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金融快速发展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变革。首先构建了一般理论模型,从模型中推导出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而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及内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更显著;数字金融通过支付的便利性、收入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的方式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而流行性约束并非其传导方式。其中通过传导机制发现,支付的便利性、收入的增加以及预防性储蓄降低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金融快速发展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变革。首先构建了一般理论模型,从模型中推导出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而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及内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更显著;数字金融通过支付的便利性、收入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的方式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而流行性约束并非其传导方式。其中通过传导机制发现,支付的便利性、收入的增加以及预防性储蓄降低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纪录片与文字介质一起,共同建构着疫情时代的集体记忆,并通过互联网媒介赋权,实现了阐释视角与话语体系的民间化,构筑了一幅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抗疫图景.在"病毒政治化"和"病毒污名化"的国际舆论背景下,新冠疫情类纪录片不仅能够展现中国在全球抗疫进程中的大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更是祛除偏见、破除污名的有力武器,同时嵌入到社会肌理当中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之一.
2020年,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传媒生态,流媒体取得跨越式发展,电视收视缓慢下降,流媒体收视大幅提升。面对新冠疫情,纪录片行动起来,显示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大片化与作者化成为纪录片创作核心策略,而破圈与跨界成为纪录片传播核心策略。新冠疫情中断了世界纪录片产业的连续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同比下降2.3%,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与方法凭借实时、准确测量心理过程和潜意识反应的独特优势,为探索受众动态情感研究的难点提供可能.通过fMRI、EEG等技术获得的神经数据及对应情感指标,将受众情感研究的应用场景拓展到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整个过程,提升共情效果.多模态神经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超扫描技术、群体实地神经测量技术、计算神经建模方法等新方法的加入,提出了多维神经动态评估范式,能进一步获取复杂情感数据、探索情感互动、测量情绪感染、揭示情感变化规律.
时间:2015年8月28日~10月29日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白瓷作为“北白”的代表,有著“类银似雪”的特质。此次展览特选取183件邢窑各时代精品,以期全面展示邢窑瓷器千年文化内涵。
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赋予用户表达自由,富有娱乐性等“光明面”的同时,诸多消极信息因素构成的“阴暗面”,却制约着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框架,探讨短视频平台内容“阴暗面”对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除内容低俗外,广告干扰、模棱两可和谣言泛滥会延缓用户心流体验的产生,并且这四种消极信息因素均会引发短视频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进而产生不持续使用意向行为。同时,心流体验对于消极使用行为意向具有三重缓冲作用:一是缓解社交媒体倦怠对不持续使用意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