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还有另一种“精彩” ———“学生解题的错误” 正确对待错误,分析原因,有效控制,好好利用资源。
关键词:学生; 解题; 错误 ;教学的精彩
内容: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新的迸发……这些“精彩的故事”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我们所容易忽略的是另一种“精彩”———“学生解题的错误”,他也同样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一概否定,简单应付,对错误资源利用不够,导致学生害怕出错,对错误缺乏反思创新,在这提醒师生正确对待错误,好好利用资源。
一、解题错误的成因浅析
1.对概念或基本的数学事实缺乏准确理解
数学概念是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如果把正确理解概念作为“第一个台阶”,那么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可以说是“第二个台阶”。从反馈情况来看,概念理解不准确往往是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以下几个例子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的错误理解或因概念、法则含糊不清而犯的错误:
例1:-a5的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
错误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正确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2 忽视式子成立的条件
已知 y zx=z xy=x yz=k ,求 k 的值.
解:由条件,运用等比性质得:
(y z) (z x) (x y)x y z=k∴ k=2
这里在运用等比性质时,忽视了x y z≠0条件,而产生漏解错误.事实上,x y z=0时,k=-1.
3忽视特殊情况
例:k为何值时,(k-1)x2-(k-1)x 1> 0 对于任何实数x恒成立?
解:要使原不等式对任何实数x恒成立,须
k-1> 0
△=(k-1)2-4(k-1)< 0
解得 1 这里,学生忽视了特例k=1时的情况,正确答案是 1≤k< 5
4.公式理解不透以致错用
对于各种运算法则很多学生只记忆,缺乏对算理的真正理解,导致运算错误,且难以纠正,已成为“数学牛皮癣”。统计显示,出现(x-2)2=x2-4及(3x 4y)2=9x2 16y2这样的运算错误人很多。又如:分解因式:9x2-4y2
误解:原式=(9x 4y)(9x-4y)
分析:对平方差公式a2-b2=(a b)(a-b)中a、b未理解其含义。公式中的a、b应分别为3x和2y。
正解:原式=(3x 2y)(3x-2y)
5忽视隐含条件
例:若5m3x-1和7mx-3是同类项,求 x .
解:根据同类项的意义,有3x-1=x-3, 解得x=-1.
学生往往解到此了事,认为答案已求出.实际上应该反思一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应进行检验.事实上,当x=-1时,则3x-1=x-3= -4,这样5m-4与7m-4显然与同类项的定义不符,5m3x-1和7mx-3不是整式.因此就不能有同类项的说法.可见,有时在求得答案后对其结论进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6 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例7:某人乘船由A地顺流而下到B地,然后又逆流而上到C地,共乘船4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若A、C两地相距1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如上图所示,设A、B两地的距离为x公里,根据题意得:
x7.5 2.5 x-107.5-2.5=4
解得x=20(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为20千米.
这里,学生是在默认C地位于A、B两地之间的条件下来解题,遗漏了符合题意的另一情形,即C地位于A地上游,故还应补充当C地在A地上游时,则:
x7.5 2.5 x 107.5-2.5=4解得x=203(千米)
答:综上,A、B两地间的距离为20千米或203千米。
二、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書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解题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鸡笼中学421100)
关键词:学生; 解题; 错误 ;教学的精彩
内容: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新的迸发……这些“精彩的故事”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我们所容易忽略的是另一种“精彩”———“学生解题的错误”,他也同样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一概否定,简单应付,对错误资源利用不够,导致学生害怕出错,对错误缺乏反思创新,在这提醒师生正确对待错误,好好利用资源。
一、解题错误的成因浅析
1.对概念或基本的数学事实缺乏准确理解
数学概念是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如果把正确理解概念作为“第一个台阶”,那么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可以说是“第二个台阶”。从反馈情况来看,概念理解不准确往往是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以下几个例子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的错误理解或因概念、法则含糊不清而犯的错误:
例1:-a5的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
错误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正确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2 忽视式子成立的条件
已知 y zx=z xy=x yz=k ,求 k 的值.
解:由条件,运用等比性质得:
(y z) (z x) (x y)x y z=k∴ k=2
这里在运用等比性质时,忽视了x y z≠0条件,而产生漏解错误.事实上,x y z=0时,k=-1.
3忽视特殊情况
例:k为何值时,(k-1)x2-(k-1)x 1> 0 对于任何实数x恒成立?
解:要使原不等式对任何实数x恒成立,须
k-1> 0
△=(k-1)2-4(k-1)< 0
解得 1
4.公式理解不透以致错用
对于各种运算法则很多学生只记忆,缺乏对算理的真正理解,导致运算错误,且难以纠正,已成为“数学牛皮癣”。统计显示,出现(x-2)2=x2-4及(3x 4y)2=9x2 16y2这样的运算错误人很多。又如:分解因式:9x2-4y2
误解:原式=(9x 4y)(9x-4y)
分析:对平方差公式a2-b2=(a b)(a-b)中a、b未理解其含义。公式中的a、b应分别为3x和2y。
正解:原式=(3x 2y)(3x-2y)
5忽视隐含条件
例:若5m3x-1和7mx-3是同类项,求 x .
解:根据同类项的意义,有3x-1=x-3, 解得x=-1.
学生往往解到此了事,认为答案已求出.实际上应该反思一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应进行检验.事实上,当x=-1时,则3x-1=x-3= -4,这样5m-4与7m-4显然与同类项的定义不符,5m3x-1和7mx-3不是整式.因此就不能有同类项的说法.可见,有时在求得答案后对其结论进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6 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例7:某人乘船由A地顺流而下到B地,然后又逆流而上到C地,共乘船4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若A、C两地相距1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如上图所示,设A、B两地的距离为x公里,根据题意得:
x7.5 2.5 x-107.5-2.5=4
解得x=20(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为20千米.
这里,学生是在默认C地位于A、B两地之间的条件下来解题,遗漏了符合题意的另一情形,即C地位于A地上游,故还应补充当C地在A地上游时,则:
x7.5 2.5 x 107.5-2.5=4解得x=203(千米)
答:综上,A、B两地间的距离为20千米或203千米。
二、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書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解题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鸡笼中学4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