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实践

来源 :湿地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研究。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框架为“创建天福湿地自然学校—制定自然学校发展策略—设计自然教育方案”,设计了一套“4个主题5个类型”的自然教育课程。该套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天福湿地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其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为全国各地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其他文献
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提升,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育人方法,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培养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应重视提升对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应用翻译工作坊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翻译前、翻译中、翻译后的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
云南昆明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湖滨带是滇池湖滨带中最具生态修复价值与推进滇池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调查分析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湖滨带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湖滨带长10.65 km,分为退塘型(2.85 km)、滩地型(3.21 km)、房基型(1.00 km)、堤防型(1.30 km)和自然山地型(2.29 km)5种类型。根据捞鱼河湖滨带现状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沉水、沉水—浮叶、挺水、湿生及陆生植物群落配置方案,为环滇池流域与其它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