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铁凝,作家,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作品选读】
文学是灯
铁 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当时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成“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是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在我的青春期这就是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种了四年小麦和棉花。生活是艰苦的,但是和政治火药味儿浓烈的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节奏还是显出了它的松散与平和。
中国乡村是我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到达乡村之后接触最多的是和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女孩子。每天的劳动甚至整夜的浇灌庄稼,我都和她们在一起。对我来说,最初的劳动实在是艰苦的,我一方面豪迈地实践着,又带着一点自我怜惜的、做作的心情。所以,当我在日记里写到在村子里的玉米地过18岁生日时,手上磨出了12个血泡,我有一种炫耀感。那日记的话外音仿佛在不停地说:你看我多肯吃苦啊!我不仅在日记里炫耀我的血泡,也在庄稼地里向那些村里的女孩子们展览。其中一个叫素英的捧住我的手,看着那些血泡,她忽然就哭了。她说这活儿本来就不该你们来干的啊,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干的活儿啊。她和我非亲非故,她却哭着,说着一些朴素的话,没有一点怨毒之心。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乡村少女把我的不自然的、不朴素的、炫耀的心抚平了,压下去了。是她们接纳了我,成全了我在乡村,或者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我还想起了我尊敬的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本刊有删节)
超级链接
我的同事铁凝
刘小放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是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作家,曾是我所供职的河北作协主席。那时,我与铁凝共居一城,并在同一部门工作了近两载,用她的话说我们是老同事了。
铁凝身材匀称、清爽干练,什么时候见她都生气勃勃,脸上永远洋溢着春天的明媚和晴朗,从没有沉重和忧郁。问她怎么修炼的这股精神,她坦然一笑:要把轻松愉快的情绪带给别人,也让自己永远健康愉快。她的这种“愉快精神”常感染着同事们。
铁凝天生有一双乌亮的眼睛,一双出奇精神的眼睛,闪现着她的聪慧与才智,也闪现着她心灵的深邃与美丽。有一年,谌容和铁凝去领文学奖,同住一室,她总是望着铁凝的眼睛,端详了又端详,以为她粘了长长的假睫毛。她亲自看着铁凝在盥洗室洗脸并验证一切为真时,不由地赞叹不已,连连称奇。
铁凝的眼睛确实非同一般,她善于在凡俗的生活中,发现新,发现美,那是文学之新,文学之美。铁凝高中毕业后就下乡插队,华北平原朴厚的土地给了她文学的气度和情感的美质。铁凝虽生在大城市,但她非常热爱亲近燕赵大地的土地和农民,后来她写了一系列反映平原、山区的小说、散文,也是她文学中最为苍朴醇厚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使她一举成名。这是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富有诗性的纯净的小说。老编辑家崔道怡在一次文学会议上真诚地说:“新时期以来,我可以选出十篇自己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在这十篇中要让我再选出最喜欢的一篇,那就是《哦,香雪》。”
铁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几乎每年都有力作问世,曾三次获得全国短篇、中篇小说奖,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品已有十几种文字译介到国外。无疑,铁凝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最有活力,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铁凝对文学是执著的,敬畏的。她始终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始终脚踏着泥土。她的眼睛既关注都市,也关注山野。她几乎每年都去挂过职的太行山区,看看那里的干部百姓,呼吸呼吸民间气息,她的眼睛总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现那些迷人的“秀色”。
铁凝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从来不摆名人架子,有乡下的文学青年来求见,她总是热情接待,有时还将签名书相赠。铁凝重情义,文友有困难总千方百计给予帮助。作家贾大山英年早逝,铁凝亲自筹划,出版了《贾大山小说集》,并写了感人的序言。一位评论家的孩子患重病住院,铁凝把一笔数目不菲的稿费交给我,让我转赠给他。对老作家徐光耀,铁凝有着特殊的“师生”之谊,一年秋天,白洋淀乡亲给铁凝送来当地的活蟹,她立即转送给老师徐光耀。
在工作、创作的余暇,铁凝也爱吃、爱玩儿,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我随她南下邯郸,东去沧州,观磁窑,下矿井。在邯郸,为观赏一位老收藏家的收藏,那一天,我们一直看到10点,老收藏家见铁凝老盯着一件陶俑,就慷慨地拿出来赠予她,铁凝当时惊喜地“啊”了一声,差点跳了起来。那是一件半裸的北朝时期的女陶俑,造型很奇特。铁凝非常喜欢,回来的路上还说,要不是怕碰坏了这个物件,真想拥抱一下那位老人家。
单位有个传统,就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不称呼官衔,而直呼其名。我比铁凝年长,又直接受她的领导,工作中有失误,她也毫不客气地批评。我接受批评的诚恳态度,竟令铁凝感动。她说:“小放,你性格好,可以长寿。”我说:“那我就一往无前地活着。”
闲暇之余,我无意中喜好上了书法,常自不量力地涂鸦,并展示在办公室。铁凝见了说:“小放,你一定要搞书法展。”我想“书法展”一定要办,我还要特意请铁凝来剪彩,也为自己“光荣”退休画上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句号。
铁凝,作家,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作品选读】
文学是灯
铁 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当时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成“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是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在我的青春期这就是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种了四年小麦和棉花。生活是艰苦的,但是和政治火药味儿浓烈的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节奏还是显出了它的松散与平和。
中国乡村是我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到达乡村之后接触最多的是和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女孩子。每天的劳动甚至整夜的浇灌庄稼,我都和她们在一起。对我来说,最初的劳动实在是艰苦的,我一方面豪迈地实践着,又带着一点自我怜惜的、做作的心情。所以,当我在日记里写到在村子里的玉米地过18岁生日时,手上磨出了12个血泡,我有一种炫耀感。那日记的话外音仿佛在不停地说:你看我多肯吃苦啊!我不仅在日记里炫耀我的血泡,也在庄稼地里向那些村里的女孩子们展览。其中一个叫素英的捧住我的手,看着那些血泡,她忽然就哭了。她说这活儿本来就不该你们来干的啊,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干的活儿啊。她和我非亲非故,她却哭着,说着一些朴素的话,没有一点怨毒之心。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乡村少女把我的不自然的、不朴素的、炫耀的心抚平了,压下去了。是她们接纳了我,成全了我在乡村,或者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我还想起了我尊敬的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本刊有删节)
超级链接
我的同事铁凝
刘小放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是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作家,曾是我所供职的河北作协主席。那时,我与铁凝共居一城,并在同一部门工作了近两载,用她的话说我们是老同事了。
铁凝身材匀称、清爽干练,什么时候见她都生气勃勃,脸上永远洋溢着春天的明媚和晴朗,从没有沉重和忧郁。问她怎么修炼的这股精神,她坦然一笑:要把轻松愉快的情绪带给别人,也让自己永远健康愉快。她的这种“愉快精神”常感染着同事们。
铁凝天生有一双乌亮的眼睛,一双出奇精神的眼睛,闪现着她的聪慧与才智,也闪现着她心灵的深邃与美丽。有一年,谌容和铁凝去领文学奖,同住一室,她总是望着铁凝的眼睛,端详了又端详,以为她粘了长长的假睫毛。她亲自看着铁凝在盥洗室洗脸并验证一切为真时,不由地赞叹不已,连连称奇。
铁凝的眼睛确实非同一般,她善于在凡俗的生活中,发现新,发现美,那是文学之新,文学之美。铁凝高中毕业后就下乡插队,华北平原朴厚的土地给了她文学的气度和情感的美质。铁凝虽生在大城市,但她非常热爱亲近燕赵大地的土地和农民,后来她写了一系列反映平原、山区的小说、散文,也是她文学中最为苍朴醇厚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使她一举成名。这是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富有诗性的纯净的小说。老编辑家崔道怡在一次文学会议上真诚地说:“新时期以来,我可以选出十篇自己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在这十篇中要让我再选出最喜欢的一篇,那就是《哦,香雪》。”
铁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几乎每年都有力作问世,曾三次获得全国短篇、中篇小说奖,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品已有十几种文字译介到国外。无疑,铁凝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最有活力,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铁凝对文学是执著的,敬畏的。她始终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始终脚踏着泥土。她的眼睛既关注都市,也关注山野。她几乎每年都去挂过职的太行山区,看看那里的干部百姓,呼吸呼吸民间气息,她的眼睛总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现那些迷人的“秀色”。
铁凝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从来不摆名人架子,有乡下的文学青年来求见,她总是热情接待,有时还将签名书相赠。铁凝重情义,文友有困难总千方百计给予帮助。作家贾大山英年早逝,铁凝亲自筹划,出版了《贾大山小说集》,并写了感人的序言。一位评论家的孩子患重病住院,铁凝把一笔数目不菲的稿费交给我,让我转赠给他。对老作家徐光耀,铁凝有着特殊的“师生”之谊,一年秋天,白洋淀乡亲给铁凝送来当地的活蟹,她立即转送给老师徐光耀。
在工作、创作的余暇,铁凝也爱吃、爱玩儿,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我随她南下邯郸,东去沧州,观磁窑,下矿井。在邯郸,为观赏一位老收藏家的收藏,那一天,我们一直看到10点,老收藏家见铁凝老盯着一件陶俑,就慷慨地拿出来赠予她,铁凝当时惊喜地“啊”了一声,差点跳了起来。那是一件半裸的北朝时期的女陶俑,造型很奇特。铁凝非常喜欢,回来的路上还说,要不是怕碰坏了这个物件,真想拥抱一下那位老人家。
单位有个传统,就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不称呼官衔,而直呼其名。我比铁凝年长,又直接受她的领导,工作中有失误,她也毫不客气地批评。我接受批评的诚恳态度,竟令铁凝感动。她说:“小放,你性格好,可以长寿。”我说:“那我就一往无前地活着。”
闲暇之余,我无意中喜好上了书法,常自不量力地涂鸦,并展示在办公室。铁凝见了说:“小放,你一定要搞书法展。”我想“书法展”一定要办,我还要特意请铁凝来剪彩,也为自己“光荣”退休画上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