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是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通过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通过提出计算机创新教育五项措施,使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创设具备较好的操作性。
在21世纪的当下,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而国民的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不难看出,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在当今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使计算机运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转变计算机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也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而促进其本身能力的充分发展之上。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看能不能上好一节课,而是看能否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
长此以往,则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发现问题。
三、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应以体现创新教育为纲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用什么样的教材则是首先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教育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计算机教材应以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纲。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按照学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获得、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他们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吸引他们参与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五、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启发讨论, 不应急于获得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于灌输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有专家提出,“在初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使学生从小就乐于创新,勇于创新;中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
如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于21世纪国际竟争的核心武器。相信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一定能够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大勇.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0.11.15
[2]郭庆玲.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2.2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是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通过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通过提出计算机创新教育五项措施,使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创设具备较好的操作性。
在21世纪的当下,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而国民的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不难看出,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在当今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使计算机运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转变计算机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也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而促进其本身能力的充分发展之上。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看能不能上好一节课,而是看能否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
长此以往,则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发现问题。
三、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应以体现创新教育为纲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用什么样的教材则是首先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教育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计算机教材应以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纲。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按照学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获得、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他们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吸引他们参与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五、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启发讨论, 不应急于获得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于灌输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有专家提出,“在初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使学生从小就乐于创新,勇于创新;中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
如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于21世纪国际竟争的核心武器。相信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一定能够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大勇.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0.11.15
[2]郭庆玲.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2.2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