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背景深化散文主题的教学《背影》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散文教学就是直指心灵的阅读,要在语言的揣摩中走近作者的心灵。比如,教初中生《背影》,我们不能只读到父爱,讲来讲去都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那是小学的《背影》。初中阶段,我们要让学生读出朱自清父子间的隔膜与距离,明白朱自清在什么时候才真正理解父亲的?触碰作者心灵的地方在哪儿?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背影的真正含义。”詹丹教授也提倡“语文应往深里教。”
  然而反思之前自己的《背影》教学,教学重点只放在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文字细节揣摩上,主题也只是父爱。甚至教材前预习提示也只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确实把《背影》教得太浅了,单纯地把它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复杂变化的散文来解读和教学。
  那么如何把《背影》“往深里教”呢?近日听课《荷塘月色》《囚绿记》《白杨礼赞》,给我以很大启发。依文而生,借助“外援”,在揣摩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雪中送炭”地补充背景资料,相信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或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对《背影》而言,“好处”更多的指向应是文章的情感主题。
  本课例就是对此种方法的尝试。
  (二)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分析品读文本内容,联系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体会沉重的父爱
  2.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赏析文本内容(方法习得);理解在特殊背景下沉重的父爱和父子的和解(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
  1.听读文章,简述故事。听录音跟读文章,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2.选读首尾,明确背景
  (1)本课词语“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典质、交卸、惨淡、赋闲”释义,结合文章内容连词成段。(此部分内容就是《背影》故事产生时的家庭境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2)出示相关背景,指明写作缘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引出文中父亲的信的内容)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文中关于此信的内容。找出其矛盾之处,初步探究父亲写信的目的。读文中“我”读信后的感受。
  3.细读背影,体味父爱
  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什么情境下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背影的?请划出来,读一读。对此段文字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4.关注眼泪,揣摩情感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眼泪包含着哪些情感?
  结合此段文字(段)——感动感激
  结合送行前的两段(4、5、6段)——自责惭愧
  结合家庭境遇(2、3段)——伤感(进一步体味父爱之沉重)
  5.背景深化,再读信泪
  (1)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这句话说得有点奇怪, “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2)资料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3)父子冷战多年,再次探究父亲写信的目的——年迈的父亲屈尊主动向儿子求和
  (4) 深层次理解此时作者“晶莹的泪光”——愧疚、想念、担忧、百感交集
  (5)圈划文中与此背景资料相应的段落,感受作者的克制与理解。
  6.補充资料,延伸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子真正和解了。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年少的我们未必完全理解朱自清这种复杂的感受,其中的人生况味需岁月注释、阅历解读。
  齐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推荐课后阅读此文。
  二、教学情景
  听录音跟读文章,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生1:父亲 为“我”送行
  生2:父亲送行时为“我”买橘子。
  你抓住了主要事件?有别的补充吗?
  生3:父亲送行时为“我”买橘子,我流泪了。
  师:为什么流泪?
  生3:感动。
  师:只是感动吗?
  (学生沉默)
  师:让我们深入课文读一读。
  师:读读下面的字词。“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典质、交卸、惨淡、赋闲” 这些词排列在一起,读起来给你什么感觉?
  生:凄凉。
  生:悲凉。
  生:忧伤。
  生:伤感。
  生:沉重。
  师: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排列一起给我们的感觉是沉重的。请大家阅读文章2、3段,根据内容把上面7个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你可以以“那是一段祸不單行的日子”为开头。
  生:(略)
  师:以上大家复述的就是《背影》故事产生时的家庭境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师:这封信在文章里提到过,请大家找出读读。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
  生:赶紧回来看我吧。对儿子的想念。
  师:按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说,应该是父亲想念儿子了。作者读了这封信后,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这样的背影在什么情境下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背影的?请划出来,读一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齐读)
  师:这是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生找出词语,分析。(略)
  师生对话(略)
  师:作者这时看见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回到之前我们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时流泪呢?仅仅是因为刚才我们分析的父亲为我艰难地买橘子,我深受感动吗?
  生:我觉得作者流泪还因为伤感。
  师:为何而伤感。
  生:父亲刚刚失去了母亲,工作又没了,家景惨淡,从刚才“蹒跚”我们知道父亲又年迈,所以作者为父亲而伤感,心疼父亲。
  师: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处于人生之冬的父亲的爱是沉重的,作者为此伤感。(因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家庭境遇在前面环节的加入,学生在后文分析人物时,自然会联系人物所处的情境,同时也是在联系上文,这是很好的分析文本的方法)
  师: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这句话说得有点奇怪, “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生:不能见。
  师:如果是不能见,用现代汉语我们一般怎么表述?
  生:我和父亲已经两年多没见了。
  师:你用的是“没”,作者为什么说“不相见”呢?我们看一个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师: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隐藏着父子之间的经久的冷战。
  师:上课一开始大家认为父亲写信是希望儿子回去看看他。现在想想呢?多年冷战,互不见面通信的父子,突然间给儿子来了这么样的一封信。
  生:父亲可能真的病重了,想见见儿子。
  师:补充一条信息。
  1945年,朱自清的父亲病逝。距1925年写信给儿子时隔25年。
  生:我觉得父亲想和儿子和好。
  师:这个词选用得真好,父亲不顾及为父的尊严,在主动向自己的儿子求和。所以,儿子读到信不由得落泪,这时的泪水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生:愧疚。
  生:还有对父亲的爱和想念。
  师:其实,老师补充的这段背景在文中也隐晦含蓄地写出了,请你划出来读一读。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现在我们明白“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意思了,原来背后是父子多年的冷战。   师:“自然”出现了两次,你品一品,能读出什么?
  生:读出儿子对父亲的体谅。
  师:已为人父的儿子完全理解了父亲的艰辛,也更理解了父亲沉重的爱。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
  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子真正和解了。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师:年少的我们未必完全理解朱自清这种复杂的感受,其中的人生況味需岁月注释、阅历解读。齐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段文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师:推荐课后阅读此文,帮助你进一步理解《背影》,理解这种特别的亲子关系。
  三、教学反思
  本课旨在改变以前自己课堂中对《背影》的“浅阅读”,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更深的开掘。引领学生读出朱自清父子间的隔膜与距离,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背影的真正含义。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开掘出更深也更接近真实的散文主题呢?专家告诉我们,“散文不讲究情节的安排,是顺着心灵去写的,要在语言的揣摩中走近作者的心灵。”那就踏踏实实地从揣摩语言入手。
  首先我注意到了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祸不单行、满院狼藉、交卸、惨淡、赋闲、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多么令人伤感。这些重要字词排列在一起也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观察这些词出现的位置,发现都是在文章的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并不是在文章的主体段落,是属于文章背景的透露。之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些背景的介绍,把火力都集中在背影的主体段落和“我”几次流泪,没有为之建立贯通的渠道。因此,这堂课我在利用背景开掘主题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建立开头交待的家庭境况与“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而流泪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此种境况下的“父亲”和“我”。父亲正经历“人生之冬”(外祖母去世、差事交卸、人生苍老、家境惨淡),此情此境下,父亲仍执意送我,还要艰难地亲自为“我”买橘子,“我”才在百感交集中留下眼泪。这眼泪微妙而复杂,有感动,有自责,更有为父亲的心酸、伤感。
  2.带领学生借助结尾段的背景叙述和开头“不相见”走进作者的心灵。“近几年来”的开头,意味着这段背景交待的是“买橘子”事件之后写《背影》此文之前的事。这对深入解读文章非常必要,但无奈的是,作者的叙述非常含蓄,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需要借助背景资料进行注释补充。
  朱自清的《背影》,表达了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特定的情感,不用(下转第48版)
  (上接第47版)任何资料,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利用 “知人论世”借助背景的方法,学生就从文本中很容易读出“父子之间的隔膜和距离”;而在朱自清完全理解了父亲,读父亲来信流下愧疚之泪时,学生也完全沉浸其中,理解了作者,走进了作者心灵,并与之发生共鸣。
  就这节课课堂呈现而言,有几个问题在课堂出现了两次,分别在联系背景前和联系背景后,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一定的层递性,表现出深入的特点。比如:
  (1)看到父亲买橘子背影的眼泪体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在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只联系本段父亲艰难买橘子的描写,认为作者因感动而流泪。在联系前文父亲送行前的叮嘱和作者的反应,认为泪水中还有惭愧的因素。但在联系当时父亲所处的人生境遇后,学生又解读出,这时的泪水也在为父亲的境遇而伤感,同时也能理解父爱之沉重。
  (2)父亲的信反映出父亲怎样的愿望?
  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分析其中的矛盾,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想念。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情感战争的背景后,学生才悟出父亲的信其实是一种求和的信号。
  (3)作者读完父亲信后为何会流泪?
  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认为作者看到父亲身体状况不佳,为父亲担忧想念父亲。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情感战争的背景后,学生才体会出作者深深的愧疚。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父亲)看见”为何怕父亲看见?
  这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分析第6段描写背影片段时,解读“拭干了泪”这一动作,联系自己妈妈送自己到校的生活经验,认为儿子怕父亲看见眼泪跟着一起伤心。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来情感失和隔阂严重的背景后,这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作者“赶紧拭干了泪”是一种年少的倔强,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尊不愿意示弱。
  由于散文文体抒发心灵的特殊性,要想真正读懂散文,有时则须了解作者的“此人此景此境”,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文章的深刻主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知人论世读散文,仍不失为教学内涵丰富散文的重要方法。
  但需注意的是,背景资料的利用也需谨慎,不宜过多,最好是“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然后再进行适当补充。比如《背影》一文中,从“不相见”“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里找出矛盾探究背景。
其他文献
【摘要】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也同样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家长常常被逼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做,甚至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毫无疑问,工作正在逐渐侵占家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导致父母的工作任务和孩子教育的矛盾越显突出。因此,如何优化家园合作,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就成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情思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史料教学、情境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结合并提炼出的新的教学模式。“情思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在正确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于史料的选择和主题立意的设计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对于情境探究“深广”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问题。可见,历史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专业能力。本文即探讨了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胜任相应的角色,以便为更好地实施“情思历
【编者按】《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长久以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对于教师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刚健有为,潜心育人”,这也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吴帅老师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吴帅老师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教育人的事业来追求,自觉自愿献身于教育事业。在工作中,他刚健有为,力求完美,追求卓越,在十三年的教育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小学音乐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也更加全面,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合唱训练已经成了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每个小学都开始培养属于自己学校的合唱队,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下面是本人长期在农村小学合唱排练的小结,与大家分享探讨童声合唱的一些训练方法。  【关键
本报综合消息 2月22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来到省教育研究院,亲切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向大家致以新春祝福。  假后刚上班,省教育研究院各机构干部职工已在本职岗位上忙碌起来,以良好精神面貌开好局起好步。在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汤贞敏和副院长朱仲庆、劳汉生陪同下,景李虎同志逐一走访了院各内设机构和院属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广东教育杂志社,与干部职工亲切交谈,了解
【摘要】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希腊哲人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可见“礼”是何等重要。可当前,青少年都是家庭的宠儿,当“爱”泛滥成“溺爱”,孩子们的思想品格就难免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对文明礼仪产生抵制心理。故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当列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明礼仪;营造氛围;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新世纪的今天,“礼仪之邦”演绎
本报综合消息 1月26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的2018年广东省学校体育教科研工作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推广活动在深圳市福田中学举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肖建忠教授、深圳市教育局副巡视员赖群阳、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桂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张细謙、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俊青等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级以上市体育教研员、中小学体育教科研骨干教师100余人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提
淺谈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的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世界竞争、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全社会对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已达共识,并深入人心。今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才素质将面临世界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能否多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切实做好中下生辅导赶队工作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两全”目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校把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发展,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整合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英语储备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