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縱观西方发达国家,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乱”似乎成了它们的常态。
用新华社的述评来说,其表现为——
强权横行之乱:美国大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在全球挑起经贸摩擦、肆意干涉他国事务,干扰全球价值链,导致市场情绪频繁波动,地区动荡此起彼伏;
社会撕裂之乱:在法国,从“黄马甲”运动到“全国大罢工”,人们看到西方社会民意分裂、难以聚力前行的最新样本;
以及经济失速之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创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不确定性”成为多国发展面临的“通病”。
2019年的西方世界,舍“乱”其谁!
从“脱欧”成“拖欧”
英国“脱欧”僵局已持续3年有余。2019年,英国“脱欧”进程也仍是在重重阻碍中艰难推进,经过再三“爽约”后,直到年底才出现了转机。
而因为“脱欧”引发的英国政坛这一年的撕裂也吸足了世界的眼球。
“我很遗憾,没能带领英国完成脱欧。担任首相是我的荣幸,我将很快离开这份一直引以为傲的工作,感谢让我有这个机会为我热爱的国家服务。”2019年5月,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哽咽着念完辞职声明的最后一句。
随着脱欧协议屡遭英国议会下院否决,加上对外无力摆脱僵局和内部又遭遇逼宫等多种因素逼迫下,这位英国历史上继“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首相不得不选择黯然辞职。发表声明的当天,梅姨转身离去的背影显得有些落寞。
只是,梅姨的提前离场,也未能帮助英国摆脱“脱欧”僵局。咄咄逼人的鲍里斯·约翰逊出任英国首相和保守党领袖后,英国政局仍是乱象一片——朝野各党在英国脱欧等内政外交问题上立场对立,纷争激烈,约翰逊在破例暂停议会活动仍未能达成目的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在英国严寒的冬天里提前举行大选的非常手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2月13日,英国大选结果正式出炉,保守党打了“完美一仗”,最终获得363个席位,确保了议会多数(总计650席),赢得自1987年撒切尔夫人以来最大的胜利,而工党则遭遇了1935年以来的最大败绩,工党领袖科尔宾随即宣布辞职。
夺得新议会主导权的约翰逊,为了避免脱欧进程再次“横生枝节”,以“雷厉风行”之姿于一周后又向议会提交了新推出的《脱欧协议法案》,并以124票的结果大胜通过。这意味着约翰逊此前和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正式进入立法程序,最终成为法律基本已是“板上钉钉”。

根据这份法案,英国将在2020年1月31日离开欧盟,之后将迎来为期1年的脱欧过渡期,而过渡期必须在2020年12月31日23点结束,任何形式的延期即是违法,即便代价是“硬脱欧”。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和欧盟仍需在未来12个月内达成贸易协议,否则依旧面临无协议脱欧的可能。
虽然约翰逊赢得了绝对多数,但一连串的政治恶斗,让英国政治分裂、民意分化,经济停滞不前。未来英国的脱欧之路仍将艰难曲折,而苏格兰的闹独立和北爱尔兰的暗流涌动,给英国的政治稳定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对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致辞中,罕见地表示2019年是“坎坷”的一年,敦促“因脱欧问题而四分五裂”的英国“摆脱过去的分歧”,呼吁全体国民共同向前。
英国之外,欧洲也是麻烦重重。
以法国为例。2018年11月以来,巴黎等城市民众每周六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上调燃油税导致油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随着一些极左、极右阵营和暴力团伙成员加入,示威频繁升级为骚乱。一些反对者还要求总统马克龙辞职,政府必须对法国经济和政治做“更深层次的改变”。
时至今日,“黄马甲”游行示威仍在法国多个城市举行。持续一年多的“黄马甲”运动未能帮助法国社会达成共识,最终走向仍不明朗。法国政府为平息“黄马甲”运动绞尽脑汁但应对举措饱受质疑。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法国社会继续在艰难寻求解决之道。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法国政府退休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政府与工会矛盾逐渐激化。去年12月5日,法国爆发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游行,超过70个城市发生反对政府退休制度改革的游行示威,游行总人数超过80万人,导致交通几乎全面瘫痪。12月9日,工会发起第二轮向政府施压行动,再次爆发全国跨行业大罢工,巴黎交通几乎完全瘫痪。
可以说,分离主义在欧洲多国都有抬头之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阻力;欧洲还面对着难民危机、经济问题、民粹主义等诸多压力叠加。

“美国优先”成“美国独行”
不过,在2019年的世界政局社会动荡中,最具讽刺意义和备受关注的还要数美国的波澜起伏。
高举“美国优先”、发誓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四处出击,对世界各国频频挥舞经济制裁和关税的大棒,自以为成了美国近代史上“最了不起”的总统,并决意要连任下去,但特朗普从2019年年初起就频频遭遇政治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