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辅助胆管插管在ERCP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而建立在ERCP基础上的介入治疗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伴随而来的并发症(如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等)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文献报道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约为5%,而高危患者的发生率可达30%~50%。导丝作为ERCP术中常用的器械之一,在ERCP操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ERCP术中采用导丝辅助胆管插管的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近年的变化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近期组(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和早期组(1992年10月至1998年6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期组18613例中发生胆管损伤11例(发生率0.06%),包括胆管横断伤2例(1例是中转开腹以后发生)、胆管分离性损伤3例、电凝伤2例(肝总管1例、副肝管1例)、胆总管部分剪切
患者女,39岁,2004年7月5日患者主诉间歇腹痛伴有血便和排便困难就诊。急诊结肠镜检查:见大肠距肛门10~14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表面散在分布多个针尖大小黏膜下渗血点,樱红色和暗红色,肠黏膜表面见散在点片状渗血和点状白苔,乙状结肠距肛门18~22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发白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花斑样改变。可见点状渗血。各部位分别进行局部活检。
老年消化性溃疡是指患者年龄≥60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临床表现、溃疡的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均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同.随着国人人口老龄化,老年消化性溃疡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缺血性结肠炎者由于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常引起结肠损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本病的危险因子,并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回顾我院因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的资料,报道如下。
1916年日本学者Kozumi在对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解剖时,首先发现了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1969年美国Babbit首次提出了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随后胰胆管合流异常被证实与许多胆道疾病和胰腺疾病(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石症、胆囊癌、胰腺炎等)密切相关。ERCP因可直接观察胆胰系统并清楚显示胰胆管解剖异常而成为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的金标准。本文就ERCP在胰胆管合流异常相关疾病中的诊治进展
目的 探讨采用括约肌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肝外胆管单发或多发结石且胆管直径>13 mm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ES组采用单纯乳头大切开;ESBD组在括约肌适当切开后用直径15 mm的气囊进行乳头部扩张,然后进行相应的碎石或取石操作.观察2组病例的结石清除率、操作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在2个内镜中心有86例患者,剔除2例(1例行乳头预切开,1例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继发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肝脓肿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引流辅以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费用较多,在B超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脓肿位置较深的特殊病例,采用经皮穿刺途径,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针道感染、腹膜炎、败血症等仍然可能发生。
经ERCP支架置入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并置入内支架(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ing,PTBS)是姑息性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胆胰管恶性梗阻,恢复胆汁、胰液引流,进而改善全身症状.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经ERCP支架置入和PTBS治疗胆管癌、胰腺癌及肝门部肿瘤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资料,分析比较其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癌前病变,以往报道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差[1].为提高CAG内镜下肉眼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我们于2009年1月至10月间对胃窦红白相间不同表现的黏膜取材后进行了病理学检查,报道如下.
光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实时、在体、高分辨率和无组织损伤的成像方法,既可以显示组织断层的形态结构图像,又可以显示组织的吸收、散射、血液流速及双折射等生理功能信息,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