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不快乐?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缺失信仰


  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
  说到底是华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
  现在的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驾驭快乐的手段,导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
  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没有信仰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较上,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的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

爱攀比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
  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比较成绩、能力、拿的奖状多还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
  等毕业出来工作,又被比较工作够不够好、薪水优不优厚、福利多不多……
  长期置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比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性地养成攀比的习惯:我比不比别人优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别人好…… 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
  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
  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
  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去欣赏了呢?
  我们似乎总是脚步匆匆,对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美丽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因为叶子随风摇曳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看到小孩纯真无邪的笑脸而心生喜悦, 那么,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将会多很多。
  不懂得施舍
  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
  向灾区捐赠几个亿是施舍,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大嘴美女”姚晨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三年来,先后到过菲律宾、泰国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
  她说:“每当我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做上这份工作,有梦想成真的感觉。”
  姚明则说:“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

单调与规律


  中国人缺少生活的热情与娱乐,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
  学生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单调得似乎只有学习和书本。
  职场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饭和睡觉,宝贵的周末时光仅用来休息也不够,而难得出去郊游或娱乐。
  也许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游玩,却是身体不争气,经不起四处出游、大吃大喝了。
  为什么富士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
  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焦虑无处不在


  中国人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之中。
  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总在忧虑,哪有时间快乐?

压力太大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责任总会或多或少地赋予到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他们的压力。
  中国人面对的压力非常多,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抚养子女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而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
  日积月累,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伤及他们的健康。

不敢坚持做自己


  妈妈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国人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
  一个人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唯独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
  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难真正地快乐。

心靈的封闭


  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就写过一本书——《美国人心灵的封闭》,书中说美国人的心灵都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年美国青年人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将自己的心灵关闭了呢?
  要知道,即使在最穷困、最危险的境地,只要你能打开心灵,也总是可以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其他文献
在清末民初天嘏所著《满清外史》中,有一段关于乾隆与给他当差的御用文人沈德潜的记载。乾隆本人已经相当程度地汉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其造诣,其水平,也非寻常人所能及。  但他的潜意识中,那边外未开化的民族来历,始终是他的内心阴霾。所以,一,对汉族文人,始终持有戒心和敌意,哪怕输诚纳款,五体投地表忠心者,也要时不时进行修理,不能让他们活得太痛快,太炸翅,太翘尾巴;二,凭借权力优势,你行,爷比你更行,乾
@阿凡思蜜达  我八九岁的时候,一个夏天的傍晚,我趴在阳台上吹风,看见对面楼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哥也在窗户边上。  过了一会他开了一听啤酒喝起来,我想了想,跑回屋里开了一听雪碧。他看见我之后,隔空做了一个干杯的手势。  我被撩得到现在都还记得。@G3娘  有一年去赵州禅寺,回城的路上,一大片向日葵田,夕阳西下,十分绚烂。  路上没什么车,在一个红灯路口,一个白衬衫的男生开车摇下车窗,一手在外面搭着夹
我有个天大的秘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我前世是只猫。   最初的几夜梦,不过是化作猫身的我,踱在清宁月色浸染的宫闱墙头上徐徐抬眼,正是一轮无尘无瑕的月,散出熠熠柔光,氤氲着这四方的砖瓦地,也带上了洁净的颜色。如此几日,我柔软的脚掌便是踏入了波云诡谲的宫,带着我的心也沉沉陷入了沼,以繁华绮丽伪饰的深不可测的沼。(一)   作为唐时的御猫,应是件极得意的事吧。可惜即便是作为猫的前世,我也无福
至今,面对世界,我仍然信心不够,我常常不能确定,我是被欣赏被喜爱的。惶恐的压迫  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了,我领了成绩单和寒假作业,踢踢踏踏地走在长长的巷子里,脚上是一双非常神气的红皮鞋,我妈托人从上海带回来的,踩在石板路上哒哒作响,美中不足的是有点儿大。过完寒假,我爸带我去学校报名,我心中惴惴,寒假作业空了一大半,老师马上就会发现。然而老师并不接我的作业,她径直看着我爸说,这个孩子,还是退学吧
很多人身体虽已成年,  可心智还处在婴儿期   我给孩子定的规矩不多,只讲哪些事不能干。其中有一件是:不能穿着睡衣出门。   你也许觉得很矫情,但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有一本书叫做《巨婴》,揭露中国成年人的心理弊病:很多人身体虽已成年,可心智还处在婴儿期。   “巨婴”这个比喻很妙。从生理学的角度,脱离婴儿期的心理表征就是,知道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不是和自己融为一体的,两者是有边界的
【德】赫尔曼·黑塞  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走上视觉表达之路是1919年移居瑞士南部的堤契诺之后的事,他在小说《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中描述了成为画家的心路:  “我在炎炎夏日走过村庄及栗树林,坐在行军椅上,试着以水彩保留那红艳的魔幻。温暖的夏夜,我敞开窗户及大门,坐在克林格梭尔皇宫内,直到深夜,以歌谣的词句来歌颂前所未闻的夏日;我使用文字比画笔熟练。”  黑塞歌颂
卞之琳写过一首小诗:   睡车,你载了一百个睡眠;   你同时还载了三十个失眠——   我就是一个,我开着眼睛。   撇下了身体的三个同厢客,   你们飞去了什么地方?   喂,你杭州?你上海?你天津?   我仿佛脱下了旅衣的老江湖   此刻在这里做了店小二。   这是他1937年4月写的,诗人躺在“睡车”上,夜不能寐,思绪万千。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对诗人所描述的乘车体验
夜不黑;黑的是这世界。  和我再多呆一会儿。  你的双手在椅背上——  这一幕我将记住。  之前,轻轻拨弄着我的肩膀,  像一个人训练自己怎样躲避内心。  另一个房间里,女仆悄悄地  熄灭了我看书的灯。  那个房间和它的石灰墙壁——  我想知道,它还怎么保护你,  一旦你的漂泊开始?  我想你的眼睛将寻找出  它的亮光,与月光对抗。  很明显,这么多年之后,你需要距离  来理解它的强烈。  你的双
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落日忘记感谢那曾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
虽然孙悟空的直接领导是唐僧,但唐僧基本被架空了。如果要说孙悟空真正的上级领导,应该是观音。  把孙悟空与观音的关系视为上下级的话,那他们之间是一种颇为理想的上下级关系,这大概是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保持信念的一个根源。  首先,观音镇得住孙悟空。  须知能镇得住孙悟空的人并不多。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观音会念紧箍咒吧。但这个玩意儿唐僧也会念,唐僧能镇得住孙悟空吗?孙悟空口口声声把唐僧称为“脓包”,他敢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