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髌上入路锁定型胫骨髓内钉在胫骨干多节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髌上入路锁定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多节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收治且获得有效随访的21例胫骨干多节段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6~71岁,平均46.0岁;骨折Melis分型:Ⅰ型13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2例;开放性骨折10例(Gustilo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A型1例,ⅢB型2例)。手术全部行闭合复位内固定,选用第3代髌上入路锁定型胫骨髓内钉治疗。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0~36个月(平均17.8个月)有效随访(超过3次,时间大于术后10个月),X线片检查骨痂出现时间为2~11个月(平均7.1个月)。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术后无伤口感染、软组织坏死和骨髓炎发生。术后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痛,5例患者出现踝关节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3分,对症治疗后膝关节痛于术后5个月缓解,踝关节痛3例缓解。术后10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7~99分,平均95分。

结论

经髌上入路锁定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多节段骨折,既能有效固定涉及干骺端骨折的多端骨折,又能有效避开许多普通髓内钉应用中的不利因素,对骨折合并小腿软组织损伤者,更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在保留移植物的基础上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使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的4例脊柱内固定术后延迟深部感染患者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62~75岁,平均69.2岁。通过美兰引导下进行严格清创、创面负压吸引治疗,待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阴性,相关炎性反应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后,行背阔肌逆行翻转填塞创面,并继续于切口外行创面负
目的比较斜行小切口和传统横行切口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的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纳入符合标准的79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斜行切口组与横行切口组进行对照研究。斜行切口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4±13.2)岁;骨折Robinson分型: 2A2型9例,2B1型16例,2B2型12例。横行切口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接骨板固定(MIPPO)技术在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3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4岁;左侧5例,右侧8例;骨折Neer分型:ⅡA型8例,ⅡB型5例;均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并应用MIPPO技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也称之为无放射影像学异常颈髓损伤,作为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脊髓损伤,放射影像学检查表现轻微而症状重,若对此疾病认识不足,仅凭放射影像手段给予不恰当的诊治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目前对损伤机制以及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了解其损伤机制,结合影像学检查,运用良好的分型系统,早期积极给予有效的手术干预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现就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损伤机制、影像学特点、损伤分型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别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髓内钉与钢板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Springer、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Embase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中、英文骨科杂志,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方式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0月国内外关于髓内钉和钢板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效果的随机对照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清创、置管冲洗治疗合并骨缺损的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33.8岁。清创并于病灶处截骨,采用2/3环外固定支架固定,于胫骨远或近干骺端截骨进行骨搬运,本组患者2处截骨11例,
目的研究枢椎乳突的测量方法,并对枢椎乳突进行简单分型,依据其分型和临床经验改良传统进钉点,进而探究改良进钉点对经皮前路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20例颈椎疾病患者的正中矢状位CT影像学图像,男63例,女5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6岁。在CT正中矢状位影像学图像上绘制并测量AB两点距离,即为枢椎乳突的高度,根据测量结果的X25%和X75%数值及临床经验找出改良进钉点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临床特点,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有远隔部位疼痛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行PKP治疗的98例OVCF患者资料,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远隔部位疼痛组34例,无远隔部位疼痛组64例,记录远隔部位疼痛组患者出现远隔部位疼痛的位置,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
目的探讨腰背部软组织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效果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52例由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行PVP或PKP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MRI的脂肪抑制序列(FSE)情况分为两组:FSE(-)组38例,男9例,女29例;平均年龄(75.1±6.0)岁;FSE(+)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3
目的探究利用自主创新研发的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复合系统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植骨材料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例四肢骨不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20~65岁,平均42.8岁;其中股骨骨不连17例,胫骨骨不连4例,桡骨骨不连1例,肱骨骨不连1例,腓骨骨不连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富集骨髓干细胞技术治疗,手术同期采集约80 mL骨髓血,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