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5G加持的智能制造工厂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制造工厂已经不再是图纸上的符号,而是越来越多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麦肯锡指出,数字化制造技术将会改变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研发、供应链、工厂运营到营销、销售和服务。设计师、管理者、员工、消费者以及工业实物资产之间的数字化链接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并彻底刷新制造业的版图。
  其中,5G凭借低时延、高速率、高可靠等多种优势,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爱立信南京工厂,5G创新应用在真实生产场景中落地,呈现出智能制造的真实模样。
  5G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种连接要求,为设备连接与数据传输提供支撑,爱立信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组合,包括企业专网、物联网加速器、网络切片和编排、爱立信企业核心网等多种企业网络应用与服务。
  爱立信中国总裁赵钧陶表示:“随着5G商用的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时代已经到来。爱立信不仅拥有强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组合,而且已经携手全球领先企业在各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和经验,致力于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伙伴。”

5G加持的智能制造工厂


  1992年,爱立信第一家中国工厂在南京落成,如今这座工厂主要生产5G和4G无线技术产品。2018年,爱立信宣布投资5亿瑞典克朗(约4亿元人民币),对南京工厂进行升级改造,此举不仅是对自家工厂的智能升级,更是为了展示出5G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景。
  爱立信中国供应业务负责人、爱立信南京工厂总裁夏珞特表示,爱立信南京工厂面临的挑战是生产的复杂性日益提高,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并适应更频繁的产品更换。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爱立信制定的智能制造战略,聚焦于数据驱动,包括将工厂中的多个设备终端进行连接,采集各种数据,同时实现实时模块化、自动化。
  “要支持和实现智能制造战略,我们需要网络的低延时,需要灵活和模块化的生产流程,需要稳定性,需要大量使用海量数据的能力。爱立信南京工厂搭建的5G专网,将助力我们实现成为认证灯塔工厂的愿景,同时能够满足客户对爱立信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的要求。”夏珞特说。
  目前,爱立信南京工厂已经上线多种5G應用,包括AR远程专家指导/培训和质检、视频监控、无人机盘库、工控机、AGV调度系统、环境监控、装配拧紧监控、机器视觉导引装配、智能线阵扫描和叉车信息化等,广泛覆盖各个领域,助力工厂数字化转型。
  · 5G AGV调度系统用专网取代Wi-Fi,可以大幅减少掉线率,调度系统转移到边缘云后也便于远程维修和升级,将AGV设备综合效率提升5%,提高生产效率。
  · 5G无人机盘库采用小型5G无人机自动定期盘点物料,通过无人机上的摄像头扫描数据,经由5G自动回传生成报告,可提高库存盘点效率50倍以上,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库存差异。
  · 5G智能线阵扫描,解决了在表面贴装生产线的生产换型、多码追溯、印制电路板背面质量检验等运营痛点及盲点。实现了读码工作的0换型时间,0操作时间,以及背面器件质量检测0的突破。
  · 5G AR质检,解决了在产品发货前,产品外观检验完全依靠人眼导致的检验工作高负荷,检验过程低可靠,检验结果有疏漏等质量管控痛点。实现了基于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检验工作标准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检验过程高度灵活,及检验结果高度可靠的质检工作数字化。

5G智能制造前景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智能制造更大的可能性,客观带动了AR、远程操作、视觉识别等相关工具与技术的发展,自主无人搬运车(AGV)、行动机器人(AMR)等运输机器减少了接触风险,5G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开始升温。
  中国工业历经起伏,5G技术上的领先能否转化为制造业的商业成功,缩小我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这正是业界内外对于5G的关注焦点。
  以爱立信南京工厂为例,爱立信早在2016年即开始研究,2017年逐步向市场推出一些应用场景,至今5G网络覆盖了一半生产区域,包括生产库房等,实现了十几个不同的应用场景的开发。
  据了解,爱立信明年的计划是要进一步深挖场景,实现1000个实际终端的连接。爱立信工厂是非常典型的离散装配制造行业,其面临的挑战和其他企业非常类似,多品种、小批量、频繁的切换,对生产的灵活度要求非常高,所以爱立信的5G实践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工厂。
  此外,爱立信南京工厂还在5G专网部署、接入IoT平台和革新传统企业网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
  5G专网取代了Wi-Fi和有线网络后,将显著简化网络结构,降低部署成本,提高效率和网络灵活性。针对工厂、办公室和研发部门等不同的网络环境,以往需要单独建网的情况,以5G专网设施为基础,通过切片就可以划分不同的网络环境,分别接入到IIoT平台,并通过5G无线技术与海量设备相连接。
  根据爱立信评估,部署以5G为代表的工业4.0解决方案,五年平均能节省约8.5%的营运成本,而且随着应用的深入,效益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工信部前部长苗圩曾表示,5G的应用场景中约20%是To C,80%是To B,“除了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交互,信息、通讯之外,5G更大的应用还是在物联网,在工业互联网”。
  B端市场成功了,5G才是真正的成功,未来,5G将在制造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在各行各业生产和办公环境中的广泛应用,组织的信息安全面临着边界模糊、环境复杂、威胁多样化等挑战,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网络安全行业进行结合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风格就是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买,因为他不相信别的厂商,而且我们又比较贵,除非你做的特别出色。”说这话的人是微步在线联合创始人李秋石。  作为网络安全领域新贵,微步在线的客户能拿下腾讯这样的大客户,其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自身的
我们已经不可能关上网络的潘多拉魔盒,网络安全专家们能做的,只有尽早预判,并且做出更趋合理的响应。  潘多拉的魔盒早已打开,只要还有利益的诱惑,网络攻击的宽度就会和生命的长度一样,永远潜伏在我们身边。  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最近5年内,安全泄露事件增长67%,2018年网络犯罪攻击造成的损失达到1300亿美元,平均攻击识别时间增加至197天,平均攻击修复时间增加至69天。可以看到,由于安全问题,企
颠覆、破坏(先是数字化颠覆,现在是疫情之后的业务破坏)已成为常态,而不是例外,因此眼下成为企业组织重新评估其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及核心竞争力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虽然转型常常被认为是一次性改变,但这个过程从来不会真正结束,企业组织需要打造让自己可以持续转型的能力。拥有这种固有敏捷性的组织会对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已经拥有快速走向下一个障碍或下一个终点线的适应能力——类似百米短跑中第一个起跑,甚至一开始
如果您认为2017年是数据泄露事件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那不妨等到2018年再说。信息安全论坛(ISF)是一家专注于网络安全和信息风险管理的全球性独立信息安全机构,它预测2018年数据泄露事件的数量和影响都会大增,这在很大程度要归咎于企业将要面临的五个重大的全球性安全威胁。  ISF总经理Steve Durbin说:“信息安全威胁的范围之广,扩展之快,正在危及当今最可信任企业的诚信和声誉。2018年
在全球范围内,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物联网(IoT)数据,试图更好地监控和诊断运营问题并预测维护需求。事实上,到2025年,全球数据库中创建的实时数据将超过25%,而实时IoT數据将占到其中的95%以上。  随着IoT数据的快速增长,工业工程师和分析师们常常对由不同工业控制系统和感应器产生的庞大机器数据感到无所适从。  Splunk公司 IoT 产品营销和商业分析总监 Seema Haji在接受本报记
相比往年,今年戴尔集团的科技峰会主题似乎不那么好确定。因为,今年戴尔有太多想说的话题和成果分享。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如此谈到:现在是AI时代,人和机器的协作是戴尔不得不说的话题;同时,从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企业都需要多云战略,这也是不得不谈的话题;此外,从核心到边缘计算,戴尔又有许多软件定义的新解决方案,这里包含了众多行业的应用场景。戴尔同样想把这样新成果与伙伴们
“北洋”最初是一个地域概念。1861年,清政府根据地域管辖范围,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1895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被人们称为北洋势力,“北洋”成为李鸿章的代名词。此后袁世凯继任期间,结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北洋”、“北洋势力”遂被确指为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民国建立后,北洋人物自称为“北洋派”。1918—1919年间,梁启超、孙中山、李
1910年10月初,上海公共租界发现鼠疫病例,由于“不卫生”的华人被视为疾病蔓延的温床,外人市政当局采取了带有明显种族偏见的检疫措施,华洋关系骤然紧张,引发了多起华人下层民众的街头骚动。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华人精英提出自主检疫的主张,与外人进行协调和谈判,同时努力说服普通民众和平抗争,迫使外人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在此后的检疫和救治过程中,华人精英一丝不苟,普通民众主动配合,不但让外人刮目相看,
[摘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治上趋于保守。在大的社会气候不利于妇女地位改善的十年里,就业妇女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升。具体表现在: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职业领域的扩大,人们对待女性就业的观念开始发生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业妇女,地位  [中图分类号]K1 K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2—0067—0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摘要]大业五年(605年)发生的隋炀帝西巡途中的“大斗拔谷事件”,长期以来一直令人困惑不解。本文在对相关史料进行全面地分析,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揭示了这一灾难事件的真相,并用新材料对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补正。  [关键词]隋炀帝,西巡,大斗拔谷,河西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27—05    大业五年(6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