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湘潭市部分0-1岁儿童胫骨超声骨强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湘潭市0-1岁儿童骨强度现状,探讨不同年龄段婴儿骨强度变化规律,为儿童保健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来我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0-1岁儿童,根据需求采用定量超声法检测左侧胫骨骨强度,分析0-1岁儿童骨强度超声传导速度(SOS)及百分位数。结果:1、2-3个月组婴儿骨强度最低,3个月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增高;2、男女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3、相对于中国儿童数据库,湘潭市0-1岁儿童骨强度百分位数处于较低水平,且男女童差异显著。结论:湘潭市0-1岁儿童骨强度普遍偏低,女童较男童降低更明显。
关键词:超声骨强度;胫骨;婴儿
骨的主要成分是矿盐及胶原,骨密度主要指骨骼中单位面积上骨矿盐的含量,矿盐构成骨骼的刚度,胶原则决定骨的韧性。骨矿盐含量、骨内部结构、骨小梁和皮质骨厚度及构成材料的内在特性构成骨强度[1]。骨强度是骨骼抵御外力的能力,骨质疏松的骨折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骨强度的70%[2]。儿童期是骨迅速增长期,骨量的大部分积累发生在儿童与青少年期,是影响获得骨峰值的关键时期,骨量不仅与今后可能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骼脆弱有关,同时与儿童时期的骨折现象紧密相连。因此,研究儿童时期骨强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定量超声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能全面评价骨量与骨质两方面,直接反应骨骼状况,操作简单,无放射性,尤其适用于儿童。本文采用定量超声骨强度检测仪对湘潭市部分0-1岁健康儿童进行测试,了解0-1岁儿童骨强度现状及不同年龄段婴儿骨强度变化规律,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0-1岁儿童的骨强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查6075 人次,其中男3201人次,女2874人次,将儿童按月龄不同分为5个组(0~1个月为1组,2~3个月为2组,4~6个月为3组,7~9个月为4组,10~12为5组)。
1.2 检测方法 所有儿童均应用以色列产Sunlight Omnisense 8000型超声骨强度仪进行测量,测试前每天由专人进行校对,儿童由家长采取抱坐位,双下肢自然下垂,均测量左侧胫骨中段骨强度。测试结果以S0S表示,采用中国儿童胫骨骨强度数据库作为参考划分百分位数,测试者记录测试时间、年龄、SOS值、百分位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 ±s或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年龄组儿童胫骨骨强度结果分析 结果见表1,2。从表中可以看出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最低,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增高,差异显著;0-1个月组与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
表1各年龄组儿童骨强度SOS结果(米/秒)
例数 ±s
1组 2337 2914.95 ± 141.74
2组 1545 2909.79 ± 143.50
3组 1122 2977.93 ± 144.40
4组 507 3073.98 ± 128.65
5组 564 3201.18 ± 141.64
表2不同年龄组儿童SOS(米/秒)结果两两比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1组 5.16 -62.98※ -159.03※ -286.23※
2组 -68.14※ -164.19※ -291.39※
3组 -96.05※ -223.25※
4组 -127.20※
注:带“※”的P<0.01
2.2 各年龄组男女童SOS结果分析 结果见表3。0-1岁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
表3各年龄组男女童SOS(米/秒)结果分析
组别 性别 例数 ±s t p
1组 男
女 1164
1173 2915.77±130.14
2914.14±152.43 0.277 0.781
2组 男
女 780
765 2903.85±146.68
2915.85±140.03 -1.645 0.100
3组 男
女 642
480 2977.17±146.49
2978.95±140.75 -0.205 0.838
4组 男
女 270
237 3072.40±122.93
3075.78±135.11 -0.295 0.768
5组 男
女 345
219 3212.19±144.64
3183.84±135.30 2.326 0.768
2.3 以中国儿童数据库作为参考,不同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百分位数结果分析 见表4。表中数据得出,除了第1组、第4组男童、第5组儿童骨强度接近或者达到了全国儿童平均水平,其余各年龄组男、女童均处于较低水平百分位数,且男女童百分位数差异显著。
表4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百分位数结果分析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男
女 49.09±.41
26.01±.06 31.42±.08
16.58±.27 38.60±28.74
23.69±23.25 47.06±28.79
34.01±24.65 55.36±27.58
47.07±28.14
t 19.040 11.886 9.317 5.440 3.45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骨强度与基因、营养、锻炼、环境及激素水平有关,目前对儿童超声骨强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很多,大多采用亚洲儿童及中国儿童数据库,但结果不一。阮世晓对1430名0-6岁儿童胫骨中段及桡骨远端骨强度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频率增多可以提高骨强度;女童及足月儿骨强度高于男童及早产儿[3]。张桂香等对南京市2024例0-2岁健康儿童的左侧胫骨中段超声骨强度检测发现SOS值与年龄、体重、身高呈正相关,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4]。姜莹等用定量超声仪对48 名6-12月的婴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喂养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骨强度处在正常水平,其与月龄的增长、日晒时间、每日喂奶次数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5]。本文对0-1岁儿童左侧胫骨中段骨强度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最低,以后随着月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提高,0-1个月组儿童骨强度稍高于2-3个月组,但差异不显著。可能因为1个月内儿童骨强度与母亲营养状况相关,而2-3个月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少,日晒不足导致骨强度降低有关。进一步对男女童SOS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与阮世晓研究结果不一致,与张桂香等研究结果相同。目前性别与儿童骨强度的相关性报道不一,还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混杂因素展开研究。本文采用中国儿童数据库作为参考,对各年龄段儿童骨强度百分位数进行分析,发现0-1月组、7-9月组男童,10-12个月组儿童骨强度大多数达到了平均水平,其余儿童均处于较低百分位数,且女童较男童与中国儿童数据库比较差距更大,说明湘潭市0-1岁儿童骨强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女童,骨强度降低更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湘潭市经济水平、父母文化程度、自然环境以及儿童保健工作等有关。因人体中90%钙元素储存在骨骼中,提高骨强度应增加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增加日晒时间,进一步增强体质,加强营养。
总之,儿童骨强度的测定对于儿童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骨强度的影响因素、骨强度不足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预防方法的探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瑶,雷涛.骨的微结构与骨强度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9):831-834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
[3]阮世晓.0~6岁部分儿童骨强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7-9
[4]张桂香,李婧,吴娇娇等.南京市2岁以内儿童骨强度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985-987
[5]姜莹,游川,丁辉.儿童骨强度测定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575-2576
关键词:超声骨强度;胫骨;婴儿
骨的主要成分是矿盐及胶原,骨密度主要指骨骼中单位面积上骨矿盐的含量,矿盐构成骨骼的刚度,胶原则决定骨的韧性。骨矿盐含量、骨内部结构、骨小梁和皮质骨厚度及构成材料的内在特性构成骨强度[1]。骨强度是骨骼抵御外力的能力,骨质疏松的骨折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骨强度的70%[2]。儿童期是骨迅速增长期,骨量的大部分积累发生在儿童与青少年期,是影响获得骨峰值的关键时期,骨量不仅与今后可能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骼脆弱有关,同时与儿童时期的骨折现象紧密相连。因此,研究儿童时期骨强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定量超声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能全面评价骨量与骨质两方面,直接反应骨骼状况,操作简单,无放射性,尤其适用于儿童。本文采用定量超声骨强度检测仪对湘潭市部分0-1岁健康儿童进行测试,了解0-1岁儿童骨强度现状及不同年龄段婴儿骨强度变化规律,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0-1岁儿童的骨强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查6075 人次,其中男3201人次,女2874人次,将儿童按月龄不同分为5个组(0~1个月为1组,2~3个月为2组,4~6个月为3组,7~9个月为4组,10~12为5组)。
1.2 检测方法 所有儿童均应用以色列产Sunlight Omnisense 8000型超声骨强度仪进行测量,测试前每天由专人进行校对,儿童由家长采取抱坐位,双下肢自然下垂,均测量左侧胫骨中段骨强度。测试结果以S0S表示,采用中国儿童胫骨骨强度数据库作为参考划分百分位数,测试者记录测试时间、年龄、SOS值、百分位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 ±s或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年龄组儿童胫骨骨强度结果分析 结果见表1,2。从表中可以看出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最低,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增高,差异显著;0-1个月组与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
表1各年龄组儿童骨强度SOS结果(米/秒)
例数 ±s
1组 2337 2914.95 ± 141.74
2组 1545 2909.79 ± 143.50
3组 1122 2977.93 ± 144.40
4组 507 3073.98 ± 128.65
5组 564 3201.18 ± 141.64
表2不同年龄组儿童SOS(米/秒)结果两两比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1组 5.16 -62.98※ -159.03※ -286.23※
2组 -68.14※ -164.19※ -291.39※
3组 -96.05※ -223.25※
4组 -127.20※
注:带“※”的P<0.01
2.2 各年龄组男女童SOS结果分析 结果见表3。0-1岁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
表3各年龄组男女童SOS(米/秒)结果分析
组别 性别 例数 ±s t p
1组 男
女 1164
1173 2915.77±130.14
2914.14±152.43 0.277 0.781
2组 男
女 780
765 2903.85±146.68
2915.85±140.03 -1.645 0.100
3组 男
女 642
480 2977.17±146.49
2978.95±140.75 -0.205 0.838
4组 男
女 270
237 3072.40±122.93
3075.78±135.11 -0.295 0.768
5组 男
女 345
219 3212.19±144.64
3183.84±135.30 2.326 0.768
2.3 以中国儿童数据库作为参考,不同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百分位数结果分析 见表4。表中数据得出,除了第1组、第4组男童、第5组儿童骨强度接近或者达到了全国儿童平均水平,其余各年龄组男、女童均处于较低水平百分位数,且男女童百分位数差异显著。
表4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百分位数结果分析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男
女 49.09±.41
26.01±.06 31.42±.08
16.58±.27 38.60±28.74
23.69±23.25 47.06±28.79
34.01±24.65 55.36±27.58
47.07±28.14
t 19.040 11.886 9.317 5.440 3.45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骨强度与基因、营养、锻炼、环境及激素水平有关,目前对儿童超声骨强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很多,大多采用亚洲儿童及中国儿童数据库,但结果不一。阮世晓对1430名0-6岁儿童胫骨中段及桡骨远端骨强度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频率增多可以提高骨强度;女童及足月儿骨强度高于男童及早产儿[3]。张桂香等对南京市2024例0-2岁健康儿童的左侧胫骨中段超声骨强度检测发现SOS值与年龄、体重、身高呈正相关,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4]。姜莹等用定量超声仪对48 名6-12月的婴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喂养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骨强度处在正常水平,其与月龄的增长、日晒时间、每日喂奶次数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5]。本文对0-1岁儿童左侧胫骨中段骨强度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3个月组儿童骨强度最低,以后随着月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提高,0-1个月组儿童骨强度稍高于2-3个月组,但差异不显著。可能因为1个月内儿童骨强度与母亲营养状况相关,而2-3个月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少,日晒不足导致骨强度降低有关。进一步对男女童SOS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年龄组男女童骨强度无明显差异,与阮世晓研究结果不一致,与张桂香等研究结果相同。目前性别与儿童骨强度的相关性报道不一,还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混杂因素展开研究。本文采用中国儿童数据库作为参考,对各年龄段儿童骨强度百分位数进行分析,发现0-1月组、7-9月组男童,10-12个月组儿童骨强度大多数达到了平均水平,其余儿童均处于较低百分位数,且女童较男童与中国儿童数据库比较差距更大,说明湘潭市0-1岁儿童骨强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女童,骨强度降低更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湘潭市经济水平、父母文化程度、自然环境以及儿童保健工作等有关。因人体中90%钙元素储存在骨骼中,提高骨强度应增加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增加日晒时间,进一步增强体质,加强营养。
总之,儿童骨强度的测定对于儿童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骨强度的影响因素、骨强度不足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预防方法的探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瑶,雷涛.骨的微结构与骨强度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9):831-834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
[3]阮世晓.0~6岁部分儿童骨强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7-9
[4]张桂香,李婧,吴娇娇等.南京市2岁以内儿童骨强度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985-987
[5]姜莹,游川,丁辉.儿童骨强度测定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575-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