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涵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对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家校配合,“强制”课外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考试的分数,因而非常重视学生“写作业”,至于读课外书,那只能建立在“写完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叫学生读课外书,就成了一句口号。因而,在学生还未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初期,想让学生没有借口不读书,“强制阅读”不能不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学期初,我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家长会,将中国阅读现状的调查,外国人对中国人阅读的评价等,在家长中进行宣讲,接着谈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等,号召家长和孩子阅读。然后,我请班上书香家庭的家长代表上台,谈谈他们和孩子的读书生活,给其他家长以影响。最后我宣布本学期学生的家庭作业:减少学生基础知识重复训练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每天晚上听写当天所学课文的词语,读第二天要学的课文至少三遍,读课外书3000字,内容不限定。
二、教师引导,提高阅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擴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然而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作业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尴尬:有的每天读的是厚本的《作文选》;有的经常打开电脑浏览网页;有的总是看《老夫子》等漫画书……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时,他们常常说:“我家里只有这些书。”“我爸爸让我读的。”……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根据课本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从学校图书室借了40本《昆虫记》,加上学生自己买的,大家人手一册。我和学生一起看这本书,每天交流读到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学生的书籍。他们的兴趣不同,语感不同,阅读理解能力也不同,喜欢的书也不同。为了激发孩子们持续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书,投其所好,尤为重要。
阅读经典,与经典同行。“让书香飘满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是我们所倡导的。我校组织老师编写了《与经典同行》上下两册,我们利用早读和课前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朗诵经典。“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掌握了节奏,读出来味道,也更愿意读了。
三、方法指导,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我们要适当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阅读。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我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感触最深处进行批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只注重故事情节,这样的阅读没有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
交流与讨论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一内容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进行,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指导,初步让学生做到了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时间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使学生学会了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分析并解决在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团城山小学(435003)
一、家校配合,“强制”课外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考试的分数,因而非常重视学生“写作业”,至于读课外书,那只能建立在“写完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叫学生读课外书,就成了一句口号。因而,在学生还未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初期,想让学生没有借口不读书,“强制阅读”不能不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学期初,我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家长会,将中国阅读现状的调查,外国人对中国人阅读的评价等,在家长中进行宣讲,接着谈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等,号召家长和孩子阅读。然后,我请班上书香家庭的家长代表上台,谈谈他们和孩子的读书生活,给其他家长以影响。最后我宣布本学期学生的家庭作业:减少学生基础知识重复训练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每天晚上听写当天所学课文的词语,读第二天要学的课文至少三遍,读课外书3000字,内容不限定。
二、教师引导,提高阅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擴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然而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作业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尴尬:有的每天读的是厚本的《作文选》;有的经常打开电脑浏览网页;有的总是看《老夫子》等漫画书……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时,他们常常说:“我家里只有这些书。”“我爸爸让我读的。”……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根据课本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从学校图书室借了40本《昆虫记》,加上学生自己买的,大家人手一册。我和学生一起看这本书,每天交流读到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学生的书籍。他们的兴趣不同,语感不同,阅读理解能力也不同,喜欢的书也不同。为了激发孩子们持续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书,投其所好,尤为重要。
阅读经典,与经典同行。“让书香飘满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是我们所倡导的。我校组织老师编写了《与经典同行》上下两册,我们利用早读和课前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朗诵经典。“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掌握了节奏,读出来味道,也更愿意读了。
三、方法指导,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我们要适当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阅读。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我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感触最深处进行批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只注重故事情节,这样的阅读没有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
交流与讨论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一内容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进行,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指导,初步让学生做到了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时间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使学生学会了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分析并解决在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团城山小学(43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