败两胜(广州歌剧院输给了老伙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国家博物馆的“浇筑”技术过于前卫未被通过),百分之五十的中标率,在建筑界相当少见。他的每一个设计提案都别出心裁,尤其是在公布了那个引起无数国内外口水大战的CCTV设计方案之后,现在大概成为中国最出名的荷兰人。
在西方建筑界,库哈斯是公认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大师,同时也是争议的代名词。在“城市理论”兴起的今天,在个性被无限讴歌的今天,库哈斯来到中国,再一次把争议带到中国。
库哈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在荷兰,他的作品被视为完全失败。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建筑设计的细节很差劲,而他认为根本没有细节可言,他拥有的是建筑的品质。他说:“没有金钱,无须细节;只要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在工作时寻求一些解决的途径,以避免、脱离或超越每一个传统的问题。面对目前荷兰的文化,这是我所能做的,因为他们完全拒绝投资和未来有关的任何事物。长期经历这样的约束,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们无法与其对抗,这不是说你往长远的未来看,就能找到人支持你或给你钱。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泡影。那种感觉就像只有在幻梦消失、认清事实后,你才可以把这些回应与策略都归纳出来一样。 ”

在库哈斯看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是你把我推向墙壁,我也同时在推你回去。这样的行为模式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会因为长期体验了文化中的脆弱、细微,而得到更多的动力和激励。
正是这种对当下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清醒认识和判断,让库哈斯创造出了一座座令人倍感刺激的建筑。库哈斯总是强调自己的建筑创作是基于逻辑和功能的,而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形式,但人们对库哈斯建筑的第一和最深刻的印象却往往来自于其超人想象的造型。这种回归建筑本质的功能先行与建成后的形式的冲击,所形成的有趣悖论,也许正是库哈斯成功的高妙手段。
作为传统的颠覆者,库哈斯亦是走在世界新现代建筑最前端的领军大师,他以对20世纪末全世界城市的发展形态和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入而精辟的研究,作为建筑设计创作源泉,因而每次出手都不凡,惊世骇俗的背后都在突显其天才的思辩和创造力以及超然而锐利的视野和超人的勤奋、激情。
从记者到建筑师
库哈斯1944年生于荷兰鹿特丹,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成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和渴望重建的人群中,一切都百废待兴,库哈斯的建筑敏感性也在那种背景下逐渐形成。
库哈斯最初的职业是记者。19岁开始,他在荷兰的《海牙邮报》负责“人、动物和东西”的闲话专栏,并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业余时间他会在和一群朋友组成的电影小组中从事电影剧本创作。
发生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68风暴”使雷姆·库哈斯从记者和剧作家转变为一个建筑师。虽然他的记者身份在“68风暴”之后便已告终结,但其记者本能却从未消失,他将记者对事件的本能关注带入了建筑。
一旦库哈斯感到有事发生,他身体上媒体器官就像摄像机、答录机、话筒一般反应极快地调节起来,迅速地进行记录、提炼、加工、合成、消化、咀嚼和反击。这种敏感度进入了建筑,就会变得很危险。而库哈斯选择将之作为他一生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他仍对建筑抱有的最后乐趣),他因此区别于所有其他建筑师。库哈斯是第一个有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炉的建筑师。他使建筑不再只是个容器,而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当记者的经历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或许出人意料,记者是少数可以让你完全对名气免疫的行业。记者的动力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而且必须具备快速寻找资讯,并加以浓缩的本领。”库哈斯曾说。
伊东丰雄说:“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雷姆是世界上唯一这种类型的建筑师。”记者和建筑师是库哈斯硬币的两个面,或者说是他的双重生活。
库哈斯说:“我乐意用记者的眼光来看。观察世界,观察我们的周边环境,然后选择一个更好的时机参与其中,这就是我要做的。”
此后,库哈斯途经伦敦的AA(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去大洋彼岸的纽约研究新世界。1975年,雷姆·库哈斯回到欧洲,和另外3个成员合伙开公司为别人进行建筑设计,取名为: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致力于高密度人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研究,即城市化问题的研究。1978年起,他将办公室逐步移至荷兰。“我喜欢鹿特丹。我们在这里一间便宜的办公室工作,偏远也没有什么可分心的。我们独立思考,或许可以说我们在建筑圈之外,我们不跟流行时尚。”库哈斯如此说。
走在时代最前端
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超现实主义等时代革命为雷姆·库哈斯的疯狂解构奏响前奏。前者对于欧洲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特殊的事件。
库哈斯的建筑生涯正始于那个关注革命和意识形态的年代,走入建筑学以后,库哈斯需要在自身工作的领域对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因素给予回应,不再是激情和乌托邦,从批判到变革之路早已错综复杂。而超现实主义则启发他获得了作品的思想方法与表现形式。
在库哈斯眼里,形式的美丑不是第一位的,对当地文化的捕捉解读乃至创造性的再操作是他的兴趣。他似乎总是走在潮流的前沿,他的“前进,再前进”的理论,和平庸扯不上半点关系。他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息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2000年,雷姆·库哈斯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在授奖仪式上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库哈斯在纽约学习建筑时,教导他的建筑师彼得·艾森曼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来这儿吗,库哈斯?”他库回答道:“不知道。”艾森曼说:“你是作为哥特式的野蛮元素来这儿的。”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库哈斯又开始对大都会的城市现象非常着迷,于是就诞生了《癫疯的纽约》一书。
半个世纪前柯布西埃在其著作《走向新建筑》中发起“新建筑运动”,半个世纪后,库哈斯借《癫疯的纽约》一书,开启“大都会建筑运动”。
和“新建筑运动”抹去一切“旧建筑”,消除一切真实痕迹,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不同,“大都会建筑”依赖于其所在的大都会既有的社会结构──使大都会得到它自己特有的建筑:“新建筑”消除了“拥挤文化”中的密度,使之变得平均而标准,秩序井然同时毫无生趣(如同法国导演塔蒂在《游乐时光》中所展现的现代化巴黎的城市景象),而“大都会建筑”则通过建筑链接了大都会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加剧了旧有事件之间的摩擦、碰撞、融合,使建筑本身成为城市某种程度上的中心,或者一个独立的“城中城”;在“新建筑”中,建筑控制了一切:办公是办公,购物是购物,住宅是住宅,稳定、对称而平衡,而在“大都会建筑”中,物质化的建筑不能控制什么,它只能诱导和催化,而真正的建筑则是其中自发自长(或凋谢)的内容,流变而不稳定,物质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这种内容的总体平衡,同时又加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传统颠覆者

在中国,库哈斯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应该从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说起。不规则而充满变化的中国门字造型,正是库哈斯赋予CCTV的崭新形象。虽然褒贬不一,但这幢230米高的大厦的的确确改写了世界建筑的历史,多年以来,“一柱冲天”的摩天楼样式被库哈斯所“颠覆”。 从2002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至今,库哈斯一共在中国参加了4项招标,都是响当当的大型项目——CCTV新楼、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新楼和广州歌剧院,其中两败两胜(广州歌剧院输给了老伙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国家博物馆的“浇筑”技术过于前卫未被通过),百分之五十的中标率,在建筑界相当少见。他的每一个设计提案都别出心裁,尤其是在公布了那个引起无数国内外口水大战的CCTV设计方案之后,现在大概成为中国最出名的荷兰人。
在西方建筑界,库哈斯是公认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大师,同时也是争议的代名词。在“城市理论”兴起的今天,在个性被无限讴歌的今天,库哈斯来到中国,再一次把争议带到中国。
库哈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在荷兰,他的作品被视为完全失败。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建筑设计的细节很差劲,而他认为根本没有细节可言,他拥有的是建筑的品质。他说:“没有金钱,无须细节;只要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在工作时寻求一些解决的途径,以避免、脱离或超越每一个传统的问题。面对目前荷兰的文化,这是我所能做的,因为他们完全拒绝投资和未来有关的任何事物。长期经历这样的约束,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们无法与其对抗,这不是说你往长远的未来看,就能找到人支持你或给你钱。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泡影。那种感觉就像只有在幻梦消失、认清事实后,你才可以把这些回应与策略都归纳出来一样。 ”

在库哈斯看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是你把我推向墙壁,我也同时在推你回去。这样的行为模式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会因为长期体验了文化中的脆弱、细微,而得到更多的动力和激励。
正是这种对当下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清醒认识和判断,让库哈斯创造出了一座座令人倍感刺激的建筑。库哈斯总是强调自己的建筑创作是基于逻辑和功能的,而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形式,但人们对库哈斯建筑的第一和最深刻的印象却往往来自于其超人想象的造型。这种回归建筑本质的功能先行与建成后的形式的冲击,所形成的有趣悖论,也许正是库哈斯成功的高妙手段。
作为传统的颠覆者,库哈斯亦是走在世界新现代建筑最前端的领军大师,他以对20世纪末全世界城市的发展形态和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入而精辟的研究,作为建筑设计创作源泉,因而每次出手都不凡,惊世骇俗的背后都在突显其天才的思辩和创造力以及超然而锐利的视野和超人的勤奋、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