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性启示下的设计美学思想探析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设计语境下的设计美学有其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在文化自信、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重新梳理设计美学思想,希望能得到更完善的当代解读.在东方智慧启示下、设计致用的共识下,朴实无华、生态和谐、简约淡泊是当代设计之美的核心导向.
其他文献
龙牌作为皇权象征,原本是寺院、铸钟等实体空间内作为民众僧侣供奉的“圣物”,经过不同媒介转换,在佛道经卷等纸质媒介上以带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碑”式视觉图像呈现.龙牌在不同媒介之间,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不断转换和调适,驱使观者去观看、发现并想象.不论何种呈现形式,龙牌或许均可被视作皇帝“缺席”的象征,隐喻皇帝主体形象.由此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促使观者建构出一个神圣的礼仪性想象空间.
本文对洛阳出土北魏孝子棺(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使用等级和墓主身份进行探讨.通过梳理文献和档案记录,推测孝子棺的主人有可能是9岁不幸夭折的林虑郡王元文(522-530).结合近年出土的考古证据和北朝石葬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孝子棺榜题和图像与元文墓志、生平的密切联系.
倪瓒书迹流传至今者,或散存于跋尾,或分刻于丛帖,亦有若干尺牍及诗稿存世.在倪瓒存世的书翰中,有多札写予友人陈植.本文拟就存世三件倪瓒致陈植诗翰,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致慎独诗牍》、吉林省博物院藏《行书致友人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致慎独有道先生尺牍》及相关文献著录,考辨书信的内容、时间及风格,以求从笔墨与诗词等多重角度更全面地呈现倪瓒与陈植等江南文士间的交游及生活情境.
清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尤其是康熙至嘉庆年间的女性题材作品,既有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又能反映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与闺乐成为视觉文化研究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主要聚焦清代苏州桃花坞女性木版年画,一方面关注明清时期从文人画仕女图到木版年画雅俗共赏的视觉线索,另一方面关注木版年画复制、摹刻、复刻、翻制、拼版等图像生产的机制,探索雅俗之间的连接点、绘画到版画的转折点和版画图像生产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的起源、概念、主题三个方面的探讨,得出对当代艺术的任何界定都必须根植于当代文化、美学、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展览和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这一结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当代艺术.
从现象学角度来看,艺术风格作为一种可见的现象始于画家知觉中世界的变形.基于变形,风格吸引我们去关注画布现实性的笔触纹路的显现与非现实性事物的显现之间的争执实现过程.这种关于风格的现象学阐释有助于克服沃尔夫林基于形式的风格研究屡遭指责的弱点,为美术史的风格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梁白波的代表作《蜜蜂小姐》原始的创作动机源于商业考虑,为了迎合大众偏好,看似标榜激进的女性主义,实则隐藏着对待男权的某种暧昧.同时,该漫画又是梁白波与叶浅予婚外恋情的产物,融入画家自陈心迹的言说,是其面对道德压力的无声辩护.本文结合梁白波的创作处境与情感纠葛,围绕漫画的视觉图像展开分析,更为立体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书写策略,也为研究民国女性历史境遇提供了崭新素材.
语言中心论对产品设计符号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符号学基础理论教学研究、产品语义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认知互动论,为产品设计符号学提供了以使用者完整认知方式为基础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产品语言”的定义由之前的使用者对产品的认知途径转向知觉、经验、感知的三种认知方式.产品设计活动是普遍的修辞,使用者与产品间的认知方式提供了与产品文本进行修辞的三种符号来源,并对应了三种产品文本编写类型.
本文从文化史角度考查古籍版面栏线消失的历史,评述栏线消失对中国书籍版面设计的影响.笔者认为,书籍版面栏线的消失反映了工业化机器生产的技术变革,隐含了大众化等现代思想观念;栏线消失随同现代标点符号的应用,改变了版面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意味着中国书籍版面脱离传统进入现代设计历史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动态图形成为当下热门的创作形式,广泛应用于新媒体各个领域.动态图标的出现,是图标设计的发展新趋势,受到大众喜爱.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次亮相的动态图标成为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的一大亮点,催生了动态图标形象设计的新潮流.本文对比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动态图标设计形式,尝试从运动轨迹、图形变换、节奏控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动态图标的设计方法,并提出动态图标设计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