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乡村设计实践教学笔记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乡村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在乡村设计中植入设计文化、思政元素,并通过设计与教学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阐述设计实践对乡村文化的延续,设计实践观念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以及设计形式与细节的创新等方面的认识、观点、思路与方法.针对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和分享如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将乡村设计方案有效转化为“文化与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感想与经验.
其他文献
“十四五”以来,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更加突出公共设施空间建设的精准性、职能性和地方性.文章以探索未来模式下的乡村微更新模式为目标,通过文献调查法、现场调查法等方法总结了乡村社区中心的演进历程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小成本、低技术、可持续的基本策略.在该策略的引导下,指出了其在未来邻里、建筑与低碳职能下的技术应对手段,为产村人文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借鉴意义.
文章通过大数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推动智慧乡村和生态宜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实现路径,促进乡村智能发展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而解决好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智慧乡村的关键技术开发、疫情下乡村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反思与应对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此方面的研究突破,将进一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环境治理提供应对策略,为助力疫情防控和营造健康安全体系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探索智慧环境和智慧规划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可以为打造健康安全环境提供思路,向全球推广和宣传.如何利用大数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高度进步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基础建设已经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是未来城乡规划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满足居民对生活圈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出行成本,实现生活服务设施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通过研究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以及自身出行特征,进行小城镇生活圈模式研究,并通过POI数据的获取和GIS分析识别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和GIS分析得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需要
低技影响下新乡土建筑作为建筑师在现实条件下采取因地制宜方法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建筑立足于不同地域因素下进行在地建造的真实体现.文章从“在地”与“再绎”出发,梳理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中低技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新乡土建筑的真实建造案例,试图从日常材料、在地技艺、空间意境三个方面解读新乡土建筑的“匠心”与“匠意”,明晰低技策略在新乡土建筑营造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为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