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模型;生产函数;转移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22-04
一、引言
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经济转型改革,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到城镇和大城市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化改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得到改善,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1962年为82.1%、7.9%、9.9%,1979年为69.8%、17.6%、12.6%,2002年,在三类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则优化为50.%、21.4%和28.6%。各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加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减少城乡隔离和发展的差距。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曾经处于隐蔽状态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和企业冗员逐渐显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除部分转移到乡镇企业,更多地则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中。在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转移速度上,转移势头受到客观因素限制,速度放慢。(2)在转移的产业上,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行业。(3)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特点。(4)在转移的人口特征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体。(5)在转移的稳定性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不稳定性、周期性态势开始向逐步稳定的方向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性有所降低,稳定性增强。(6)在组织方式上,由以自发为主逐渐向结伴与组织化发展。目前,农民的自发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以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民务工群体正在不断增多,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7)转移的途径多样化,乡镇企业成为主渠道,集体、个体、联户、家庭等多种经济形式和各种生产组织方式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分流层次体现为“三多三少”:季节性、临时性多,常年性的少;向农业内部转移的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少;外出谋生打工的多,就地实质性转移的少;在转出地区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严重的地域性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开发地区及大中城市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快,西部广大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相对滞后;转移方式表现的主要特征一是兼业性从业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有86.4%没有退出承包地;二是流动性从业,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以短期打工为主,成为城镇特有的流动人口;三是“两个转移”分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虽然已经处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却仍然在城市化进程之外,农民身份不能改变,“两个转移”分离十分明显。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长期的转移过程中,为何存在如此独特的特点,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这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假设在就业和生活过程中,农民会潜在理性地考虑自己生存和生活环境、城乡生活成本和就业的处境、工作的劳累程度以及就业收入水平,在求得基本生存的基础上追求生活效用最大化的思维逻辑下,运用数理模型来分析农民就业地的选择,从而探讨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内在因素。
二、中国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模型分析
假定农村居民的消费商品分为两类:农产品A、工业品I和服务品T,其中农产品在乡村的价格比在城镇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低,设P1A为农产品在乡村的价格水平,P2A为农产品在城市的价格水平,显然P1A≤P2A;P1I为工业品在农村的价格水平,P2I为工业品在城市销售的价格水平,且有P2I≤P1I;在城镇农村的服务价格水平分别为p2T和p1T。
1. 当IR-R0R1A≥I0P1I+T0PIT时,即当农民依靠单纯务农获得的收入能解决自己家庭的基本需求,则农民外出打工的动机较弱或者不从事非农劳动;若IR-R0R1A≤I0P1I+T0PIT时,农民为了保证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就必须进行适当的非农劳动获取收入以补贴家庭开支的不足。
2. 当II,T≥R0P2A+I0P2I+T0P2T时,则农民就可完全依靠从事非农劳动获得收入支撑家庭开支,从而就会舍弃曾经耕种经营的田地;如II,T>R0P2A+I0P2I+T0PST果时,农民就必须仍然耕种田地以维持生活,同时努力寻求非农就业的机会获取额外收入作为补充。这就是为什么仍然存在八成外出农民工没有丢掉田地的重要原因。
4. 现在,放松时间tR,tI,T∈[0,1]的限制,考虑农民一生在不同行业能从事劳动的时间,则可取tR∈[0,ETR],其中ETR为农民一生中最大可能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 tI,T∈[0,ETI,T],这里ETI,T为农民一生中最大可能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在当前状况下,对于农民来说,ETR受自己控制的程度大;ETI,T不被农民控制的程度大,而受诸如技术水平、就业管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受教育多、技术水平高的农民在管制少的地方或者行业、岗位上就业时间会长些。在中国,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落后,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对于现代非农业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农民掌握的程度低;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的制度、习惯以及城里相关力量集团为了自己局部利益,往往对农民劳动力进行排斥。因而,从总体来说,农民能在城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相对较短,年轻时在城镇干一些脏、累、险工作,年龄稍大一些,就会放弃这些工作而回农村务农。这样农民为了生活最后的底线,不敢完全脱离与农村的联系,是农民没有放弃田地的重要原因。
5. 当存在MPI×P2I×MPT×PT<0时,此处ω0为最低法定工资,则雇主就会解除农民工;当然如果出现MR0 t≥ω-cj,j=R或I,T,则农民就会减少相应产业的劳动投入量,甚至放弃在该行业劳动。
三、结论及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例如地方分割、城乡分割、行业分割,这些都制约着农民顺利从农业转移出来。根据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特点是离乡但不离土。由于当前存在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劳动技能素质相对低下,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时的歧视性待遇,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是减少转移的成本和增加农民工在非农行业就业的收入。
2. 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决定因素。在现阶段,劳动首先仍然是作为谋生和求得生存的手段,当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收入多,就会全家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否则就只有劳动者本人临时从事非农劳动,而自己从事非农劳动还顾不上自己在打工地的基本生活,那么,劳动者就会放弃非农劳动回家或者流落城镇。
3. 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劳动者取得一定货币收入的条件下,城乡物价水平高低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无形中决定着农民就业的转移方向。中国城市建设的超大型化,工业布局集中化,城镇物价水平大大高于农村,而农民工到城镇务工报酬相对甚低,社会保障几乎没有。城乡相隔距离远,信息不灵敏,交通等各种制约导致寻找工作的成本高,寻找工作难度大,必然阻碍了部分农民的转移和转移的持久性。
4. 工作条件和工作技能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技能等自身条件和外在歧视等人为、制度、习惯的作用,相对来说,农民在城镇就业的行业、工种、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都处于劣势,加上离家别乡,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也制约着部分农民工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针对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特点,笔者认为,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1)政府应高瞻远瞩,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全社会劳动力真正的平等性,制定和健全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以序列法规,落实和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改革户籍制度,剥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与户口附着关系,实现农民自由迁徙,让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的居住权,逐步向农民工开放城市的公共服务,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将农民的管理纳入城市和流入地政府的管理体系,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2)农村就地发展非农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国家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到农村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城市剩余资金向农村流动,改变长期以来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的局面。发展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东部沿海地区以网带面,全面推进,整体吸纳;中部地区转向带状吸纳及极点吸纳并重;西部地区据点发展,城镇吸纳、就地转移、外推流动相互结合;转移规模扩大与“回流创业”并存,“外出转移—回流创业”将是中国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型模式;双向流动,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外就业难度加大,部分外出劳动力回流家乡;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呈现绝对增加趋势,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就业仍呈绝对增加趋势。(3)加强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农民的技能技术培训。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经济快速、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技能技术的提高必然会对改变农民城镇就业的环境有积极的改善作用。(4)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建立社会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成本低廉的信息会减轻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难度。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 林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刘亚臣,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王国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01,(4).
[4]王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1,(10).
责任编辑,校对:关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模型;生产函数;转移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22-04
一、引言
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经济转型改革,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到城镇和大城市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化改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得到改善,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1962年为82.1%、7.9%、9.9%,1979年为69.8%、17.6%、12.6%,2002年,在三类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则优化为50.%、21.4%和28.6%。各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加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减少城乡隔离和发展的差距。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曾经处于隐蔽状态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和企业冗员逐渐显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除部分转移到乡镇企业,更多地则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中。在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转移速度上,转移势头受到客观因素限制,速度放慢。(2)在转移的产业上,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行业。(3)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特点。(4)在转移的人口特征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体。(5)在转移的稳定性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不稳定性、周期性态势开始向逐步稳定的方向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性有所降低,稳定性增强。(6)在组织方式上,由以自发为主逐渐向结伴与组织化发展。目前,农民的自发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以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民务工群体正在不断增多,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7)转移的途径多样化,乡镇企业成为主渠道,集体、个体、联户、家庭等多种经济形式和各种生产组织方式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分流层次体现为“三多三少”:季节性、临时性多,常年性的少;向农业内部转移的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少;外出谋生打工的多,就地实质性转移的少;在转出地区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严重的地域性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开发地区及大中城市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快,西部广大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相对滞后;转移方式表现的主要特征一是兼业性从业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有86.4%没有退出承包地;二是流动性从业,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以短期打工为主,成为城镇特有的流动人口;三是“两个转移”分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虽然已经处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却仍然在城市化进程之外,农民身份不能改变,“两个转移”分离十分明显。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长期的转移过程中,为何存在如此独特的特点,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这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假设在就业和生活过程中,农民会潜在理性地考虑自己生存和生活环境、城乡生活成本和就业的处境、工作的劳累程度以及就业收入水平,在求得基本生存的基础上追求生活效用最大化的思维逻辑下,运用数理模型来分析农民就业地的选择,从而探讨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内在因素。
二、中国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模型分析
假定农村居民的消费商品分为两类:农产品A、工业品I和服务品T,其中农产品在乡村的价格比在城镇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低,设P1A为农产品在乡村的价格水平,P2A为农产品在城市的价格水平,显然P1A≤P2A;P1I为工业品在农村的价格水平,P2I为工业品在城市销售的价格水平,且有P2I≤P1I;在城镇农村的服务价格水平分别为p2T和p1T。
1. 当IR-R0R1A≥I0P1I+T0PIT时,即当农民依靠单纯务农获得的收入能解决自己家庭的基本需求,则农民外出打工的动机较弱或者不从事非农劳动;若IR-R0R1A≤I0P1I+T0PIT时,农民为了保证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就必须进行适当的非农劳动获取收入以补贴家庭开支的不足。
2. 当II,T≥R0P2A+I0P2I+T0P2T时,则农民就可完全依靠从事非农劳动获得收入支撑家庭开支,从而就会舍弃曾经耕种经营的田地;如II,T>R0P2A+I0P2I+T0PST果时,农民就必须仍然耕种田地以维持生活,同时努力寻求非农就业的机会获取额外收入作为补充。这就是为什么仍然存在八成外出农民工没有丢掉田地的重要原因。
4. 现在,放松时间tR,tI,T∈[0,1]的限制,考虑农民一生在不同行业能从事劳动的时间,则可取tR∈[0,ETR],其中ETR为农民一生中最大可能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 tI,T∈[0,ETI,T],这里ETI,T为农民一生中最大可能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在当前状况下,对于农民来说,ETR受自己控制的程度大;ETI,T不被农民控制的程度大,而受诸如技术水平、就业管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受教育多、技术水平高的农民在管制少的地方或者行业、岗位上就业时间会长些。在中国,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落后,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对于现代非农业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农民掌握的程度低;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的制度、习惯以及城里相关力量集团为了自己局部利益,往往对农民劳动力进行排斥。因而,从总体来说,农民能在城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相对较短,年轻时在城镇干一些脏、累、险工作,年龄稍大一些,就会放弃这些工作而回农村务农。这样农民为了生活最后的底线,不敢完全脱离与农村的联系,是农民没有放弃田地的重要原因。
5. 当存在MPI×P2I×MPT×PT<0时,此处ω0为最低法定工资,则雇主就会解除农民工;当然如果出现MR0 t≥ω-cj,j=R或I,T,则农民就会减少相应产业的劳动投入量,甚至放弃在该行业劳动。
三、结论及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例如地方分割、城乡分割、行业分割,这些都制约着农民顺利从农业转移出来。根据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特点是离乡但不离土。由于当前存在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劳动技能素质相对低下,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时的歧视性待遇,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是减少转移的成本和增加农民工在非农行业就业的收入。
2. 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决定因素。在现阶段,劳动首先仍然是作为谋生和求得生存的手段,当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收入多,就会全家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否则就只有劳动者本人临时从事非农劳动,而自己从事非农劳动还顾不上自己在打工地的基本生活,那么,劳动者就会放弃非农劳动回家或者流落城镇。
3. 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劳动者取得一定货币收入的条件下,城乡物价水平高低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无形中决定着农民就业的转移方向。中国城市建设的超大型化,工业布局集中化,城镇物价水平大大高于农村,而农民工到城镇务工报酬相对甚低,社会保障几乎没有。城乡相隔距离远,信息不灵敏,交通等各种制约导致寻找工作的成本高,寻找工作难度大,必然阻碍了部分农民的转移和转移的持久性。
4. 工作条件和工作技能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技能等自身条件和外在歧视等人为、制度、习惯的作用,相对来说,农民在城镇就业的行业、工种、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都处于劣势,加上离家别乡,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也制约着部分农民工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针对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特点,笔者认为,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1)政府应高瞻远瞩,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全社会劳动力真正的平等性,制定和健全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以序列法规,落实和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改革户籍制度,剥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与户口附着关系,实现农民自由迁徙,让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的居住权,逐步向农民工开放城市的公共服务,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将农民的管理纳入城市和流入地政府的管理体系,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2)农村就地发展非农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国家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到农村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城市剩余资金向农村流动,改变长期以来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的局面。发展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东部沿海地区以网带面,全面推进,整体吸纳;中部地区转向带状吸纳及极点吸纳并重;西部地区据点发展,城镇吸纳、就地转移、外推流动相互结合;转移规模扩大与“回流创业”并存,“外出转移—回流创业”将是中国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型模式;双向流动,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外就业难度加大,部分外出劳动力回流家乡;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呈现绝对增加趋势,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就业仍呈绝对增加趋势。(3)加强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农民的技能技术培训。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经济快速、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技能技术的提高必然会对改变农民城镇就业的环境有积极的改善作用。(4)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建立社会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成本低廉的信息会减轻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难度。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 林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刘亚臣,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王国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01,(4).
[4]王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1,(10).
责任编辑,校对:关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