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关键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课堂教学策略中重要的一种,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有四个关键设计。
  关键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教学检查手段可以测评的一种教学结果。要想对合作学习的课堂做出具体规划,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即小组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当“学会什么”。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主要依据为: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导学、导教、导测评。
  以下介绍两种有效的教学目标描述法:
  方法一:ABCD法描述教学目标[Audience——教学对象(学习者,一般可省略)、Behaviour——行为(做什么)、Condition——条件(在什么条件下)、Degree——水平(做到什么程度、标准)]
  例如:学会本课生字,能用所学的每个生字组三个以上的新词。
  方法二:内外结合法描述教学目标[外在行为说明内在情感变化]
  例如:描述“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喜欢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喜欢饲养并照料动物或植物,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的情绪并予以制止。
  在教学前,要帮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通过这节课(或这一单元)的学习,必须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小组活动应达到什么目的等。
  关键设计二: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选择适当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以及安排相应活动,使师生在课堂上有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形成有序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活动必须有学习主体的凸显,有学习者的交往和实践,有学习内容的理论操作和学习意义的物化凝固。既然是“活动”,就必然涉及活动情境、活动运作、活动效果和活动体验。小组学习活动的建构,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教学基本要素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整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传递、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2)以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和把握,进行有效的设计及组织。(3)学习活动的展开,要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习体验;小组成员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习任务。(4)教师要始终结合教材,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为前提。(5)要创设动态、开放、知情共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设计三:有效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学习任务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为支持学生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目的要求。
  笔者从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馈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任务不做任何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清楚地布置学习任务或明确地提出问题,学生常常答非所问,特别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一个有效学习的任务单应具备以下功能:(1)活动指向目的明确。(2)能清晰呈现任务,有效驱动学生学习。(3)学习内容难易适当。(4)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5)便于反馈任务结果(学生应习得的技能终点要求),让学生体验成功。
  关键设计四:学习过程评价的设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学习结果(例如推理水平、问题解决程序的掌握、思维的变化等)无法像家庭作业、测验那样进行测量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就同时进行有计划的监控。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通过关注“过程”达到提高“结果”的目的。评价中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
  昆明市官渡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