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性”,即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这一背景下,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应把握:
一、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其次,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首先,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学民主。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
二、培养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途径
1、精心设计“提问”。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老师通过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惑和问题。
2、创设提出问题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提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陶行知先生早年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就是强调以社会为课堂、以万物为导师,即主张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玩耍、做事之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实践证明,自古及今,许多人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与创造之举,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做出来的。
三、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要的是提问题的过程,要的是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问题的结果。
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好问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加以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他们提出问题时,首先要肯定其勇气,然后帮其分析、解决所提的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有不当或错误的学生,也应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肯定其敢于提问的行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同时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
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应把握:
一、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其次,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首先,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学民主。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
二、培养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途径
1、精心设计“提问”。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老师通过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惑和问题。
2、创设提出问题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提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陶行知先生早年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就是强调以社会为课堂、以万物为导师,即主张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玩耍、做事之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实践证明,自古及今,许多人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与创造之举,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做出来的。
三、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要的是提问题的过程,要的是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问题的结果。
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好问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加以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他们提出问题时,首先要肯定其勇气,然后帮其分析、解决所提的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有不当或错误的学生,也应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肯定其敢于提问的行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同时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