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效率 积极主动 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真正落实的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教师努力从“惟我独尊”的师生关系转化为“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而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常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不管你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这一现象在农村初中尤为普遍。无奈之下教师又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因此变得不伦不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参与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对此,我谈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努力成为学生的崇拜的对象
似乎教师普遍反对学生崇拜明星偶像,我觉得那是在嫉妒。凭什么素昧平生就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我天天伏案挥笔汗撒讲坛却换得个学生反应平平?我觉得这正是教师该反省的地方。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块黑板,每个科目面对的又是同一个教师,这本来就已经是够单调了,如果你这个老师是这样的沉闷,教学方法是那样的乏味,那就是换作你也会混混欲睡。那比得上某个明星振臂一挥,随处都是粉丝云集,欢呼雀跃,忘情高呼?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所长,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我觉得想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富有爱心,平等待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有宽广的胸襟包容、关爱学生的一切。这种爱润物无声,小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评价,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声及时的问候……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会像一缕春风掠过冰封的湖面,吹起学生内心感动的涟漪——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才会追随你,学好你所施教的学科。
2.各尽所能,彰显魅力。能力有长短,但教师相对都有各自擅长的地方。即使没有,学生不会的你会,学生会做的你做的更好,夸张一点说,你就是打游戏打得使他叹服也是你骄傲的资本,这都是你吸引学生的地方。语言上,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上,你新奇有趣,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方法上,你独辟跷径,想他人所未想。
试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亢奋时,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都被调动起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的状态。我想只要你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就肯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热情投入你的教学之中。
二、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
成功的课堂就像优秀的小说,离不开人物(师生),情节(授课过程),也离不开环境(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活跃。所以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任何事情都不是你迁怒学生影响教学的理由,即便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你也得调整好心态再走进课堂。要知道你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其次,教师要能平等待人。课堂不应只是尖子生和活跃分子表演的舞台,教师更应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冷淡和批评只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充分理解他们落后的痛苦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给他们以鼓励和希望,使他们重拾成功的信心。所以要想收获一片绿洲,教师必须先去浇灌这片干涸的土地,滋润那些枯萎的幼苗。
然后,教师应倡导民主平等。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现在的教学模式一改往日的“单向灌输”而为现在的“双向对话”,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形成知识的交流,彼此间已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所以教师应维护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一种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若遇到师生分歧时,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如:“你看我的想法有道理吗?”这类语言的运用可激起学生的探讨兴趣。作业往往是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如果把它变被动为主动的,乐意去做的一件事情,那效果非比寻常。我就常采用这种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应该完成哪些作业。这种做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并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最后,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意外总在你没准备的时候发生,教师绝不能面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或暴跳如雷,那只会贬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聪明的教师会把这巧妙地转化成一个教育学生或放松学生神经的一个机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当然,和谐不等于松散,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过于紧张的气氛会使课堂沉闷,而过于宽松的课堂容易滋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学生毕竟是学生,生理心理均不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适度的批评(一个眼神、一个问题等)能有效地把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确保课堂的有序进行。
三、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不仅要靠教师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在相对单调的课文中索求知识的动力。从内心中变教师家长“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承认学生智商的差异,但更应看到学习态度的差异。帮助差生首先要做的是分析他差的原因,进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其寻找解决的方法。其次,有计划地帮其补习,起点要低,要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能看到成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第三,补差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差生相对缺少毅力,放松会导致二次掉队,这就无法真正将其从差生中解脱出来,所以必须一鼓作气。一些的教师还会巧妙利用同学间的力量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鼓舞。转化好这类学生对中间状态的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而对于优生,则需要帮助他们跳出井底看世界,并在他们吃不饱的时候再加几碟小菜,让他们吃饱吃好。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切;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产生共鸣。有的课文比较枯燥,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组织教学。甚至,我们还可以将知识和生活体验拉近,让学生切身感受用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需求,使学生觉得实用。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认真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威力去胁迫就范,即使表面听从,内心也多默默反抗。所以还是先对学生多一些了解,多一点从他们的角度考虑,然后再来组织我们的语文教学为好。
总之,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学生的进步是课堂效率的唯一指标,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投入的学,即使教师把课导演的再好,学生也得不到应用的发展,教学仍是低效教学。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真正落实的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教师努力从“惟我独尊”的师生关系转化为“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而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常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不管你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这一现象在农村初中尤为普遍。无奈之下教师又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因此变得不伦不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参与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对此,我谈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努力成为学生的崇拜的对象
似乎教师普遍反对学生崇拜明星偶像,我觉得那是在嫉妒。凭什么素昧平生就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我天天伏案挥笔汗撒讲坛却换得个学生反应平平?我觉得这正是教师该反省的地方。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块黑板,每个科目面对的又是同一个教师,这本来就已经是够单调了,如果你这个老师是这样的沉闷,教学方法是那样的乏味,那就是换作你也会混混欲睡。那比得上某个明星振臂一挥,随处都是粉丝云集,欢呼雀跃,忘情高呼?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所长,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我觉得想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富有爱心,平等待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有宽广的胸襟包容、关爱学生的一切。这种爱润物无声,小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评价,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声及时的问候……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会像一缕春风掠过冰封的湖面,吹起学生内心感动的涟漪——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才会追随你,学好你所施教的学科。
2.各尽所能,彰显魅力。能力有长短,但教师相对都有各自擅长的地方。即使没有,学生不会的你会,学生会做的你做的更好,夸张一点说,你就是打游戏打得使他叹服也是你骄傲的资本,这都是你吸引学生的地方。语言上,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上,你新奇有趣,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方法上,你独辟跷径,想他人所未想。
试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亢奋时,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都被调动起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的状态。我想只要你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就肯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热情投入你的教学之中。
二、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
成功的课堂就像优秀的小说,离不开人物(师生),情节(授课过程),也离不开环境(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活跃。所以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任何事情都不是你迁怒学生影响教学的理由,即便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你也得调整好心态再走进课堂。要知道你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其次,教师要能平等待人。课堂不应只是尖子生和活跃分子表演的舞台,教师更应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冷淡和批评只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充分理解他们落后的痛苦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给他们以鼓励和希望,使他们重拾成功的信心。所以要想收获一片绿洲,教师必须先去浇灌这片干涸的土地,滋润那些枯萎的幼苗。
然后,教师应倡导民主平等。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现在的教学模式一改往日的“单向灌输”而为现在的“双向对话”,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形成知识的交流,彼此间已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所以教师应维护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一种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若遇到师生分歧时,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如:“你看我的想法有道理吗?”这类语言的运用可激起学生的探讨兴趣。作业往往是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如果把它变被动为主动的,乐意去做的一件事情,那效果非比寻常。我就常采用这种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应该完成哪些作业。这种做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并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最后,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意外总在你没准备的时候发生,教师绝不能面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或暴跳如雷,那只会贬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聪明的教师会把这巧妙地转化成一个教育学生或放松学生神经的一个机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当然,和谐不等于松散,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过于紧张的气氛会使课堂沉闷,而过于宽松的课堂容易滋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学生毕竟是学生,生理心理均不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适度的批评(一个眼神、一个问题等)能有效地把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确保课堂的有序进行。
三、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不仅要靠教师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在相对单调的课文中索求知识的动力。从内心中变教师家长“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承认学生智商的差异,但更应看到学习态度的差异。帮助差生首先要做的是分析他差的原因,进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其寻找解决的方法。其次,有计划地帮其补习,起点要低,要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能看到成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第三,补差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差生相对缺少毅力,放松会导致二次掉队,这就无法真正将其从差生中解脱出来,所以必须一鼓作气。一些的教师还会巧妙利用同学间的力量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鼓舞。转化好这类学生对中间状态的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而对于优生,则需要帮助他们跳出井底看世界,并在他们吃不饱的时候再加几碟小菜,让他们吃饱吃好。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切;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产生共鸣。有的课文比较枯燥,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组织教学。甚至,我们还可以将知识和生活体验拉近,让学生切身感受用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需求,使学生觉得实用。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认真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威力去胁迫就范,即使表面听从,内心也多默默反抗。所以还是先对学生多一些了解,多一点从他们的角度考虑,然后再来组织我们的语文教学为好。
总之,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学生的进步是课堂效率的唯一指标,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投入的学,即使教师把课导演的再好,学生也得不到应用的发展,教学仍是低效教学。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