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要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心理行为。在钢琴的演奏中,既要做到投入音乐,充分表现内心的美感体验,又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听、分析、鉴别、判断,使激情永远保持在美的规范中。缺乏理性的演奏者,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感性;缺乏感性的演奏者,无法生动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关键词钢琴演奏创造热情激发与控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要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心理行为。过分理智的音乐表演让人感到十分平乏无趣,必须要强烈的创造热情,即需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过分感性的音乐表演又让人觉得矫揉造作,甚至感情泛滥,表演者必须具有控制感情的强度与幅度的能力,不让激情变成脱缰的野马,破坏作品的形式美。所以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奏时,既要做到投入音乐,充分表现内心的美感体验,又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使激情永远保持在美的规范中。缺乏理性的演奏者,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感性;缺乏感性的演奏者,无法生动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1 创造热情的概念与意义
创造热情是指表演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音乐的感情。对于创造热情的要求就是,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能表现出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在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尤其需要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让钢琴音乐美妙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必须把深刻的创造热情与镇静的、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创造热情,它与个人的情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情感(Emo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移动”或“煽起、激起”。情感是一种抽象上的东西,因此很难测量和定义,它作为人类行为动机,是相互分裂和缺乏关联的,人们对情感的理解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罗小平在《音乐心理学》中提到“情感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人的原始情感可分为快乐、喜爱、兴趣、惊奇、畏怕、悲痛、厌恶、愤怒八种”,音乐中的情感是由作曲家将各种各样的情感,经过集中、提炼、升华、凝聚到乐曲之中,再由音乐表演者通过高超的技艺表现出来的,它需要演奏者掌握复杂的细节,并且尽可能从作曲家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之对于作品产生的独特的反应。
创造热情,必须在演奏作品时严格地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因为作曲家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构思通过音乐形式表现的过程,而音乐的感情记号就是对其表现内容的目的。但各种感情记号都有其表达的内容范围。例如:顿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气的果断,感情的坚定;连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言的流畅,感情的温顺;保持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气的强调等。把这些感情标记组合起来之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但是,在很多已逝的优秀作曲家遗留下来的作品中,乐谱的表情记号并不丰富,又很笼统,但要表达的内容往往又是非常深刻的。如贝多芬,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绝对自主的形式,即使用最明确易懂的记谱法,也远远达不到他的精神世界,而面对编者加上的不同的表情记号的各种版本的乐谱,钢琴演奏者就应根据本人的音乐体验及判断能力来加以确定。在创造热情的过程中,钢琴演奏者更要正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和意图,就需要演奏者有很强的理解力,演奏者的热情表现力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从而把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创造热情激发的方式
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需要演奏者从多方面去充实和完善:
首先,钢琴演奏者要学习钢琴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以及认识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素材来源等,才能更好地激发内心的热情。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用流畅的多声部旋律,并有非常鲜明的强弱对比,其情感是庄严的,风格是明净、均衡、和谐的,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精雕细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自我表现,需要制造交响式的音响色彩,速度是自由的,因此在感情表达上也比较自由;印象派的音乐则注重内心的细腻变化,音乐朦胧、飘渺,这就需要演奏者非常灵敏丰富地表演。
其次,内心要有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感受理解越准越深,表现力就约丰富越感人。其实,不同时期的演奏者对于同首作品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即使是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也有细微的可察觉的变化。肖邦的一个学生宣称“肖邦在演奏自己的同一首作品时几乎没有一次是一样,然而每一次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说,如果一个钢琴演奏者,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每一个演奏细节,并且进入他的潜意识层,此刻他正式以自己的心声向听众直接倾吐,这样的演奏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此外,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可通过踏板改变音色的途径来辅助实现。踏板是音乐的灵魂,它可以使音乐达到一种完美的连奏效果,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傅聪曾经在鲍蕙荞的访谈录中就谈到:踏板照它的用法,就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就像另外一个声部,用得好,音乐就有一种灵动性。反之,只会造成声音混响,旋律音的重叠和混杂。
3 创造热情控制的意义
感情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感情固然能打动听众,但是当钢琴演奏中的创造热情达到某一种程度时,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激情。在心理学理论中,“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爆发式的,历史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狂喜、悲痛、绝望等”。在激情的状态下,有的人意识自觉性减退,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言行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过失。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除了追求演奏的创造热情之外,还要有效地控制这种热情,才能使整首曲子既生动又和谐地表现出来。因为,演奏者情感的和谐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和谐性,所以,音乐必须和人类的身心感受相谐和。音乐情绪情感的强度以及延续性是影响音乐和谐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情绪情感的强度是指感情的不同程度,如痛苦就可以有忧郁、感伤、哀愁、悲痛、痛不欲生等层次。延续性是指感情产生、发展过程中时间的长度。要控制音乐的感情就是要控制感情的强度。由于大量曲目本身已有自己的情绪表达,甚至有些曲目的情绪非常强烈,如果表演者没有适当地控制情绪,就会在过分的激动中产生心慌意乱的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忘记谱子,弹错音的情况,一首原本可以弹得好听的曲子会惨不忍闻。
傅雷也曾在写给傅聪的家书中谈到“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弹奏时万万不能激动……弹琴不能徒恃感觉,那些心理作用太易变”。浪漫派的音乐固然要有丰富的感情,但失去平衡的浪漫并不是好的浪漫,情感太过于丰富,就会适得其反。如肖邦的大部分钢琴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忧郁隐藏于优雅,忧伤蕴含于温柔,激昂从悲愤中迸发,希望在绝望中萌动。他的感情是含蓄的,如果加以控制和把握,就会使音乐增加和谐的色彩对比,会使其更丰满更具表现力。
4 创造热情控制的途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直接作用于机体反应,这中间有两个重要的过程:情绪刺激和评价。这两个过程又决定着钢琴演奏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因此,要控制钢琴演奏者的情绪可以从这两个过程着手。其中,对情绪刺激通过感受适应的方式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可以说是从外在条件着手,而通过自我评价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则是从内在条件着手。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情绪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要控制音乐演奏中过于强烈的创造热情,可以从控制力度和速度来得到改善。由于演奏过程中,情绪变化会引起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所以减弱力度和减慢速度可以使心跳均匀和缓,从而有效地控制情绪的强度,免除了演奏中过于激动的创造热情。
另外,钢琴演奏着要控制自我的情绪,在演奏前就必须保持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和激情相反,良好的心境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提高演奏活动的效率。
钢琴演奏者是艺术创造的主体,是作曲家与听众感情沟通的唯一“桥梁”,过分激动与过分理智的演奏者都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演奏者。但高超的演奏技巧确是创造热情的前提条件,有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就能更好地激发与控制演奏中的创造热情,才能使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得到十分和谐的平衡,才能把音乐的微妙性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钢琴演奏创造热情激发与控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要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心理行为。过分理智的音乐表演让人感到十分平乏无趣,必须要强烈的创造热情,即需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过分感性的音乐表演又让人觉得矫揉造作,甚至感情泛滥,表演者必须具有控制感情的强度与幅度的能力,不让激情变成脱缰的野马,破坏作品的形式美。所以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奏时,既要做到投入音乐,充分表现内心的美感体验,又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使激情永远保持在美的规范中。缺乏理性的演奏者,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感性;缺乏感性的演奏者,无法生动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1 创造热情的概念与意义
创造热情是指表演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音乐的感情。对于创造热情的要求就是,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能表现出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在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尤其需要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让钢琴音乐美妙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必须把深刻的创造热情与镇静的、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创造热情,它与个人的情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情感(Emo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移动”或“煽起、激起”。情感是一种抽象上的东西,因此很难测量和定义,它作为人类行为动机,是相互分裂和缺乏关联的,人们对情感的理解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罗小平在《音乐心理学》中提到“情感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人的原始情感可分为快乐、喜爱、兴趣、惊奇、畏怕、悲痛、厌恶、愤怒八种”,音乐中的情感是由作曲家将各种各样的情感,经过集中、提炼、升华、凝聚到乐曲之中,再由音乐表演者通过高超的技艺表现出来的,它需要演奏者掌握复杂的细节,并且尽可能从作曲家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之对于作品产生的独特的反应。
创造热情,必须在演奏作品时严格地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因为作曲家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构思通过音乐形式表现的过程,而音乐的感情记号就是对其表现内容的目的。但各种感情记号都有其表达的内容范围。例如:顿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气的果断,感情的坚定;连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言的流畅,感情的温顺;保持音记号常用来表现语气的强调等。把这些感情标记组合起来之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但是,在很多已逝的优秀作曲家遗留下来的作品中,乐谱的表情记号并不丰富,又很笼统,但要表达的内容往往又是非常深刻的。如贝多芬,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绝对自主的形式,即使用最明确易懂的记谱法,也远远达不到他的精神世界,而面对编者加上的不同的表情记号的各种版本的乐谱,钢琴演奏者就应根据本人的音乐体验及判断能力来加以确定。在创造热情的过程中,钢琴演奏者更要正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和意图,就需要演奏者有很强的理解力,演奏者的热情表现力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从而把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创造热情激发的方式
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需要演奏者从多方面去充实和完善:
首先,钢琴演奏者要学习钢琴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以及认识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素材来源等,才能更好地激发内心的热情。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用流畅的多声部旋律,并有非常鲜明的强弱对比,其情感是庄严的,风格是明净、均衡、和谐的,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精雕细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自我表现,需要制造交响式的音响色彩,速度是自由的,因此在感情表达上也比较自由;印象派的音乐则注重内心的细腻变化,音乐朦胧、飘渺,这就需要演奏者非常灵敏丰富地表演。
其次,内心要有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感受理解越准越深,表现力就约丰富越感人。其实,不同时期的演奏者对于同首作品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即使是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也有细微的可察觉的变化。肖邦的一个学生宣称“肖邦在演奏自己的同一首作品时几乎没有一次是一样,然而每一次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说,如果一个钢琴演奏者,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每一个演奏细节,并且进入他的潜意识层,此刻他正式以自己的心声向听众直接倾吐,这样的演奏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此外,钢琴演奏中创造热情的激发,可通过踏板改变音色的途径来辅助实现。踏板是音乐的灵魂,它可以使音乐达到一种完美的连奏效果,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傅聪曾经在鲍蕙荞的访谈录中就谈到:踏板照它的用法,就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就像另外一个声部,用得好,音乐就有一种灵动性。反之,只会造成声音混响,旋律音的重叠和混杂。
3 创造热情控制的意义
感情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感情固然能打动听众,但是当钢琴演奏中的创造热情达到某一种程度时,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激情。在心理学理论中,“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爆发式的,历史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狂喜、悲痛、绝望等”。在激情的状态下,有的人意识自觉性减退,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言行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过失。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除了追求演奏的创造热情之外,还要有效地控制这种热情,才能使整首曲子既生动又和谐地表现出来。因为,演奏者情感的和谐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和谐性,所以,音乐必须和人类的身心感受相谐和。音乐情绪情感的强度以及延续性是影响音乐和谐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情绪情感的强度是指感情的不同程度,如痛苦就可以有忧郁、感伤、哀愁、悲痛、痛不欲生等层次。延续性是指感情产生、发展过程中时间的长度。要控制音乐的感情就是要控制感情的强度。由于大量曲目本身已有自己的情绪表达,甚至有些曲目的情绪非常强烈,如果表演者没有适当地控制情绪,就会在过分的激动中产生心慌意乱的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忘记谱子,弹错音的情况,一首原本可以弹得好听的曲子会惨不忍闻。
傅雷也曾在写给傅聪的家书中谈到“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弹奏时万万不能激动……弹琴不能徒恃感觉,那些心理作用太易变”。浪漫派的音乐固然要有丰富的感情,但失去平衡的浪漫并不是好的浪漫,情感太过于丰富,就会适得其反。如肖邦的大部分钢琴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忧郁隐藏于优雅,忧伤蕴含于温柔,激昂从悲愤中迸发,希望在绝望中萌动。他的感情是含蓄的,如果加以控制和把握,就会使音乐增加和谐的色彩对比,会使其更丰满更具表现力。
4 创造热情控制的途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直接作用于机体反应,这中间有两个重要的过程:情绪刺激和评价。这两个过程又决定着钢琴演奏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因此,要控制钢琴演奏者的情绪可以从这两个过程着手。其中,对情绪刺激通过感受适应的方式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可以说是从外在条件着手,而通过自我评价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则是从内在条件着手。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情绪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要控制音乐演奏中过于强烈的创造热情,可以从控制力度和速度来得到改善。由于演奏过程中,情绪变化会引起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所以减弱力度和减慢速度可以使心跳均匀和缓,从而有效地控制情绪的强度,免除了演奏中过于激动的创造热情。
另外,钢琴演奏着要控制自我的情绪,在演奏前就必须保持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和激情相反,良好的心境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提高演奏活动的效率。
钢琴演奏者是艺术创造的主体,是作曲家与听众感情沟通的唯一“桥梁”,过分激动与过分理智的演奏者都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演奏者。但高超的演奏技巧确是创造热情的前提条件,有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就能更好地激发与控制演奏中的创造热情,才能使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得到十分和谐的平衡,才能把音乐的微妙性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