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字算是画家评画家了,其实我越来越发现画家与画家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大,画家之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感觉在当今已经变得十分多元,由此也丰富了人们的多元化审美趣味。回忆我过去(80年代末)习画过程中所遇到的老师大多都强调构图、造型,比例、明暗等等,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逐渐影响到创作并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失去对绘画本身的一种敏锐感,这种观念早年影响过我的思想和绘画,当然作为基础训练一定是必要的,只是同时或许会因为这种训练而丧失掉本真的可贵因子。这几年看着罗一兰绘画的快速成长,使我领略了另外一种率性单纯、全然不同的绘画与审美。
罗一兰的大学时代,她在班里不是老师喜欢的那种,对周到细致的素描没有太多的耐性,对于色彩却表现出特别的兴致,她常常离开教室在自己的房间里随心所欲地画一些小幅作品,那时我已看到了她笔下小幅油画呈现出的一种自由率真富有拙趣的艺术趣味,这种审美趣味显然不是从她的老师那里得到的,而是源于她自身的感觉和气质,我开始意识到对于这样可贵的东西只能加以鼓励和引导,而绝不可以用传统的写实标准进行干涉。果然,这种可贵的火苗在她毕业之后很快在不断地成长,下笔依旧是那股子率真、大胆,画布幅面却越来越大了,构图更加饱满,肆意张扬的花与叶,随意并置的色彩,画面充盈着女性的温馨与浪漫。同类色和对比色产生的和谐与不和谐时常带给人视觉上的惊奇,成熟中带着稚嫩,稚嫩中有显露着成熟,一些不经意的色彩甚至有种异国情调。用“专业”的眼光我们会发现罗桦昊的绘画完全没有了素描和透视的关系,由此我们会联想到马蒂斯、杜布菲等等大师,但又决不是步大师后尘的产物(她当初信手涂抹时还不了解这些大师),让我惊讶和感到庆幸的是,她第一次接触油画颜料开始就没有受到任何不良教条的负面影响,画面顺理成章地成熟起来,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还真像她自在任性的性格。
这位清丽的苏州都市女孩儿无疑是幸运的,生于八十年代的她有着优越的社会环境,在家中她是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聪颖美丽的少女,婚后又有丈夫的万般宠爱,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纯真率直的个性,生活中的她似乎天天都很充实快乐:逛街,画画,上网,鲜花。由此,我们在她的花季系列中感受到的是明媚的,温暖的,随性的,在那率性的涂抹中折射出的正是女画家本人的快乐心语与花开季节的美丽,画如其人。
或许人们在罗一兰的画中没有看到精微的技艺,也不曾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所以我想她的画应该是关于生活的,而不是关于社会的。今天的社会面临多种问题,人们承载着多种压力,我想有许多人希望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愉悦与美好,难道人们会拒绝单纯温馨的美好感觉吗。
罗一兰的大学时代,她在班里不是老师喜欢的那种,对周到细致的素描没有太多的耐性,对于色彩却表现出特别的兴致,她常常离开教室在自己的房间里随心所欲地画一些小幅作品,那时我已看到了她笔下小幅油画呈现出的一种自由率真富有拙趣的艺术趣味,这种审美趣味显然不是从她的老师那里得到的,而是源于她自身的感觉和气质,我开始意识到对于这样可贵的东西只能加以鼓励和引导,而绝不可以用传统的写实标准进行干涉。果然,这种可贵的火苗在她毕业之后很快在不断地成长,下笔依旧是那股子率真、大胆,画布幅面却越来越大了,构图更加饱满,肆意张扬的花与叶,随意并置的色彩,画面充盈着女性的温馨与浪漫。同类色和对比色产生的和谐与不和谐时常带给人视觉上的惊奇,成熟中带着稚嫩,稚嫩中有显露着成熟,一些不经意的色彩甚至有种异国情调。用“专业”的眼光我们会发现罗桦昊的绘画完全没有了素描和透视的关系,由此我们会联想到马蒂斯、杜布菲等等大师,但又决不是步大师后尘的产物(她当初信手涂抹时还不了解这些大师),让我惊讶和感到庆幸的是,她第一次接触油画颜料开始就没有受到任何不良教条的负面影响,画面顺理成章地成熟起来,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还真像她自在任性的性格。
这位清丽的苏州都市女孩儿无疑是幸运的,生于八十年代的她有着优越的社会环境,在家中她是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聪颖美丽的少女,婚后又有丈夫的万般宠爱,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纯真率直的个性,生活中的她似乎天天都很充实快乐:逛街,画画,上网,鲜花。由此,我们在她的花季系列中感受到的是明媚的,温暖的,随性的,在那率性的涂抹中折射出的正是女画家本人的快乐心语与花开季节的美丽,画如其人。
或许人们在罗一兰的画中没有看到精微的技艺,也不曾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所以我想她的画应该是关于生活的,而不是关于社会的。今天的社会面临多种问题,人们承载着多种压力,我想有许多人希望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愉悦与美好,难道人们会拒绝单纯温馨的美好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