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深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举办的“智慧教育”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以他“简约而不简单”的薛式风格作了这段开场白:“有人把我的教学风格归类为简单语文,有人把我的教学风格归类为智慧语文,我都不承认,我认为一个教师不应该过早给自己树一面风格旗帜,而应该学会智慧地教学。”这将我们的视角一下子引向对课堂教学的探讨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中。
  研讨会上,他执教的观摩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朴实中透着灵动,细节处透出大气;呈现的精彩报告《组块教学:为语言智能而教》,全面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对小学语文智慧教学的探索。这次活动,使我又一次为薛法根老师“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而着迷,也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从“教课文”到“学语文”: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议论文阅读有别于散文等感性阅读,它是一种理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教学中,薛老师做到“三教三不教”,即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没学会的,教学生能学会的;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也不会的不教。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在没有施教之前,薛老师组织引导全体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默读、概括,将教材变为“学材”。然而,学生对三个事例缺少深层次的比较,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在论述时应当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很少引起他们的关注。教学中,薛老师没有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悄悄滑过去,而是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最重要的研究过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看似简单的提问,恰恰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三个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这样表达所产生的效果。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从中发现了议论文和记叙文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选材的详略。
  由此可见,薛老师的教正是针对超出了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开始的,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提高了教的起点,延长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将教室变为“学堂”,将“教课文”变为“学语文”。
  从“教语文”到“育智能”: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在常人看来并没什么奇妙之处。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这是一组矛盾的结论。薛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正体现了他语文教学的智慧。他正如真理的发现者一样,有着“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使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一种思维、阅读和表达: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我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我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结论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是一种辩证法。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这样矛盾的结论,需要教师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理解力,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如果教师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课堂上如此的挥洒自如;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没有发现,又怎能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薛老师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上了一堂最为生动的人生哲理课。
  一支粉笔、一本书,再简单不过的教学工具,却演绎了一堂极其精彩的课。课堂上,薛老师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处处体现将“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他不仅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而且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找到自己的“!”。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还培植了学生刨根究底的学习品质。薛老师的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处处充盈着思想的光芒,折射着生命的智慧。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生命的成长,需要成长的资源,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扎实、真实、丰实的言语实践,能帮助学生将已经积累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酝酿着自身情感的、彰显自身个性的“话语”,从而成就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绿意、朝气蓬勃的生命。言语实践,能成为学生生命可以承受之重。  一、抛砖引玉,明晰言语实践的本质   说起言语实践,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字、词、句、段、篇的练习,殊不知,他们是将言语实践与简单机械的语言训练画上了等号,从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