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心灵朝圣的旅程”r——彼得·马修森《雪豹》中的佛禅思想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禅是美国当代作家彼得·马修森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接触佛禅直到2014年去世,马修森的文学创作乃至日常生活实践都见证了佛禅的存在.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基于此,论文以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奖的自然文学《雪豹》(1978)为考察对象,并辅之以1969年至1982年间写作的禅修日记《九条龙河:1969—1982的禅宗日志》(1985),从佛禅的视角,论述作品中体现的宇宙一体观和不修之修的顿悟修行方式,呈现马修森对西方文明和生存状态的反思并以此呼吁人们学习东方古老的文明.
其他文献
复盘思维是目前在企业办公中常用的一种对工作反思、有效自我提升的思维能力.在当前中职学生日常教学工作中,面对中职学生普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反思意识,从而造成学习畏难、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企业工作经历尝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形成复盘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该方法复习旧知识,弥补学生短板,避免产生重复错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
玉雕实训课程是玉雕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直接反映玉雕专业教学的最终效果.为了适应现代玉雕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围绕玉雕实训课程中实践规范化及标准化的通关制考核体系,分析提升玉雕实训效果的有效途径,探索玉雕实训教学规范化、标准化、分层级的考核体系.
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微信成了当前人们最常使用的即时通信软件.为了促进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各中职院校积极探索利用微信平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本文就如何运用微信平台创新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新途径,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做好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产教融合是激发职业教育改革活力的着力点,本文直面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困境,以探究产教融合突破为导向,基于职业培训提出四个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从多个维度阐述笔者所进行的探索与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中职学校提供可借鉴与具有实践价值的实施路径.
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点传授的时间、空间倒置,推动师生从“二元论”走向“主体间性”,推倒课堂内外藩篱,作为创新模式引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方向不谋而合.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两个关键点:一是课题内容的选择,可以从应用性、趣味性和综合性三个角度把握;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需要教师充分介入课堂内外全过程.
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培育的高技能人才在支撑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年龄小、就业需求度高且职业规划不清晰的特点.本文以平度市技师学院为例,就德育教育在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的引导作用进行分析.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快英语教学改革步伐,是当前新经济常态下,中职英语教育体系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文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推进多元化、开放性、实践性的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提升三个阶段,就如何将中职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并学以致用进行阐述.
“题画诗”未能统摄杜甫创作有关绘画的所有诗歌,借用诗人所用“绘事”一词或更惬当.考诸史实,杜诗中的“绘事”源于其艺术交游、观画体验以及家学传统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其“画马不画骨”之论,前人多曲解和误会.究其实质,他所批评的是齐梁以来重形不重义的画风和诗风,是其“尚义”思想在画论与诗学中的统一.杜甫以“沧洲趣”来评论山水画,是其山水美学的精义,对画论发展作了重要贡献.但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则发现“沧洲趣”隐含着诗人出仕不得隐、无仕则无隐的尴尬心理,是其仕隐矛盾在画论中的反映.研究杜诗“绘事”现象具有多重意义
列宁是20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在他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开创性地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脚踏实地地研究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灵活地分析俄国现实,形成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实际问题的方针政策,把科学社会主义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是列宁的两大思想遗产,它们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