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时代,亲笔信是越来越稀罕了。
退休那年,我曾把留存的1000多封来信,集成一袋放置床头,想利用夜间难眠时重读一遍,再决定其取舍。不料,十多年过去,反复筛选之后,居然还剩下近300封,似已成为我肌体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剥离与切割了。
挖掉签名的名家墨宝
我最珍贵的一叠来信,是年轻时在《福建文学》当散文编辑时,向全国名家邀稿后所获得的馈赠。其中,1982年是大丰收之年,那年,遵照郭风先生的提议,我们先后推出两期《散文特辑》,一时,名家佳作云集,蔚为大观。其中,巴金的《干扰》、冰心的《祖父的灯火管制》、萧乾的《家乡味》、柯灵的《椰风蕉雨试品文》这几篇压卷之作是郭风亲自约来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庄东贤出差北京时登门拜访当面讨来的,而其余多数作品,则是我在郭老的鼓励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斗胆向散文界老前辈或后起之秀写信求来的,他们之中,有孙犁、郑敏、端木蕻良、袁鹰、姜德明、何为、郑朝宗、白刃、单复、邵燕祥、张守仁、贾平凹、韩静霆、彦火、陶然等,倒也洋洋大观,令人喜出望外。
选发在特辑中的作品,皆为短文。正如郭风先生在《辑前小语》所言:“文长未必不好。看来读者乃是对于那些冗長乏味的文章,对于那些空洞无物、拖泥带水的文章有所不满。文短而写得不精彩,也不足取。本刊本期所发作品,文长均在千字左右,纪事、言志、抒情,或各有其独到之处,有其发人深思、引人振作之处,似可一读。”
其实,专辑中的精品,对我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似可一读”。例如其中最短的两篇——郑敏的《水仙花》,500多字,邵燕祥的《教堂一隅》,300多字,因为太喜欢了,我就读到了几乎能背诵的地步。
都说散文是最能体现作家个性的一种文体,果然,名家们连来信的信笺、来稿的稿纸乃至签名的方式,都往往与众不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平凹,他把文章用他的平凹体毛笔字端端正正抄写在没有框格的白纸上,写完了,把白纸往最后一行文字的底下一裁,也就大功告成了。因此,他这白纸的长度,即等同于文章的长度,比其他人所用的各式方格稿纸长多了,长出了两倍多。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十分客气地称我为“老师”,并连抄两篇文章任我从中选一采用,如此谦恭有礼,委实让我受宠若惊。此外,他在附信中还很诚恳地阐述了自己的散文观,即有意追求一种“古拙”的风格,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现代主义息息相通的东西。他的这种探索精神,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此一批珍贵的名家书信,其签名处,全都挖了“天窗”。原来,作为责任编辑的我,为拉近名家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刊物版面的美感,决定每篇文章的署名,均采用作者本人在信中的题签加以制版。但当年编辑部尚无复印机、扫描仪,也没人提醒我可用相机拍照制版,傻傻的我,居然就用剪刀把名家的签名全剪了下来,贴在一大张白纸上,交给编务黄锦铭,到印刷厂制成锌板。如此一来,刊物的版面大放光芒,而我这些挖了“天窗”的名家书信,其收藏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了。后来,我虽然给那些“天窗”补贴上衬纸,还模仿名家手迹代为签名,但毕竟已是赝品,不敢出手示人,以免有鱼目混珠之嫌,只能自我保存、自我观赏、自我安慰罢了。
但我对此,却一直无怨无悔。当年,作为一名好不容易从闽南山区下放地举家调进省城的小编辑,能以此为自己心爱的刊物献一份孝心,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何乐而不为!
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因下肢乏力,好几次站立不稳瘫坐在书房的地板上,适逢家人不在,四顾茫茫,无可奈何。但只要我抬头仰望一整排书架最顶层的《福建文学》合订本——以绿皮精装的各年度合订本,犹如绿色长城顶着天花板时,便觉得我当年没有虚度青春年华,此生足矣!
一片枫叶、两封回信与13年后的72行诗
与诗人通信是最合算的,因为你不但能收到回信,有时还能喜得赠诗,吟之诵之,手舞足蹈,实乃平生一大快事也。
我老伴汪兰是闽北浦城人。浦城誉称“中国丹桂之乡”,按其娘家风俗,每逢正月新春,凡有贵客光临,必沏一杯桂花茶招待。所谓“桂花茶”,乃是当地乡亲收集盛开的桂花,摊在桌上,用鹅毛细细挑出其最优者,再用开水烫过,晒干,加白糖腌渍而成。食用时,取一小勺冲入滚烫的开水,犹如丹红色的桂花在瞬间重新开放,满室飘香,满口清甜。来自美国夏威夷的诗人、我的大学同窗黄河浪就为此赠我一诗,题为《丹桂茶》。诗中,他把丹桂比作“仙霞岭的晚霞”,说是:
缓缓搅动杯中的晚霞
看小小丹桂花旋转成
一朵一朵香亮的回忆
十年二十年见一次面
一杯茶溶解着多少日子
当然,更让我惊喜的,还有大诗人李瑛的赠诗。众所周知,他是诗人,又是将军,且誉称中国诗坛的“常青树”,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1992年,他率领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日本,我是他的一名团员。开头,难免感到拘束。但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飞机从东京飞往九州,途经富士山时,他特地让出靠窗的位子,要我坐下好好观赏。不料,这却引起日方陪同小暮贵代小姐的恐慌,花容失色的她,先向李瑛鞠了一躬,再转身对我说:“对不起陈先生,这是李团长的位子,您坐错了。”我满脸尴尬地站了起来,幸好李瑛又把我按了下去,并为我当面解释,贵代小姐这才如释重负。回国后,我先后写了十几篇访日游记,分批寄往北京求教。李瑛总是每信必复,鼔励有加,其中,凡是写到他的段落,他都表示感谢。
李瑛最喜爱的诗人诗作是美国惠特曼及其《草叶集》。他曾亲口告诉我,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收藏树叶,收藏祖国各地五颜六色的各种树叶。于是,2001年秋我出访美国时,就在梭罗小木屋旁的瓦尔登湖畔,捡起一片霜冻过后呈绛红色的枫叶寄给了他。他当即驰函致谢:“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似比绘画更美。”
我本以为,我以一枚枫叶,换来大诗人的一封亲笔信,此等美事理应到此为止。万万没想到,再过13年,即2014年11月17日,他又寄来一信,信中附一剪报,是他刚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首新诗,题为《一片枫叶》,洋洋洒洒,总共72行。诗题之下,还附有小序,小序一开头,就提及:“我的福建朋友、作家陈章武访美,从梭罗故里波士顿寄我一片采自瓦尔登湖畔的枫叶。”诗中写道:
退休那年,我曾把留存的1000多封来信,集成一袋放置床头,想利用夜间难眠时重读一遍,再决定其取舍。不料,十多年过去,反复筛选之后,居然还剩下近300封,似已成为我肌体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剥离与切割了。
挖掉签名的名家墨宝
我最珍贵的一叠来信,是年轻时在《福建文学》当散文编辑时,向全国名家邀稿后所获得的馈赠。其中,1982年是大丰收之年,那年,遵照郭风先生的提议,我们先后推出两期《散文特辑》,一时,名家佳作云集,蔚为大观。其中,巴金的《干扰》、冰心的《祖父的灯火管制》、萧乾的《家乡味》、柯灵的《椰风蕉雨试品文》这几篇压卷之作是郭风亲自约来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庄东贤出差北京时登门拜访当面讨来的,而其余多数作品,则是我在郭老的鼓励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斗胆向散文界老前辈或后起之秀写信求来的,他们之中,有孙犁、郑敏、端木蕻良、袁鹰、姜德明、何为、郑朝宗、白刃、单复、邵燕祥、张守仁、贾平凹、韩静霆、彦火、陶然等,倒也洋洋大观,令人喜出望外。
选发在特辑中的作品,皆为短文。正如郭风先生在《辑前小语》所言:“文长未必不好。看来读者乃是对于那些冗長乏味的文章,对于那些空洞无物、拖泥带水的文章有所不满。文短而写得不精彩,也不足取。本刊本期所发作品,文长均在千字左右,纪事、言志、抒情,或各有其独到之处,有其发人深思、引人振作之处,似可一读。”
其实,专辑中的精品,对我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似可一读”。例如其中最短的两篇——郑敏的《水仙花》,500多字,邵燕祥的《教堂一隅》,300多字,因为太喜欢了,我就读到了几乎能背诵的地步。
都说散文是最能体现作家个性的一种文体,果然,名家们连来信的信笺、来稿的稿纸乃至签名的方式,都往往与众不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平凹,他把文章用他的平凹体毛笔字端端正正抄写在没有框格的白纸上,写完了,把白纸往最后一行文字的底下一裁,也就大功告成了。因此,他这白纸的长度,即等同于文章的长度,比其他人所用的各式方格稿纸长多了,长出了两倍多。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十分客气地称我为“老师”,并连抄两篇文章任我从中选一采用,如此谦恭有礼,委实让我受宠若惊。此外,他在附信中还很诚恳地阐述了自己的散文观,即有意追求一种“古拙”的风格,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现代主义息息相通的东西。他的这种探索精神,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此一批珍贵的名家书信,其签名处,全都挖了“天窗”。原来,作为责任编辑的我,为拉近名家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刊物版面的美感,决定每篇文章的署名,均采用作者本人在信中的题签加以制版。但当年编辑部尚无复印机、扫描仪,也没人提醒我可用相机拍照制版,傻傻的我,居然就用剪刀把名家的签名全剪了下来,贴在一大张白纸上,交给编务黄锦铭,到印刷厂制成锌板。如此一来,刊物的版面大放光芒,而我这些挖了“天窗”的名家书信,其收藏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了。后来,我虽然给那些“天窗”补贴上衬纸,还模仿名家手迹代为签名,但毕竟已是赝品,不敢出手示人,以免有鱼目混珠之嫌,只能自我保存、自我观赏、自我安慰罢了。
但我对此,却一直无怨无悔。当年,作为一名好不容易从闽南山区下放地举家调进省城的小编辑,能以此为自己心爱的刊物献一份孝心,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何乐而不为!
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因下肢乏力,好几次站立不稳瘫坐在书房的地板上,适逢家人不在,四顾茫茫,无可奈何。但只要我抬头仰望一整排书架最顶层的《福建文学》合订本——以绿皮精装的各年度合订本,犹如绿色长城顶着天花板时,便觉得我当年没有虚度青春年华,此生足矣!
一片枫叶、两封回信与13年后的72行诗
与诗人通信是最合算的,因为你不但能收到回信,有时还能喜得赠诗,吟之诵之,手舞足蹈,实乃平生一大快事也。
我老伴汪兰是闽北浦城人。浦城誉称“中国丹桂之乡”,按其娘家风俗,每逢正月新春,凡有贵客光临,必沏一杯桂花茶招待。所谓“桂花茶”,乃是当地乡亲收集盛开的桂花,摊在桌上,用鹅毛细细挑出其最优者,再用开水烫过,晒干,加白糖腌渍而成。食用时,取一小勺冲入滚烫的开水,犹如丹红色的桂花在瞬间重新开放,满室飘香,满口清甜。来自美国夏威夷的诗人、我的大学同窗黄河浪就为此赠我一诗,题为《丹桂茶》。诗中,他把丹桂比作“仙霞岭的晚霞”,说是:
缓缓搅动杯中的晚霞
看小小丹桂花旋转成
一朵一朵香亮的回忆
十年二十年见一次面
一杯茶溶解着多少日子
当然,更让我惊喜的,还有大诗人李瑛的赠诗。众所周知,他是诗人,又是将军,且誉称中国诗坛的“常青树”,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1992年,他率领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日本,我是他的一名团员。开头,难免感到拘束。但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飞机从东京飞往九州,途经富士山时,他特地让出靠窗的位子,要我坐下好好观赏。不料,这却引起日方陪同小暮贵代小姐的恐慌,花容失色的她,先向李瑛鞠了一躬,再转身对我说:“对不起陈先生,这是李团长的位子,您坐错了。”我满脸尴尬地站了起来,幸好李瑛又把我按了下去,并为我当面解释,贵代小姐这才如释重负。回国后,我先后写了十几篇访日游记,分批寄往北京求教。李瑛总是每信必复,鼔励有加,其中,凡是写到他的段落,他都表示感谢。
李瑛最喜爱的诗人诗作是美国惠特曼及其《草叶集》。他曾亲口告诉我,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收藏树叶,收藏祖国各地五颜六色的各种树叶。于是,2001年秋我出访美国时,就在梭罗小木屋旁的瓦尔登湖畔,捡起一片霜冻过后呈绛红色的枫叶寄给了他。他当即驰函致谢:“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似比绘画更美。”
我本以为,我以一枚枫叶,换来大诗人的一封亲笔信,此等美事理应到此为止。万万没想到,再过13年,即2014年11月17日,他又寄来一信,信中附一剪报,是他刚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首新诗,题为《一片枫叶》,洋洋洒洒,总共72行。诗题之下,还附有小序,小序一开头,就提及:“我的福建朋友、作家陈章武访美,从梭罗故里波士顿寄我一片采自瓦尔登湖畔的枫叶。”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