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益性破产管理人的建立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破产法》颁布实施至今,对破产管理人多有争论。问题之一则是要促进破产管理人的市场化,却忽视了破产管理人、破产程序乃至破产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本文意图以无产可破时破产管理人的确定为引线,借鉴国外相似制度,论证公益性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公益性;破产管理人;指定方式;报酬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1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230-02
  一、“无产可破”时指定破产管理人的困境
  新《破产法》在第三章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立法意图是使破产管理人能够市场化。但因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却产生了一些问题,“市场化的中介机构管理人是要靠取得劳务报酬维持生计的,所以就必须考虑以适当的制度解决时常调节失灵的问题,即‘无钱可赚’案件的管理人指定与报酬难题。”[1]该“无钱可赚”是指“无产可破”,即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管理人的报酬和费用时。在当前法律框架下,“无产可破”时管理人的指定及报酬的确定,成为了一大困境。
  (一) 指定原因
  为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在破产人“无产可破”时,不应进行破产程序或终结已进行的破产程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产可破”时的破产程序也可能有一定意义。“破产监管人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olvency Regulators)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破产程序提供了一次绝无仅有的良机,以检验破产公司是否存在欺诈或者有违滚利职责的情况,以便将作奸犯科者绳之以法。因此提倡各国设计相应的程序,在无产可破时通过各种办法将破产程序进行下去。在我国,企业经营违法行为特别是破产诈欺行为尤其严重,更是需要在企业破产的最后关口加以解决,否则就不可能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2]而且,往往查处的负责人将破产人的钱财卷走,多达千万上亿,这时将他们查获,亦有可能使得破产财产趋于盈满。
  从社会公共利益来说,在“无产可破”下确定破产管理人也有其一定道理。2003年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对于个人缺乏诉讼费用,在特定情况下,允许寻求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就是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使得公民的权利不因经济问题而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公益事业。相比较而言,“无产可破”下的破产人和法律援助中的当事人有极大的类似,“无产可破”下的破产管理人与法律援助中的代理律师有很大的相似性。一是代理性。毫无疑问,法律援助中的律师是具有代理性的,但是有疑问的是破产管理人是否具有代理性。“代理说的主要依据是,破产程序性质上属于清偿程序,重在破产人与债权人之间的私人清偿关系。破产清算人虽依法被选入或由法院指定,但仍然不失其为私法上之代理人地位。”[3]由此可见,其二者都具代理性。二是公益性。毫无疑问,法律援助具有公益性,那么在个人无诉讼费用时能救济当事人,为什么不能救济同样是弱势群体的“无产可破”下的破产公司?
  (二)指定困境
  简单的说,在“无产可破”时,法律的困境就是如何协调好破产管理人的利益以及破产人的利益,是一种利益衡量问题。我国指定破产管理人的方式有三种:随机指定、竞争指定和推荐指定。
  1.随机指定下确定“无产可破”破产管理人的困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20条规定:“人民法院一般应当按照管理人名册所列名单采取轮候、抽签、摇号等随机方式公开指定管理人。”其确定了随机指定破产管理人的机制。由于《破产法》第29条规定:“管理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去职务。管理人辞去职务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那么破产管理人无钱可赚,能否作为正当理由而辞去职务呢?我们不置可否。此时破产管理人若不能退出,其积极性势必大打折扣,而且极有可能会等待破产人“无产可破”,然后向法院提请终结破产程序。因此,在“无产可破”时随机指定破产管理人,可能性也很小。
  2.竞争指定下确定“无产可破”破产管理人的困境。在“无产可破”的情况下,意图通过竞争指定的方式来确定破产管理人,更是难上加难。如上所述,现有破产管理人大多为中介机构,而市场化的目标则使得利益为申请标准。那么无利润的案件,对于管理人来说即等于无动力,不仅其无动力参与其中,可能也无动力全身心的投入,从而变得无效率。而且,“无产可破”的案件即使可能追回大量钱财,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可能,对追求利润的管理人来说,这也毫无吸引力。
  3.推荐指定下确定“无产可破”破产管理人的困境。《规定》第22条规定:“对于经过行政清理、清算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案件,人民法院除可以按照本规定第18条第一项的规定指定管理人外,也可以在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推荐的已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中指定管理人。”其实意图在“无产可破”的情况下通过推荐的方式指定破产管理人,也同样会碰到管理人无动力或是无效率的情况,在此不予赘述。
  由上可见,意图通过现有的指定破产管理人的方式来确定“无产可破”时的破产管理人,可能性小,可行性不高。因此,有必要确定一种机制来解决该困境。
  二、公益性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构建
  (一)概况
  “公益性破产管理人”可谓是个“新名词”,但已有相似的制度出现,比如美国的联邦托管人制度。“美国破产法上的联邦是相对于私人托管人(Private Trustee)而言的,强调了公与私的对立与统一。对立面体现在联邦托管人对私人托管人监督,而且联邦托管人的职责是考虑公共利益,私人托管人基于私人信托,只须考虑委托人利益。”[4]由此看出,联邦托管人是以公益性为目的而设置的。   那么是否有必要在现有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外,设置公益性的破产管理人呢?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困境以外,其实还是有很多原因能够支持该制度。
  第一,立法目的指向。《破产法》的立法宗旨并不仅仅是解决个别企业的破产问题,其立法着眼点也在于“优胜劣汰”,以完善的退出机制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兼顾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因此,《破产法》的公益性要求不言而明。
  第二,管理人制度设计所要求。《破产法》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妥善安排职工,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其职工安排涉及一个地区的社会安稳问题。另外,税务问题以及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法律设计的目标。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破产法》自身要求,倒不如说是《破产法》对于管理人的一种期待:期待管理人在处理好破产公司的困境的同时,也能协调其后的公共利益问题。但司法实践中,破产管理人很难平衡好这么多的利益,也导致了政府的介入,造成《破产法》本应发挥的功能受到“闲置”。
  第三,现有破产管理人制度内部的冲突性所致。根据《破产法》及《规定》的规定,破产管理人有三种组成方式:第一,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第二,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第三,前两种主体的组合。由此即产生了矛盾:政府机构组成人员所组成的清算组担任管理人,其意图必定是要照顾到公共利益;而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则是借用其专业化来解决破产案件中的疑难问题。那么若由政府机构人员组成清算组担任管理人,那么在保护公共利益时若侵犯到债权人利益怎么办?若完全由社会中介机构来担任管理人,那么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势必会大打折扣。若由上述两种主体共同担任破产管理人,那么其因代表不同利益产生冲突时又怎么办?《破产法》并没有给出答案。“实践中的做法只能是相互协商。而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的破产管理组成人员一方必然处于话语权劣势,但最终决定又是以‘破产管理人’名义统一为之。”[5]
  因此,如像美国破产法中那样施行主体二元制,在现有的市场化破产管理人之外增设公益性破产管理人,将会大大的提高效率,在此两个利益主体产生冲突时,需求一个中立第三人(即法院)即可。
  (二)指定方式
  依笔者浅见,应当在现有破产管理人名册之外,增设公益性破产管理人名册(但是要保证此二名册中的机构是不同的)。市场化的破产管理人仍按照现有规定予以指定,但在涉及到公益性破产管理人的确定时,笔者倾向于先区分管理人“能力大小”,予以分别编排,然后再在该分类下随机指定,在必要时可由法院直接指定。
  (三)报酬分配
  既然是公益性,那么就应该体现出其根本特征:非利润性。但在“无产可破”情况下,要使得破产管理人既从事破产工作,又“分文不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对公益性破产管理人而言,其报酬仅应限于必要支出,否则“唯利是图”,违反了其设置目的。
  笔者建议对于公益性破产管理人的报酬,在没有破产费用基金的前提下,应当由多方主体支付。因为此时公益性破产管理人的报酬仅是必要的支出,与支付给市场化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相比是少之又少,可由政府、法院或者债权人会议(无产可破的情况下)予以先行支付。
  参考文献:
  [1] [2] 王欣新.论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的若干问题[J].法治研究,2010,(09):15.
  [3] 韩长印.破产清算人制度的若干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1.
  [4][5] 贺轶民.美国联邦破产托管人制度的启示[J].法学杂志,2010,(05):125-126.
其他文献
超高速飞行器是现如今和未来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先进的飞行器往往能够先发克敌并迅速扩大战略优势。而复合材料自从被应用于各类武器和先进设备上以来,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成为了各领域特别是航天航空领域内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由于其质量轻、强度高和可设计性强等优异的特点,复合材料结构也将成为超高速飞行器的主要结构之一。由于此类飞行器常常服役于复杂的高速、高温环境中,结构的振动受到多重因素共同的影响,而异常的振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小城镇发展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小城镇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迅速,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而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建设缓慢;尤其是新疆民族聚居地区其经济因素、地域因素、文化传统因素与我国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这一地区小城镇建设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地区疏勒县小城镇建设作为研
期刊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功能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被大量应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重要工程领域,广泛服务于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载荷和结构的复杂性,往往会引发复合材料结构发生断裂失效。尤其是在爆炸、冲击等强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与准静态加载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区别,而应力波带来的惯性效应也导致动态断裂失效过程远比准静态断裂复杂,因此研究复合材料在动态加载条件下的力学失效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于此同时,服役于如北极等高寒地区的复合材料结构还会
裂纹在复合型动态加载下的起裂和扩展行为研究是断裂力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航天器、飞机、船舶、桥梁等工程结构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损伤破坏以及安全性评估等问题,为这些结构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关于动态断裂判据的研究尚不充分,缺乏合适的断裂判据来表征动态裂纹扩展;动态加载实验技术尚不完善,试样的断裂模式无法得到控制;此外断裂参量的测量与求解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特别是T应力对动态断裂的影响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因此开展复合型动态加载下裂纹起裂和扩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进
摘 要: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弱质产业,历来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农产品B2B交易平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但仍存在着信用机制不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促使了区域性农产品B2B交易平台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弥补现有不足。本文介绍了天津农产品交易平台的构建,平台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相结合,拥有信
期刊
由于非均匀介质在自然界与工程应用中均广泛存在,近年来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问题已成为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而无论是在自然界中的非均匀介质,抑或是在人工预制备的非均匀材料中,均不可避免的存在夹杂体。对于弹性波作用下,连续非均匀介质中不同夹杂引起的动应力集中现象,常常为材料的失效和破坏带来隐患。由于非均匀介质中的波传播的控制方程较均匀介质中更为复杂,对其进行解析求解的方法也一直在探索和发展中。着眼于对具有不同特性的非均匀材料的力学特性以及非均匀介质中波动问题解析方法的探究,本文基于弹性波动理论,运用
激波与铝液滴相互作用是TBX(Thermobaric explosives)爆炸中的典型问题,涉及可压缩多相流动、液体空化、蒸发及燃烧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对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TBX中金属颗粒的燃烧和热释放机制,而且对激波动力学、多相流动及凝聚介质界面不稳定性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对这一复杂的伴随蒸发和燃烧的可压缩气/液多介质流动问题仍然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激波与铝液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给实验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数值模拟成为了研究此问题的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近年来,数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便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探讨老龄化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的影响,以及面对这种挑战应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省级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
期刊
摘 要: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它与自由贸易区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防止国际游资的迅速进出给我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在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过程中,要本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原则,着眼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所形成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形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
期刊
摘 要:新世纪大学生具有与过去大学生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要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每一个教师都要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世纪;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传递-接受”模式  作者简介:李健(1977-),男,江苏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制度经济研究;  黄毅(1979-),女,江苏人,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