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蓝靛果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果实多汁,味酸稍甜,可鲜食,适于提取天然紫红色素、加工饮料、果酱、果露、果糕和酿酒等,被称作“笫三代果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该品种栽培及管理技术要点。
关键词:蓓蕾;品种特性;栽培技术;果实采收
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L.),俗称山茄子,又名蓝靛果忍冬、羊奶子和黑瞎子果。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果实多汁,果汁为鲜艳的深玫瑰色,味酸稍甜,多有苦味,可鲜食,还适于提取天然紫红色素、加工饮料、果酱、果露、果糕和酿酒等,被称作“笫三代果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充分发挥我县特有蓝靛果资源优势,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县政府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用五年时间将蓝靛果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蓝靛果产业建设的热情,加快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决定对发展蓝靛果产业给予如上政策扶持,促进蓝靛果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集蓝靛果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国蓝靛果原产地之乡”发展新格局。
“蓓蕾”果实呈蓝色卵圆形,果肉柔软多汁,吃起来酸甜可口,是东北农业大学人工培育出的国内第一个非野生蓝靛果新品种。该品种于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是黑龙江省审定登记的第一个蓝靛果品种。
1 “蓓蕾”品种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树姿较紧凑,生长势较强。基生枝发枝能力强,多年生枝深褐色,一年生枝褐色。叶片中等大小,略狭长,叶面较光滑。花芽为混合芽,主要集中在枝条中、上部。花冠筒较长,花直径较小,花柱、花丝均较长。
1.2 物候期
在4月初萌芽,4月7日左右现蕾,4月14日进入初花期,4月20日进入盛花期。6月上旬果实开始逐渐成熟,6月中下旬即可采收。10月初进入休眠期。
1.3 主要经济性状
该品系定植当年即可零星结果。果实深蓝色覆白霜,椭圆形,个大整齐,最大果实纵径2.2 cm,横径1.2 cm,底部钝尖,平均单果重0.8 g,最大单果重1.3 g,味酸甜,略带苦味,有香气,种子极小,不落果,熟期比较一致。耐运输。适合鲜食和加工。
1.4 抗逆性
未发现有明显病虫害;该品系喜湿润冷凉气候,露地栽培可正常越冬,不需任何防寒措施。
1.5 产量表现
栽后第二年即可见果。第三年株产0.25~0.5 kg,第四年达0.5 kg以上,栽培条件好的条件下,第6年最高株产4~5 kg,平均5 kg左右。8年后进入丰产期。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
蓝靛果耐寒、喜冷凉、空气潮湿和雨水充沛的环境条件,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对地势、坡向和光照条件要求不严,山地、坡地和平地均适宜栽培,但以山区、浅山区等林缘空地最为适宜。
2.2 栽培时期
蓝靛果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大面积栽培时,栽植时期最好选择秋季。
2.2.1 秋季栽植 平原地区应在10月中旬开始至10月末结束。山区、浅山区在10月初开始至土壤封冻结束。
2.2.2 春季栽植 土壤化冻就可以栽植。平原地区宜在4月初至4月中旬,山区、浅山区宜在4月中旬至5月初结束。
2.3 株行距
平地和缓坡地行距2 m,株(穴)距1.2~1.5 m。陡坡地行距2 m,株(穴)距1 m。如果想早期进入丰产,可每穴栽2株。另外,坡地必须考虑排水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要求行向应与等高线相平行。
2.4 挖穴定植
定植前挖好定植穴,苗到立即定植,以减少栽植过程中苗木在田间暴露的时间。定植穴呈圆柱状,深和直径各40 cm。春季挖穴因受土壤化冻深度的限制,可分几次完成。
2.5 栽植方法
先回填定植穴,填土厚度15 cm左右时踩实,接着每穴放入苗,如果每穴栽2株,2苗相距20 cm左右,在继续回填到八分满时,向上提苗让根系充分舒展,然后踩实。
2.6 灌水和封穴
栽后务必浇一次透水,水渗后用细土封穴。
2.7 栽培管理
2.7.1 灌水 栽后翌春萌芽前应灌水促进萌芽保证成活。当土壤干旱时还应及时灌水,灌水次数视下雨情况而定,一般年份灌水2次。
2.7.2 除草 定植穴内及定植穴之间要人工除草2~3次。行间可机械除草或化学灭草,也可用黑色地膜或秸秆覆盖。化学除草应在无风天进行,避免露滴落在果苗上。在行间种植间作物的情况下,应管好间作物,使其不与果苗争夺水和光照。
2.7.3 施肥 在土壤肥厚的园地定植后1~2年可不施肥,肥力较差的园地应及时施肥。随着树龄和株丛的加大,对土壤肥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尤其进入丰产期后施肥量更要多一些。
2.7.3.1 化肥 栽后1~2年每亩施尿素1公斤加1 kg磷酸二铵,3年生以后每亩施尿素5 kg加磷酸二铵2 kg。化肥在春季萌芽至展叶期施。在株丛周围距10 cm处开圆形沟,沟深5 cm左右,将两种化肥混合施入,然后埋土、灌水。
2.7.3.2 有机肥 每丛5~10 kg农家肥。有机肥在果实采收后7~8月份施。在株丛外缘距株丛5 cm左右挖深20 cm的环形沟,肥料施入后与土拌匀,然后将施肥沟填平、踩实、灌水。
2.7.4 虫害防治 主要有蚜虫类和毛虫类为害。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或氧化乐果等。防治毛虫类主要用敌敌畏等。
2.7.5 株丛管理 栽后株丛逐年扩大,形成由不同枝龄的结果枝和基生枝等组成的株丛,5~6年后扩大趋缓,株丛基本定型。修剪主要采用疏枝法,其次是回缩式修剪法。修剪时期分春季修剪和夏季修剪。春季在3月末4月初蓝靛果萌芽前进行,主要疏除衰老的多年生枝。夏季修剪在5~6月份进行,主要疏除细弱的和过密的基生枝。
3 果实采收
6月中旬~7月中旬当浆果充分长大变成蓝黑色,有明显的白色果粉,变软多汁,酸味下降,含糖量增高表明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收。可以手工采收,也可以采用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简易采收机械进行采收。
4 越冬管理
在越冬前如果土壤干旱,应浇一遍封冻水。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可免浇封冻水。
关键词:蓓蕾;品种特性;栽培技术;果实采收
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L.),俗称山茄子,又名蓝靛果忍冬、羊奶子和黑瞎子果。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果实多汁,果汁为鲜艳的深玫瑰色,味酸稍甜,多有苦味,可鲜食,还适于提取天然紫红色素、加工饮料、果酱、果露、果糕和酿酒等,被称作“笫三代果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充分发挥我县特有蓝靛果资源优势,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县政府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用五年时间将蓝靛果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蓝靛果产业建设的热情,加快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决定对发展蓝靛果产业给予如上政策扶持,促进蓝靛果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集蓝靛果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国蓝靛果原产地之乡”发展新格局。
“蓓蕾”果实呈蓝色卵圆形,果肉柔软多汁,吃起来酸甜可口,是东北农业大学人工培育出的国内第一个非野生蓝靛果新品种。该品种于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是黑龙江省审定登记的第一个蓝靛果品种。
1 “蓓蕾”品种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树姿较紧凑,生长势较强。基生枝发枝能力强,多年生枝深褐色,一年生枝褐色。叶片中等大小,略狭长,叶面较光滑。花芽为混合芽,主要集中在枝条中、上部。花冠筒较长,花直径较小,花柱、花丝均较长。
1.2 物候期
在4月初萌芽,4月7日左右现蕾,4月14日进入初花期,4月20日进入盛花期。6月上旬果实开始逐渐成熟,6月中下旬即可采收。10月初进入休眠期。
1.3 主要经济性状
该品系定植当年即可零星结果。果实深蓝色覆白霜,椭圆形,个大整齐,最大果实纵径2.2 cm,横径1.2 cm,底部钝尖,平均单果重0.8 g,最大单果重1.3 g,味酸甜,略带苦味,有香气,种子极小,不落果,熟期比较一致。耐运输。适合鲜食和加工。
1.4 抗逆性
未发现有明显病虫害;该品系喜湿润冷凉气候,露地栽培可正常越冬,不需任何防寒措施。
1.5 产量表现
栽后第二年即可见果。第三年株产0.25~0.5 kg,第四年达0.5 kg以上,栽培条件好的条件下,第6年最高株产4~5 kg,平均5 kg左右。8年后进入丰产期。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
蓝靛果耐寒、喜冷凉、空气潮湿和雨水充沛的环境条件,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对地势、坡向和光照条件要求不严,山地、坡地和平地均适宜栽培,但以山区、浅山区等林缘空地最为适宜。
2.2 栽培时期
蓝靛果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大面积栽培时,栽植时期最好选择秋季。
2.2.1 秋季栽植 平原地区应在10月中旬开始至10月末结束。山区、浅山区在10月初开始至土壤封冻结束。
2.2.2 春季栽植 土壤化冻就可以栽植。平原地区宜在4月初至4月中旬,山区、浅山区宜在4月中旬至5月初结束。
2.3 株行距
平地和缓坡地行距2 m,株(穴)距1.2~1.5 m。陡坡地行距2 m,株(穴)距1 m。如果想早期进入丰产,可每穴栽2株。另外,坡地必须考虑排水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要求行向应与等高线相平行。
2.4 挖穴定植
定植前挖好定植穴,苗到立即定植,以减少栽植过程中苗木在田间暴露的时间。定植穴呈圆柱状,深和直径各40 cm。春季挖穴因受土壤化冻深度的限制,可分几次完成。
2.5 栽植方法
先回填定植穴,填土厚度15 cm左右时踩实,接着每穴放入苗,如果每穴栽2株,2苗相距20 cm左右,在继续回填到八分满时,向上提苗让根系充分舒展,然后踩实。
2.6 灌水和封穴
栽后务必浇一次透水,水渗后用细土封穴。
2.7 栽培管理
2.7.1 灌水 栽后翌春萌芽前应灌水促进萌芽保证成活。当土壤干旱时还应及时灌水,灌水次数视下雨情况而定,一般年份灌水2次。
2.7.2 除草 定植穴内及定植穴之间要人工除草2~3次。行间可机械除草或化学灭草,也可用黑色地膜或秸秆覆盖。化学除草应在无风天进行,避免露滴落在果苗上。在行间种植间作物的情况下,应管好间作物,使其不与果苗争夺水和光照。
2.7.3 施肥 在土壤肥厚的园地定植后1~2年可不施肥,肥力较差的园地应及时施肥。随着树龄和株丛的加大,对土壤肥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尤其进入丰产期后施肥量更要多一些。
2.7.3.1 化肥 栽后1~2年每亩施尿素1公斤加1 kg磷酸二铵,3年生以后每亩施尿素5 kg加磷酸二铵2 kg。化肥在春季萌芽至展叶期施。在株丛周围距10 cm处开圆形沟,沟深5 cm左右,将两种化肥混合施入,然后埋土、灌水。
2.7.3.2 有机肥 每丛5~10 kg农家肥。有机肥在果实采收后7~8月份施。在株丛外缘距株丛5 cm左右挖深20 cm的环形沟,肥料施入后与土拌匀,然后将施肥沟填平、踩实、灌水。
2.7.4 虫害防治 主要有蚜虫类和毛虫类为害。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或氧化乐果等。防治毛虫类主要用敌敌畏等。
2.7.5 株丛管理 栽后株丛逐年扩大,形成由不同枝龄的结果枝和基生枝等组成的株丛,5~6年后扩大趋缓,株丛基本定型。修剪主要采用疏枝法,其次是回缩式修剪法。修剪时期分春季修剪和夏季修剪。春季在3月末4月初蓝靛果萌芽前进行,主要疏除衰老的多年生枝。夏季修剪在5~6月份进行,主要疏除细弱的和过密的基生枝。
3 果实采收
6月中旬~7月中旬当浆果充分长大变成蓝黑色,有明显的白色果粉,变软多汁,酸味下降,含糖量增高表明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收。可以手工采收,也可以采用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简易采收机械进行采收。
4 越冬管理
在越冬前如果土壤干旱,应浇一遍封冻水。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可免浇封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