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特点顺势而教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跑线,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所以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都是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拼音;教学;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并且拼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及生活。所以,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确、写规范是件很重要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课堂中巧妙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拼音。
  一、“汉语拼音教学”编排的变化
  在2017秋季推行的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与原苏教版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位置推后
  在原来苏教版的教材中,刚一开始安排的就是“汉语拼音”的教学板块,然后才是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新部编版教材中,第一单元则安排的是集中识字,然后才是系统的拼音学习。这一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位置的先后,更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和保护:学生在幼儿园学习的经历中并没有系统地接受汉语拼音的教学,对此比较陌生,刚一入学就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学生在接受上还是比较有难度的。部编版教材由学生较为熟悉的汉字引出拼音的学习,不仅是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过渡更自然,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同时也是让孩子的汉字学习和拼音的学习互为辅助、互为拐杖,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加重情境图的作用
  在原苏版教教材中,也有大量的情境图出现,以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识记拼音,新部编版教材则把情境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每一课都有整合的情境图,改变了原来以单幅图为主的呈现方式,将本课几个拼音的教学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融入意境图中,通过情境图帮助学生将情境图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且板块清晰,层次递进,易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比如《d t n l》一课,就将四个声母的教学借助“艺术节”这幅情境图呈现出来,不仅是用图来提醒字母的音或形,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建立字母音与形的关系,而且包含着一定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这些或明或暗的意图,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音节的呈现方式有所改变
  新部编版音节的呈现方式与以往有所改变,不再是以射线的方式呈现拼读的过程,而是将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带调号呈现,并选用学生常见的音节,结合情境图,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各种事物来建立“音义形”之间的联系,加快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也为今后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以组合排列的形式呈现出所学字母组成的音节,横向是同声母音节,竖向是同韵母音节,横读、竖读各有训练效果,也避免了学生拼出一些不存在的音节。
  (四)拼音识字量减少
  在整个拼音教学的阶段,借助拼音认识的汉字量大大减少,原教材拼音教学期间每课学习5到8个汉字,新部编版每课学习2到4个汉字,而且是只认读不要求会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能集中精力来学习汉语拼音。
  二、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尝试
  从拼音教材的编排我们就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原来的“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运用”,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遵循特点,顺势而教。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故事对学生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编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音节和具体的事物有机地链接,借助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口语发音,帮助学生顺利地拼出音节,并逐步形成语感,掌握方法。比如在教学《d t n l》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用捉迷藏的形式来寻找隐藏在图中的字母,并根据画面内容编成一首字母歌:敲小鼓d d d,小伞把t t t,彩虹门洞n n n,一根鼓棒l l l。再把它编成几个小动物参加艺术节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我們老师不仅可以自己创编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把学生带进拼音学习的情境中,还可以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注意发现搜集一些有助于拼音教学的绘本、故事,师生共读,润物无声地把拼音知识渗透给同学们。比如就可以借助绘本《跑跑镇》中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复韵母的拼读,并让学生知道复韵母其实就是两个字母碰撞在一起,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
其他文献
【摘要】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传统名篇。小说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的生活图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展现了他们的寡情无义。少年若瑟夫是他们表现的观察者,从孩童的眼光展现了对那个社会的认识。课文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手法的运用、情节的波折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关键词】课堂;个性思维;《我的叔叔于勒》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新课标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让学生获得深刻认识。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同类的文章联结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够获得更加深刻丰富的知识。联结类文的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以及广度,建构了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联结类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本文以关注文本表达,提升口语能力——低年级语文口语训练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语文新课程标准需求为主要依据,从激发学生对口语的兴趣、精心设计口语情境、提供口语教育双向互动、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作效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文教学;激发兴趣;互动形式;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也需要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意义上的阅读感悟。语文教学的实践多可以证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能够进行个性化乃至创新阅读感悟,那语文教学的课堂肯定充满活力。本文作者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语文教学课堂活力进行思考,给人们的启迪意义是比较广泛的。  【关键词】资源优势;课堂活力;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就开始着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启发者,要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善于鼓励、肯定、激发与引导,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在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有质量的语文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可以借助游戏、激励评价、契合生活、延伸阅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
【摘要】朱自清的《春》历来为人称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优秀美文。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文提出,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部编版教材;《春》;审美体验;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意味的形式”,应该是师生一起探索语文美的历程、进行美的享受。但是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本文以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例,从名家谈教育、名师示范课、语文新探究三个方面分析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从而进一步探究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真实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该关注课堂外。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语文来说,时时能  学,处处能学。只有通过课堂之外广阔的生活,广泛地阅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课堂之外、生活之中就成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场所。单靠课堂上、课本上来提高
【摘要】群文教学打破了一篇篇文章顺次教授的习惯,突破了传统的单元式教学的习惯,从“一篇”到“一群”,从“课内”到“课外”,群文教学的价值不只是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课内篇目教学与课外文章教学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诗歌单元群文教学”也是如此。本文对诗歌单元群文教学策略做了些初探:追根溯源,构建线索;寻找范本,触类旁通;联想比较,构建网络。  【关键词】群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散文选篇题材选择广泛、文章结构灵活自由、感情描写真挚、艺术手法丰富独特,在作文教学中,探讨写作与古代散文选篇的有机结合策略,对于当前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缺乏新意、模仿优秀范文、感情空洞等问题具有很强的补弊指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古代散文选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