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爱,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和支持,也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性格发展等方面都产生着重大影响。想成为一名新的教育形势下的优秀教师,首当其冲的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具有服务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个纽带,一个契机,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结在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无私的师爱来建造的。
关键词:师爱 师生关系 奉献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33-01
何谓师爱?即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和支持,也可理解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教育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科任教师的评价存在着正比关系。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不歧视,不冷漠,就会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热爱这门学科,努力学习。
其次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很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从而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就会培养出学生的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个性。
再次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因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更多的留守儿童、少年因缺少父母、亲人的关爱、监管而得不到安全感,爱的归属和需要也得不到满足。这就导致他们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好和兴趣单一,从而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却能弥补这个缺失。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更多的时间是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此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向他们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充满着爱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诚与美好,更加积极的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
由此可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乃至于对教育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不难,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
第一,转变观念,平等合作。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就导致了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无形中给良好的师生关系竖起了一道屏障。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我教你学的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性指引,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對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明确目标,一视同仁。
每个老师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而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关键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爱心。好教师不光是要把课本知识传授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还要为了一切的学生。不管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要帮助和转化后进生,这是一个好教师的基本素养。
对于后进生,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性的感情色彩。主动接近他们,帮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多用心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就会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但通过这些劳动,却能使我们更快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服务学生,奉献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具有这种服务和奉献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学生思想有顾虑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去开导他;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去解惑;当学生产生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理解、尊重、支持、关心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师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无私的师爱来建造的。
来吧,让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师爱 师生关系 奉献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33-01
何谓师爱?即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和支持,也可理解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教育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科任教师的评价存在着正比关系。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不歧视,不冷漠,就会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热爱这门学科,努力学习。
其次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很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从而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就会培养出学生的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个性。
再次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因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更多的留守儿童、少年因缺少父母、亲人的关爱、监管而得不到安全感,爱的归属和需要也得不到满足。这就导致他们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好和兴趣单一,从而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却能弥补这个缺失。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更多的时间是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此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向他们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充满着爱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诚与美好,更加积极的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
由此可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乃至于对教育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不难,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
第一,转变观念,平等合作。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就导致了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无形中给良好的师生关系竖起了一道屏障。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我教你学的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性指引,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對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明确目标,一视同仁。
每个老师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而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关键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爱心。好教师不光是要把课本知识传授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还要为了一切的学生。不管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要帮助和转化后进生,这是一个好教师的基本素养。
对于后进生,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性的感情色彩。主动接近他们,帮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多用心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就会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但通过这些劳动,却能使我们更快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服务学生,奉献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具有这种服务和奉献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学生思想有顾虑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去开导他;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去解惑;当学生产生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理解、尊重、支持、关心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师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无私的师爱来建造的。
来吧,让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